富納斯山穀(Val di Funes,德語為Villnoss),位於奧黛勒(Pues-Odle,德語稱為蓋斯勒Pues-Geisler)群山北坡,隸屬南蒂羅爾自治區。它由Teis、St. Peter、St. Maddalena等六個小村組成。我們住在山穀東部、離核心景區最近的聖-瑪達琳娜(St. Maddalena,德語為Santa Magdalena)。穀地居民總共約2600人(其中,聖-馬村約370人),絕大部分講德語。在曆史篇裏曾指出過,多米山區的地名常有兩個(意文和德文),富納斯很明顯,而且是德文名在先。為省篇幅,我主要沿用意文名稱。有趣的是,Odle(“針”的意思)是拉定語,它非常貼切地點明此處山峰形如針錐,直刺藍天。
(圖片5.1---富納斯山穀大致區域)
(圖片5.2---從北線進入多洛米蒂---聖-瑪達琳娜小村的路線)
富納斯山穀有五大看點:
●Sass de Putia峰(德語是Peitlerkofel。以下主要用這個單字。見圖5.2右邊紅圈)
●遠景(見圖5.3叉號1)
●孟克爾小道(Adolf-Munkel-Weg)
●全景(見圖5.3叉號3)
●聖-約翰教堂(St. Johann/Giovani Church,見圖5.3叉號2)
我們從北線進入多洛米蒂(詳見圖5.2),所以按下述路線遊覽了富納斯:Peitlerkofel峰 ---> 遠景 ---> 孟克爾小道--->全景 --->聖-約翰教堂。 (圖片5.3---聖-瑪達琳娜小村、核心景區和最佳拍攝位置)
●Sass de Putia/Peitlerkofel峰
如果不算Plose(它主要是遠眺奧黛勒群山,見圖5.2上方的紫色圈),海拔2875米的Peitlerkofel將是從北線進入多洛米蒂地區近距離看到的第一座山峰。它離SP29和SP163公路的交匯點很近,具體位置參見圖5.1和5.2。我們由北切入,自然首先就看到了它。初一亮相,就像聽到了羅西尼《威廉-退爾》序曲裏那由遠而近,旋風疾駛的馬蹄聲,鏗鏘有力、栩栩生風。據說,站在峰頂俯瞰,可以遍數南蒂羅爾周邊449座教堂。乖乖,沒想到一個小小州郡的一角,竟有這麽多廟。基督教在西方曆史上的勢力和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Peitlerkofel山體不大,但平地拔起,獨守一方。清朗的麵龐,健碩的體格,斷不是小鮮肉,而是愣頭青。他恰如《水滸》一百單八將裏首位出場的仗義後生九紋龍史大郎,也像《三國》早期虎氣生生的小將太子意(玩笑了,是太子義)太史慈。在《射雕》的武功排行榜裏,該當是剛學降龍十八掌的初生牛犢靖哥哥。
(照片5.4 --- 年青的後生子,模樣長得強 --- Peitlerkofel峰)
(照片5.5 --- 再秀一胳膊、露一手 --- Peitlerkofel峰 --- 網照)
●遠景
觀賞了Peitlerkofel峰之後,我們沿著SP163號公路西行。路非常窄,僅能容一車通過。雖時時擔心如何匯車,但這一路竟然沒遇到一輛,真算僥幸。開著開著,在兩位女士的一片驚喜聲中,我餘光左掃,不由得懷中撞鹿:哇塞,夢中情人(即多米風光的象征)欲夾道相迎啊。於是停車,卡擦卡擦,親個不停(詳見照片5.6)。可是,列位看官莫笑,她並不是真尤美,而是逗你玩的山口百惠。唉,真的是開車在山口白匯囉。本來,我們已在晴天的黃昏,這個很好的時刻,接近了最佳風景點(見圖5.3叉號1)。然而,不知腦殼裏哪根神經短了路,鬼使神差,我沒有乘熱打鐵、一鼓作氣地找到最佳點(因為當時一是為了趕路,二是認為會在這裏呆幾天,就覺得不用著急)。殊不知,因為這個低級而不可饒恕的錯誤,就此與她失之交臂。等到隔天再探,她雖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山色遙看近卻無。而我,一個外國人,受心眼派遣,不遠萬裏,來到意國。如此國際主義精神,隻落得個望山興歎,望雨止渴,奈何奈何(詳見小結部分的係列照片)。
