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望遠鏡2015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馬丁·路德:反對贖罪券——新教改革的導火索

(2025-05-15 05:34:07) 下一個

《九十五條論綱》反對贖罪券——一個劃時代的導火索

 

如今,宏偉的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是羅馬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然而,它的重建卻給天主教會的名聲帶來巨大的損害。回溯到16世紀初,該教堂的建設資金主要依靠教會在歐洲各地大肆出售贖罪券來籌集。日耳曼的教會傳教士兼贖罪券專員約翰·特策爾曾說過一句廣為流傳的話:“當金幣落入錢櫃,靈魂便躍入天堂。”他甚至向在世之人出售贖罪券,使他們可以用金錢換取赦罪證書,以免除罪責。他的行為仿佛使自己成為教會乃至上帝的代表,宣稱有權為個人救贖。他對教義和實踐的極端誇大激怒許多人,包括日耳曼的神職人員和諸侯。維滕堡大學的神學教授兼教士馬丁·路德曾指責特策爾,稱一個強奸耶穌之母瑪利亞的人也可以通過購買贖罪券獲得赦免。盡管沒有確鑿證據表明特策爾說過這句話,但他的教義邏輯確實可能導致這種結論。

 

路德在研讀《羅馬書》時,發現了“上帝的公義”的新含義,即公義是上帝恩典的恩賜,這一發現形成了“唯獨藉著恩典稱義”的教義。這使路德得出一個結論:信徒的得救並非源自善行或功德,而是完全依靠上帝的恩典。因此,教會既沒有神學依據,也沒有實踐權力來出售贖罪券,因為這背離傳統核心的稱義教義。

 

路德並不否定善行的重要性,他相信善行應該是信仰的果實。他提出“兩種義”理論:在上帝麵前的義”和“在世界麵前的義”。前者關乎信徒與上帝的關係,也被稱為被動的、公義的、基督徒的、信仰的、福音的、人的身份的。這些形容詞表明,這種義是通過福音作為上帝的恩賜,被動地賦予基督徒,隻需憑借信仰即可獲得。而後者涉及人與受造世界的關係,也被稱為主動的、正當的、公民的、理性的、律法的、個體品格的。所有人在世俗社會中都應在理性的引導下遵守律法,履行公民責任。理性的義對信仰的義毫無作用,隻對社會的福祉重要。對於信徒而言,第二種義應是第一種義的自然果實。

 

1517年10月31日,路德將《九十五條論綱》釘在維滕堡諸聖堂的教堂門上,抗議贖罪券的濫用,呼籲辯論,並推動教會改革。這個舉動最終成為宗教改革的催化劑。

 

信仰:發現了“唯獨藉著恩典稱義”的教義。


地方:德國維滕堡城堡教堂。


問題:你更關心宗教對今生的影響,還是對來世的影響?

 

新教改革的五個唯獨

 

歐洲許多教堂以聖徒命名,比如聖母、聖彼得、聖保羅、聖馬可等。這些絕對不是新教的教堂,因為新教拒絕崇拜任何聖徒,唯獨上帝。

 

馬丁·路德不僅是天主教會的早期破壞者,也是新教改革在神學框架上的建築師。路德的神學立場從贖罪券問題發展為關於稱義的體係,被後人總結為五個唯獨(“sola”在拉丁語中意為“唯獨”)。簡而言之,即唯獨恩典、唯獨信仰、唯獨聖經、唯獨基督,唯獨榮耀歸於上帝。隨著時間的推移,五個唯獨成為大多數新教派公認的宗教改革核心原則。

 

唯獨聖經:聖經是信仰和實踐的最高權威。在14世紀,英國神學家約翰·威克裏夫提出這個主張,雖然他的著作隨後被焚毀和禁止。馬丁·路德再次倡導這一觀點,拒絕教宗法令有同等權威的天主教傳統。在1521年的沃姆斯會議上,麵對死刑威脅,他宣稱:“除非我被聖經和明證說服……否則我不能,也不會收回我的觀點。”

 

唯獨信仰:稱義僅通過信仰獲得,而非依靠天主教教義中說的行為或功德。在研究《羅馬書》1:17(“義人必因信得生”)時,路德實現了神學上的突破,並極力倡導這一原則。這也是他拒絕教會出售贖罪券的核心原因。為了推廣這一原則,路德稱亞裏士多德的理性為“魔鬼的妓女”,引發強烈爭議。

