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7
真沒想到,野生動物保護區的行程還沒開始,我居然就先吃上了“百獸宴”——連那些明天要在保護區裏看到的動物都有。不得不佩服咱們老中“萬物皆可吃、吃啥都不稀奇”的傳統。我得先跟那些野生動物們鄭重聲明:這頓飯不是我安排的,我也是到晚餐時間才看到菜單的,別怪我啊。你要問我打算不吃嗎?這個嘛……服務員說菜單上的食材都是農場裏養的,不是野生的。那我就放心開吃了,良心也沒那麽不安了,真的不是嘴硬哈~等會兒再來跟你們匯報味道,嘿嘿嘿。
今天正式開始東非野生動物尋蹤之旅,做為預熱,先去動物哺育中心。長頸鹿中心位於內羅畢國家公園西邊,早上9點鍾開門。當年歐洲銀行家族羅斯柴爾德的一名成員熱心資助和研究野生動物,保護一種珍稀的東非長頸鹿,這種便被稱為羅斯柴爾德長頸鹿。昨天遊記裏的今天一獸,已經記述,在此不再多說。早上遊客少,我們每人發一小碗零食喂幾匹鹿,乘機拍照片。遊捏著小零食湊到它們臉旁,它們很文雅地轉臉伸出紫色舌頭,輕輕一卷,裹食入嘴。有時厚嘴唇與舌頭一起裹住喂食遊客手指,倒是輕柔溫軟。有人怕它們的口水不願多喂,零食都給我,我得到幾乎三碗,忙得不亦樂乎。
長頸鹿旁有兩隻野豬在吃草。保育員說他們是澎澎pumpaa,迪士尼動畫片《獅子王》裏一個動物角色,意思是呆傻,一頭疣豬。保育員給我們看疣豬頭骨,腦洞才乒乓球大小,能不呆嗎?不過這倆野像夥能找這裏吃白食,好像不呆哦。
上午11點前又驅車去附近的大象孤兒院,由一名英國裔肯尼亞人家族基金會創立,哺育從肯尼亞境內各地營救出的無母幼象。三歲之前的幼象依賴母乳,而且易受猛獸攻擊,如果喪母則難存活。遊客們在一個大土水坑周圍站好,保育員們先後引導12頭最大4歲最小才5個月的幼象進入圍欄中,喂它們奶瓶牛奶,讓其揀地上樹技葉吃,馴練它們的團隊意識。因為都是孤兒象,園方把三、四歲的馴成一組,將來一起以一個新象群放歸野外。目前其中最年長的四歲母幼象,已經表現出大姐大的領導與關懷象友的氣質。遊客們乘機摸象臉、象背,手感粗砂皮紙。又是每人百多張照片後,今天預定的旅遊項目結束。
午飯在"中國花園"China Garden餐館,倒名不虛傳,餐館確像座小花園,裏麵各種當地熱帶樹木花草。餐飲也挺正的中餐,我最感興趣的是牛肉。草原上的原住民馬賽人以畜牧為業,直接在草原野地裏圍個圈養牛,且不停移動牛圈,與野獸共生。他們的牛都是原生有機原生的牛,無任何人工添加劑或藥物。嚐嚐味道就是好。
吃完,司機帶進首都市中心繞一圈,與中國中等縣城的發展程度差不多,但無一個紅綠燈。路旁站著不少人,架著反光傘,據說是Toutubers。我們大家都興趣缺缺。倒是注意到路邊一群狒狒baboon 旁若無人。一座小公園的大樹頂上一群禿鸛marabous stork 。可惜一晃而過,來不及拍照片。