(照片5.6 ---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 遠眺奧黛勒群峰1)
(照片5.7 --- 見到帥哥,想不笑都難 --- 遠眺奧黛勒群峰2)
●阿道夫-孟克爾小道(Adolf-Munkel-Weg, Weg是德語,小道trail的意思)
孟克爾小道非常有名。至少在富納斯山穀,它的知名度要高於其堂兄孟德爾、堂弟孟斯維克,估計已接近東方的孔孟之道。可以這麽說,到了多米而不遊富納斯是枉到了多米,到了富納斯而不遊孟克爾則是枉到了富納斯。
第二天,我們欣然前往。孟克爾小道是以Malga Zannes/Zaner Alm為終始點的環線步道的一部分,它就在奧黛勒山腳,與在遠景裏展現的那一排鋸齒山峰相向而行。Malga Zannes環線分大鐵環和小鐵環兩種(詳見圖片5.8紅色和藍色路線)。大環13公裏,由6號-->35號-->29號-->28號-->34號-->33號步道組成,走完需6.5小時。小環9公裏,由36號-->35號-->36號步道組成,走完約需5小時。其中35號線即是著名的孟克爾小道。
(圖片5.8 --- Malga Zannes大環線和小環線示意圖)
(照片5.9 --- 準備進山)
(照片5.10 --- 出發)
我們原打算滾大環,後因天雨而臨時改變計劃滾了小環。孟克爾小道漂亮輕鬆。可惜的是,它有相當部分從樹林裏穿過,從而遮擋了山景,使得徒步有時較為枯燥。這讓我們不滿意,於是,我們故意偏離了主道,徑直走進奧黛勒的山腰。事實證明,這是個正確的選擇。漫山的白雲石,稀疏的植被和零星殘雪開始追著我們,一起同樂,前方的視野也變得很開闊。而我們,不再遠觀奧黛勒山脈,也不再一葉障目,而是貼近其身,具體領略其雄偉瀟灑的氣質。 (照片5.11 --- 偏離主道)
(照片5.12 --- 揮手之間)
奧黛勒山脈有兩大頂峰:Sass Rigais和Furchetta(見圖5.1右下角的兩個山峰標記)。他們情同兄弟,一左一右,巋然並立,身高都是3025米(有說Furchetta略高一籌,為3030米)。不同的是,Rigais親民,可以通過飛拉達(即鐵索棧道Via Ferrata)登頂,而Furchetta卻狂放不羈,無路可及。我們仰著脖子看壁立千仞的哥倆,就像猴哥遇見了巨靈神,難望其項背。而高峰下方那整齊細膩、從山腳一直向上延伸至山腰的拖長大弧線,卻又飛天般飄灑。(照片5.13 --- 不見孤城,唯有萬仞山 --- 奧黛勒雙峰並立)
奧黛勒山脈富藏各類動植物(flora and fauna)。野生動物我們見得少。不過,在白雲石上徒步時,孩子的眼力好,忽然發現前方的山坡上,有一對機靈的身影(不曉得是野山羊,還是岩羚羊),在遠遠地瞄著我們這幾個可能突破預警線的遊民。我試著偷拍了幾張,但距離遠,效果差。奧山的植被確實豐富。樹林中、山坡上,異(意)國花朵會不時衝你笑,隨你遊。可惜我們知識有限,又是初來乍到,加上有眼隻識黛山,所以,估計很可能錯過了雪絨花(Eideweiss)。(照片5.14 --- 阿爾卑斯皇後花(Queen of Alps,Eryngium alpinum,刺杏仁)
(照片5.15 --- 白裏透黃伴芳鄰---不知名的小花三姐妹)
在鋪滿白雲石的山腰上行走,雖然沒有了路,卻不會迷失方向。因為站得高,必看得遠。腳下無路,但目標和脈絡成竹於胸,故心中有路。然而,山區孩兒臉。走著走著,風開始唱歌,雲也漸漸起舞,伴隨著的,還有暗澀的低音鼓點---那沉悶有力的雷聲。這令人擔心。在美麗的大自然舞台上跳一回《雨中曲》,固然樂已,但要是雷公幫忙來配器、電母助興掃追光,那舞會的票價就太高了(不開玩笑,在無遮掩的高山雷區裏行走,危險)。所以,我們趕緊學國軍,隨機應變。由全麵進攻台麵,改為重點進攻台中,再換成步步轉進台角。反正,不能下不了台,最終目標是安全抵台---一個不可錯過的台地。 (照片5.16 --- 雲青青兮欲雨)
