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者的赴美之旅和《五月花公約》
1507年,英格蘭殖民者在與倫敦弗吉尼亞公司簽訂合同的情況下,在北美奠定了第一個永久性的英格蘭殖民地——詹姆斯敦。後來,因為波卡洪塔斯的故事而聞名的領導者約翰·史密斯船長,又探索新英格蘭海岸,並在幾年後撰寫一本帶有地圖的知名書籍。他的書啟發了清教徒。盡管清教徒朝聖者建立普利茅斯殖民地的時間比弗吉尼亞殖民地晚,但清教徒的影響在美國價值觀和國家認同方麵更為深遠。
公理會製度的原則和實踐起源於瑞士的再洗禮派,受到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嫌棄,在歐洲發展艱難。具有公理會自治思想的英格蘭分離主義清教徒,在英格蘭也受到嚴厲懲罰。由約翰·羅賓遜領導的一個分離主義公理會團體,最初位於諾丁漢郡的斯克魯比,於1608年逃亡到荷蘭的萊頓尋求庇護。然而,荷蘭並非他們理想的歸宿。
約翰·卡弗獲得在美洲定居的許可並籌集財務支持。成員威廉·布拉德福描述道:“他們知道自己是朝聖者,不再過多眷戀塵世之物,而是將目光投向天堂——他們最珍愛的國度,並安撫自己的靈魂"。因此他們在曆史上被稱為"朝聖者"。在這場精神旅程中,卡弗被後人稱為“朝聖者的摩西”。大西洋的暴風雨把他們的"五月花號"船吹離最初計劃的目的地——現今紐約/新澤西地區的哈德遜河附近,抵達馬薩諸塞州的鱈魚角。
由於他們登陸的區域已超出弗吉尼亞公司的司法管轄範圍,原有的定居許可不再適用。因此在1620年11月登陸之前,船上41名成年男性簽署了《五月花公約》。可能的起草人約翰·卡弗是首位簽署者。這份簡短的協議在新世界引入自治、少數服從多數及社會契約的原則。這是為了在未知和充滿挑戰的環境中確保團結與治理的現實解決方案。這一社會契約為後來的殖民地政府及美國民主原則的發展樹立先例。
卡弗被選為普利茅斯殖民地的第一任總督。他冷靜的性格和卓越的組織能力幫助朝聖者們度過了嚴酷的第一個冬天。1621年3月,卡弗與美洲原住民瓦帕諾亞格部族達成一項和平條約,確保雙方的互助與合作。不分尊卑,所有墾殖者自食其力。總督卡弗因農作時中暑或過勞,在4月份不幸去世。
信仰:引領朝聖者們前往異國他鄉,追尋宗教自由。
地點:美國馬薩諸塞州普利茅斯的“五月花二號”複製船和“先祖國家紀念碑”。
問題:為什麽《五月花公約》在美國曆史上如此重要?
以公理會模式在普利茅斯建立政府
1492年,克裏斯托弗·哥倫布發現美洲後,歐洲殖民者建立許多殖民地,追求財富和權力。來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在南美尋找黃金、白銀和經濟作物。法國和荷蘭的殖民者則專注於北美的毛皮貿易。君主政府委派總督,控製宗教和政治,常常依靠軍事力量征服和壓迫土著人民以獲取勞動力。英屬弗吉尼亞殖民地最初是一個商業公司運作的殖民地,後來成為王室直轄殖民地,依賴非洲奴隸的勞動力種植煙草以獲取利潤。簡而言之,這些殖民地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由國家控製的殖民地,依照王室特許狀設定的等級製度進行管理。
清教徒前往美洲的航程是一場精神之旅,旨在實現他們的宗教信仰,並擺脫迫害。新的定居點是一個“自由”的土地,不受弗吉尼亞殖民地的管轄,也不受其政治法律規範製約。清教徒們必須製定一個新的協定。公理會是一種教會治理模式,其中每個地方教會都是獨立的、自主管理的,並自行選舉領導者,強調民主決策。為了生存,定居者們嚐試將他們遵守的教會製度應用到民政管理中,於是所有成年男性乘客都簽署《五月花公約》。這在西方曆史上尚屬首次。它成為美國民主的基礎。
普利茅斯是五月花號出發的最後一個英國海港,也是約翰·史密斯船長標記的地區名稱。因此,該定居點被命名為新普利茅斯殖民地。威廉·布拉德福德成為普利茅斯殖民地的第二任總督,並在30年間多次連任,帶領殖民地渡過饑荒和衝突等艱難時期。朝聖者的清教徒信仰以及他們教會的民主實踐,在布拉德福德的領導下展現得淋漓盡致。他所著的《普利茅斯墾殖記》是一部曆史著作,詳細記錄朝聖者前往“應許之地”的旅程及其在新大陸建立定居點的奮鬥曆程。例如,布拉德福德記述了1621年的豐收慶典,朝聖者與印第安部落瓦帕諾亞格人共享盛宴,其中包括北美特有的南瓜和火雞。這一事件後來被浪漫化為“第一個感恩節”。此外,該書也是一部信仰的反思,強調信仰、毅力、社區合作以及對神聖指引的信念。其文字風格簡練、清晰、直白,與朝聖者的信仰和生活經曆相契合,成為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普利茅斯成為公民自理、宗教自由和堅韌不拔精神的象征。弗吉尼亞和普利茅斯分別成為後來美利堅合眾國南方與北方殖民地的典範。
信仰:朝聖者實驗應用公理會模式指導政府。
地點:美國馬薩諸塞州普利茅斯的朝聖者紀念碑和朝聖者博物館。
問題:普利茅斯殖民地與弗吉尼亞殖民地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