入住五星級的Safari Park Hotel & Casino。車進大門經過挎長槍門衛安檢、鋼釘路障和大鐵門,才得進,仿佛戒備森嚴的與世隔絕的大莊園。圓木構築的大堂宏大悠暗,立即讓心情沉靜下來。大堂正中一頭巨象雕塑,牆上掛一對五十年前獲得的一米半大象牙,絕對不會誤解我們身居何處。似近百年前殖民地時期動物保護區內建築風格。各種熱帶植物中穿插數棟兩層原木框架結構的"老"房子,圍繞中間曲折相連的自然風貌遊泳戲水池,相當整潔安靜清悠。客房內陳設家具浴廁設施,掛著蚊帳,都充滿曆史和故事的氣息。回想剛剛經過外麵紛亂喧囂的城市郊區,感覺回到電影中才能見到的從前英國殖民時代。朋友們覺得這種綠植環饒的環境,才像在動物保護區裏的樣子,但這仍是特別營造的人工"野生"環境,與外麵城市簡直是兩個世界。
住客似乎不多,大家在裏麵閑逛一陣,到晚飯時分,去五家餐館中的燒烤餐廳,享用文初提到的百獸宴。
6點多鍾去,大烤爐中插著各種鋼劍鐵簽,上麵串燒肉食,爐火通紅。門口餐牌列著13道烤肉:豬肉、山羊、雞、駱駝、雞翅、火雞、綿羊腿、牛股肉、豬小排、香腸、駝鳥、鱷魚、淡水魚。裏麵有沒有沒吃過的野生動物,更正,家養的動物?七點開餐,大家各自先取些開胃小菜和沙拉後,點些當地啤酒,都是Tasker牌(tusker是長獠牙的象),味道不錯。按門口餐牌,廚師拎著串在長劍上的肉,來到每位食客前當場切肉。山羊和駱駝太硬咬不動,隻能硬吞。駝鳥略好點,嚐試一次就夠。鱷魚肉象雞肉,還過得去。野獸還是不如家畜的肉好吃。每樣一小塊,肉食撐滿肚。想想明天開始去見野生動物們,有點說不過去,幸虧它們不會說話問:你昨天吃什麽啦?
餐後9點,表演非洲舞蹈。每一場音樂教激昂澎拜鼓聲明快。每位黑人男女舞者都精瘦健美精力旺盛。每個舞蹈動作都豪放強烈活力洋溢。我真羨慕黑人的運動舞蹈天賦,我們幾人都覺得比百老匯的舞者跳得幹脆利落多了,緬泰和中國的慢舞蹈,沒這個帶勁。這家旅館、百獸宴、舞蹈表演,絕對值。
準備睡覺,注意到窗外不知道什麽鳥嗚,婉轉清亮不停。昨晚聽車聲,今晚聽鳥鳴,悅耳動聽多了。但對想入睡的腦子,美聲也是噪音。
夜裏有人聽到連續的槍聲,緊張得失眠,會不會有搶匪進攻莊園?早上服務員說晚上月食,有人開槍驅邪。虛驚一場。
明天要去野生動物保護區,這裏先分享一下知識。
美國有國家公園,也有野生動物保護區,英語詞是wildlife refugee。這些保護區由政府支出管理,主要在於保護動物生態環境,並不鼓勵在那裏的旅遊活動。去東非旅遊,查地圖上卻基本找不到叫refugee的地名。在那裏,有game reserve,wildlife sanctuary ,conservation area, 中文譯名都叫"野生動物保護區",還有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它們區別何在?