離開孟克爾小道往回折,我們在Geisler Alm高山小店歇腳。這裏位處台地,是一覽奧黛勒全景的絕佳點(見圖5.3叉號3和圖5.8那個藍線上的白色小屋標誌)。它跟在山腳下與奧黛勒抱拳相會的感受不一樣。那裏,是咄咄逼人、完全融入,卻因此不能自拔,因為“隻緣身在此山中”,故而“不識廬山真麵目”。這裏,是退一步、放一著,如此反倒海闊天空,氣吞萬裏如虎。有道是距離生美。身在雲外,一覽奧黛勒群峰全貌,但覺粗獷和豪邁之氣,撲麵而來。他們棱角鮮明,肢體健壯,還穿著白色的長筒足球襪(你看那拖延的白雲石大弧線像不像?),儼然是開賽前,站在場內、手貼胸膛、莊嚴肅穆地靜聽國歌的一排意大利國足。有意思吧。沒想到我在多米,又找到了意大利男人天生有一雙足球腳的佐證。 (照片5.17 --- 進一步,“峰”起雲湧 --- 奧黛勒山局部)
(照片5.18 --- 退一步,海闊天空 --- 奧黛勒山全景)
(照片5.19 --- 鬆下問村姑 --- 回村路上1)
(照片5.20 --- 言“徒【途】”采藥去 --- 回村路上2)
●小結Malga Zannes小環線的技術指標:
●景觀 --- **** + 0.5
●難度 --- **
●長度 --- 9 公裏
●時間 --- 5小時(含休息、觀景和午餐)
●升高/下降 --- 443米
●聖-約翰教堂(St. Johann Church,也叫Giovanni Church)
鄉村道上,回店途中,我們非常幸運,在雨後複斜陽的黃昏,路訪了富納斯的又一處美麗景點(見圖5.3叉號2)。沒有鋤頭、短笛和赤足倒騎牛背的牧童。隻有三兩個倒背行囊的旅人、一兩縷暮靄卷音的鍾聲,和一兩米天外飄來的陽光。清騷淡遠,真的是客心洗流水,人生有此足亦。(照片5.21 --- 餘霜入晚鍾 --- 黃昏的聖-約翰教堂1)
始建於1774年的聖-約翰教堂,被稱為孤獨的小教堂。的確,她看上去孑然一身,寂寞一世,卻給人以多重感悟。情感上,她簡約清秀,不飾雕琢,宛若浣紗西子;趣向上,她淡泊明誌,寧靜致遠,恍如遠古賢哲。生活中,她既是大山的守衛者,也是村民的庇護神;追求上,她是《蒹葭》裏白露為霜、在水一方的伊人。來訪的人,我想是不願大聲說話,也不會說聲大話的。隻會默默地陪著她,看上一會,靜靜地繞著她,走上幾圈。峰林塔,天地人,一切都在不言中。(照片5.22 --- 晨鍾驚飛鳥 --- 早晨的聖-約翰教堂)
(照片5.23 --- 停車坐愛“峰”林晚 --- 黃昏的聖-約翰教堂2)
回到小宅,已是晚上九點。就餐時間已過,遂在聖-彼得(St. Peter,距聖-馬村約5公裏)那個頗有名氣的披薩店(Viel Nois)點了幾張餅。星夜裏,爐火旺,啤酒涼,烤餅香。風卷殘雲後,我們枕著眼福、口福和心福,一夜鼾聲到天亮……
(照片5.24 --- 在山穀餐廳裏複習三角形和圓的平麵幾何知識)
●小結
富納斯山穀,景區小,景點美而集中,是整個多米地區的精華之一。而遠景觀賞點,又是精華中的精華。美顏,當再讚以美言。她真是集大成而獨領風騷。山峰、流雲,森林、草甸,村落、教堂。動與靜,剛與柔,暖色和冷色,自然和人文。這一切,以全景方式,和諧地勾勒成一幅圖畫版的《馬致遠-天淨沙》。若非要決個高下,我認為,她是多米最上鏡景點,也是多米最佳風光明信片的首選。
遊富納斯山穀,如聽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第一樂章,雄健俊朗,英氣逼人;泰然自信,笑傲江湖。毫無疑問,他是整個多米最美景區之一,故必然成為群英譜中的超一流武將。
他是《三國》、《水滸》和《射雕》裏的哪位英雄呢?廖化?不足掛齒;楊雄?何足道哉;裘千丈?貽笑大方。他也不是燕人張、行者武、皇爺段。他非武聖關雲長、禁軍林教頭、武當玄真七子莫屬。為什麽呢?因為他們武功蓋世、儀表堂堂,智慧機敏、本性純真。太全麵了。博大的胸懷,寬廣的視野,英俊的麵龐,偉岸的體格。卻又雄中帶秀,穩中蘊奇,落落大方,神采奕奕。同時,還兼備文武之治,合乎陰陽之道。蓋了帽了。他不當龍頭老大,誰敢?