先說英語字"game "。19世紀晚期,歐洲殖民者到來非洲內陸,為野生動物吸引,在富人圈興起狩獵之風。狩獵作為一種競賽,稱game。後來演變成被狩獵的動物也叫game,追蹤和狩獵的活動稱game drive,被狩獵的大型野生動物叫big game。草原上有Big Five,中文譯成五霸,指獅、豹、象、野牛、犀牛,聽起來像稱王稱霸的五大獸。五大獸沒錯,可原文並無"霸"義。它們當初隻是白人狩獵時覺得比較難對付又有風險,一旦得手就可以炫耀的五大獎品trophy 。當然現在譯成五霸,說得過去。殖民地當局在動物比較集中之地建立專門的狩獵動物保留地,不許開發搞建設,英文為game reserve。現代個別私人管理的動物保護區,仍允許控製下的狩獵,符合原意。但絕大多數野生動物保護區早己經不允許狩獵,隻允許觀察,五大獸通常中譯五覇,不再是被狩獵目標,而是被觀賞目標。game一字變成與wildlife同義,隻指野生動物,包括獸、魚、鳥等,有時甚至指野生動物的肉。game drive, 現在意思變成乘車觀賞野生動物。而野生動物保護區仍保留這個game reserve傳統命名,也有改成natural reserve或wildlife reserve。
叫reserve 或sanctuary 的這類保護區,通常較小,動物集中。由當地政府或者私人管理,相當重視旅遊資源,服務設施較齊全。它們的區別在於sanctuary 一般嚴禁狩獵,也禁附近馬賽人在其境內放牛。而有的reserve允許。sanctuary比reserve的"保護"更嚴一些。
國家公園由國家直接管理,通常地域更廣闊,以保護大自然為中心,更嚴格保護自然生態,嚴禁任何居民住地,嚴禁狩獵和畜牧,控製旅遊開發,遊客多由向導帶領,嚴防偷獵,是最高等級的保護區。
而保護區conservation area or conservancy (沒有野生動物前綴詞)通常在國家公園周邊,區域中允許保留規定條件和範圍下的原住民狩獵、放牧,是人與動物共存的折中緩衝地帶。
各類保護區之間雖有差異但不絕對,許多建立之初是野生保護區,再擴大成國家公園。東非野生動物保護區不同的名字,反映其複雜的體係。那裏不僅保護動物及其生態環境,還要兼顧原住民生息,考慮發展旅遊業做財政支持。旅遊業是東非野生動物保護區和國家公園的主要收入,也是國家的一個重要經濟支柱,咱們去旅遊也算是支持當地經濟發展。
非洲的野生動植物保護區發展,是個漸進過程。直到19世紀後期,歐洲人才開始殖民黑非洲內陸地區。雖然像比利時與德國的殖民者對非洲內陸的當地人比較殘酷統治,但英法的殖民者相對文明。殖民地經由開發,改善了當地的經濟與民生,使人口大增,這是歐洲殖民有利於民的實證。英國人在黑非洲內陸地區半個多世紀的殖民後,保留下大片原始野生地區,設立地域廣闊的自然保護區,這算是殖民當局做好事的例子吧。
現代曆史強調文明多元發展、民族自決與獨立。弱化甚至醜化西方文明,尤其關於歐洲人在全球的殖民這個曆史上,隻講缺點不說優點。比如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內陸地區,自古以來人煙稀少,多保持原始生態。那裏的原住民,刀耕火種貧窮落後,在生存線上掙紮而幾無改善。早在歐洲殖民之前,黑人部落之間的征伐無人提及,阿拉伯人上千年的剝削販賣黑奴甚至白奴的曆史,也無人追究。現代學者們都盯著歐洲人的殖民和販奴曆史,似乎沾上"殖民"二字的,必定是白人幹的,一定醜惡有害的。在美國,有人到今天還企圖利用文明國家百姓的善良,要求當年不存在或非擁奴州的政府(比如加利福尼亞州)納稅人,為幾百年前其它地方的黑奴買單賠錢,給幾百年後宣稱受害者的幾無證據的後裔。任何法律對犯罪都有管轄權、適用地和追訴期限定,何況是當年不犯法的事。居然想用現在的法律追究別處的古人,翻曆史舊賬,挑動族群矛盾,是最荒謬可惡的一種政治操作,卻宣揚成所謂政治正確。
肯尼亞境內最著名的,也是我行程中的自然保護區,是內羅畢Nairobi 國家公園、安博塞利Amboseli國家公園、馬賽馬拉Masai Mara game reserve自然保護區(簡稱馬拉),納庫魯湖Lake Nakuru國家公園。
今天一獸:疣豬
人們都喜歡小醜、醜相的喜劇演員、難看又搞笑的朋友。俊美聰明的人,反而少朋友。肥胖憨笑的女演員超人氣,一旦瘦身美顏後反而失蹤。在一眾聚會上,呆傻醜人是氣氛催化劑。動畫電影《獅子王》描繪的的東非動物世界,也有這麽一位憨傻呆萌的醜角,名字叫澎拜Pumbaa,斯瓦西裏語義是"二呆",一頭疣豬warthog。雖然不是主角,疣豬二呆是電影中的人氣王。現在非洲野生動物保護區見到疣豬,導遊幹脆直呼:看二呆Pumbaa,於是遊客們歡聲笑語,緊張氣氛一掃而空。此文也用二呆代寫疣豬。
疣豬真醜。顧名思義,灰頭土臉的大豬頭上長著一些莫名其妙的凸起肉疣,長豬嘴上一對大呲牙斜橫著,一對小眼晴看人直楞楞的,樣子比豬還難看呆傻多了。
二呆夠呆。國人罵人愚蠢時,常用蠢豬比喻。疣豬比豬行為更蠢相,豬腦子才乒乓球大小。通常奔跑時,動物會伸長尾巴當柁使,搖擺平衡調整姿勢。二呆跑起來時,細長豬尾巴僵直地豎立得像旗杆。在高草叢中看不見豬身時,也能見到撐直的豬尾巴在草上移動,很滑稽。有聰明人說導遊舉著旗,招呼擁擠人群中的團員。直立的豬尾巴是招呼同伴和小豬們:跟我來。
別的動物吃草,要麽四蹄站著,要麽四蹄扒著。二呆吃草,經常前兩腿跪著,後兩腿站著,肥豬屁股翹老高,細尾巴亂甩,一副傻開心的模樣,真呆萌。有聰明人說二呆沒脖子,站著低頭吃草太難。二呆體肥笨,四腿扒下遇危險時,站立太慢。前跪後立的姿勢重心靠前,啟動衝刺快又猛,正合適。
據說有時二呆一個猛子衝出去,正衝到獅群中,雙方都矇了。二呆呆立幾秒鍾,似乎大腦斷線或導航重置時間,然後再轉身繼續逃跑,太搞笑。
懶豬太懶,從來不自己挖坑做窩,愛偷土豚挖的現存土坑。它們不像其他動物頭在前鑽進洞去,而是慢慢倒退進去,蠻反常。有聰明人說洞小不易轉身,二呆頭對外,便於隨時查覺危險、防護自己、快速逃跑,有道理。
二呆膽小鬼,常湊到狒狒群、鳥群、羚羊群附近吃草。如果狒狒叫、鳥飛、羚羊跑,二呆也先跟著瞎跑,再東張西望似乎在問:我們跑什麽?冒傻氣。有聰明人說二呆個頭矮,湊到其他動物群附近,利用它們的危險預警及時反應,先行動再找原因,爭取時間。
二呆渣男賢女,公豬總單身自顧自,母豬一、兩頭帶一群小豬,總記得哪裏有空豬窩(狡豬幾窟)不敢走遠。遇危險便翹起細長尾巴,領著小豬們奔向最近的豬窩。場麵混亂,有的小豬不跟"旗杆"而亂竄,那隻能自求多福了。怪不得母豬生一大窩,小豬健康長大不易。母豬躲在洞裏頭朝外,一對長獠牙,讓鬣狗、獅子也懼三分,不敢造次。
總之,二呆的許多與眾不同的行為習性,貌似呆萌,其實蠻聰明的。導遊稱二呆是"草原喜劇演員",人見人愛,尤其兒童。但遊客笑笑就好,別走近,誰也不清楚二呆哪根筋斷線,舉著獠牙對著人一個衝鋒,就不好笑可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