說了這麽多,別說肚子,眼睛都餓了。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來來來,儂這裏擺兩隻酒盅,請郎君嚐幾碟小菜:
首先,來個冷盤,(照片5.25 --- 冷眼向洋看世界 --- 網照)
接著,上輪熱炒。(照片5.26 --- 熱風吹雨灑江天 --- 網照)
然後,獻道正菜,(照片5.27 --- 雲橫九派浮黃鶴 --- 網照)
稍待,滑點素肴。(照片5.28 --- 浪下三吳起白煙 --- 網照)
最後,抿口原湯,(照片5.29 --- 嗬,這湯有點淡。君子之交淡如水)
附帶,蘸點微笑。(照片5.30 --- 嗯,味道還不錯。甜甜淡淡才是真)
●五大指標打分。
非常有趣的是,如此超一流風景,不知為什麽,遊人卻不多。也許是因為:景區太大?七月初還是淡季?遊覽的那天是個差天?總之,感覺非常稱心。所以,我給整個富納斯山穀的打分是:
●景觀指數:*****
●難度指數:**+ 0.5
●人氣指數:** + 0.5
●價格指數:*** + 0.5(餐館飲食)
●交通指數:** + 0.5(自駕、公汽或的士)
最後談一談建議和教訓
●建議
1)聖-馬村(St Maddalena)小而牛,是整個多米山區裏三個最難定住宿點中的一個。因此,強烈建議遊覽者盡早(最好提前6-8個月)預定該地住宿。我由於定得遲,原想落住的日期已客滿。沒辦法,隻好先遊了原計劃中的第二鏈(即加爾蒂娜山穀,見下篇),然後再回頭遊富納斯。這是個失誤,好在我們有車,兩地相距也近,所以不太折騰。
2)如果時間緊,並且不是從北線進入多米,那麽,Peitlerkofel景點可免去不遊,因為它交通不便、耗時、景觀也不是超一流。
3)從北線由SP29轉SP163進入聖-馬村(St Maddalena),道路很窄,所以開車要很小心。
●教訓
前麵談到,我們錯失了在最佳時刻、拍攝最佳風景的機會。真是驕兵必敗。高山穀地,尤其是富納斯,不是宋祖英脆脆的一句《等你來》,也不是陳琳甜甜的一聲《請跟我來》。那他(她)是?他是床鋪【川鋪】,說翻臉就翻臉;是陳師妹(世美),說變心就變心。雖說天涯何處無芳草,但她卻淩波不過橫塘路,須你主動地眾裏尋她千百度。一旦機會降臨,立馬抓住。“一鳥在手,勝過雙鳥在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回想起來,依然恨不得揪著頭發把自己提起來(跟柯潔學的。他走了臭棋後常有此舉)。這真是我們多米之行的最大遺憾。幾乎觸手,可鴨子還是飛了。用家鄉話講,是“走了一爐鍋湯(錯過了一大機會)”。然而,人間哪見回頭草,世上豈有後悔丹?青天碧海,隻得慰以Q哥(或K歌):也好,留點遺憾,下次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