 

唯獨恩典:救贖完全是上帝恩典的禮物,而不是人類可以掙得或配得的。為此,路德與著名的天主教改革者伊拉斯謨決裂,後者認為人類擁有自由意誌,可以與神的恩典合作以獲得救贖。

 

唯獨基督:救贖唯獨直接通過基督,拒絕教士、聖徒或聖母瑪利亞的中介角色。路德的教義以耶穌基督及其工作為中心,特別強調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即“十字架神學”,與天主教的“榮耀神學”形成對比。

 

唯獨榮耀歸於上帝:所有榮耀唯獨歸於上帝,拒絕人在救贖或善行中自誇。雖然路德並未明確將這一原則作為獨立口號提出,但他的著作和聖詩,如《上主是我堅固保障》,常常強調一切榮耀歸於上帝。

 

信仰:宗教改革的五個唯獨

 

地方:德國威登堡的聖瑪麗教堂(市教堂)

 

問題:你經常在世俗世務中持堅持信念不計理性嗎?

 

唯獨聖經、信徒皆祭司

 

一本家喻戶曉的外文書,出版一千多年來僅少數珍本束之深院高閣中,極少數人有機會有能力讀過它。1522年底,它突然成為最暢銷書。街頭巷尾不論貧富賤貴的日耳曼人,都熱切地閱讀和爭論書的內容。它就是史上第一本完整的德語版《聖經》。

 

許多宗教並沒有正式的經文或教義,神話、史詩和傳統充當關於神的知識來源,但並非具有約束力的文本。而像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這樣的宗教則有經文或教義,以當地語言傳達倫理規範,作為上帝之言的指導。基督教擁有《聖經》,但羅馬天主教會僅使用拉丁文的《聖經》。基督徒在理解上帝的話語時,長期以來嚴重依賴神職人員的指導和教宗的權威。

 

此前一個世紀,英國神學家約翰·威克裏夫曾提到唯獨聖經原則並將《聖經》翻譯成英文,但隻流傳少數手抄本。此外,大多數信徒都是文盲。路德也主張唯獨聖經,並付諸實踐。在藏身於瓦爾特堡城堡期間,他在11星期內全力以赴地將原希臘語《新約》翻譯成德語,這成為後來各國語言《聖經》譯本的先例。他後來又主持翻譯了《舊約》。通過古騰堡的印刷術,路德《聖經》得以在整個德語區大量出版。這本《聖經》還意外地統一了不同的德語方言,為現代德語奠定基礎。路德還大力支持全民教育,使普通民眾能夠直接閱讀上帝之言,而不依賴牧師。

 

如果《聖經》對所有信徒都是可獲取的,那麽所有基督徒都同樣有能力去解讀並實踐它。路德提出了"信徒皆祭司"的概念,這是新教神學的另一個核心原則。這一理念直接挑戰羅馬天主教的等級製度及其對《聖經》解釋權和聖禮執行權的壟斷。這一教義塑造新教教會的結構,使平俗信徒能夠在信仰和社區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信徒皆祭司”還意味著祭司本身就來自普通信徒。教士馬丁·路德與前修女卡塔琳娜·馮·博拉結婚,它成為脫離天主教傳統的一個有力象征,並確立一種更加以家庭為中心的宗教改革領導模式。

 

信仰:信徒皆祭司的理念促成《聖經》的白話翻譯、所有基督徒的平等、以及牧師可以結婚的傳統。

 

地方:德國艾森納赫的瓦爾特堡城堡

 

問題:平俗信徒能成為新教教會的領袖嗎?

 

白話化、簡明化和音樂化

 

歐洲最吸引遊客的教堂建築,多是天主教的大教堂,而很少是新教教堂。天主教教堂的宏偉反映其信仰——教堂是上帝的殿堂,象征著上帝的威嚴與榮耀。其華麗的裝飾、彩色玻璃和高聳的尖塔旨在提升人的靈魂,使其趨向神聖。精美的藝術作品、雕塑和建築元素,作為視覺教義,向當時大多不識字的民眾傳授聖經故事。在這些聖潔的場所裏,彌撒、儀式、崇拜和其他教會活動由神父主持——他們是上帝與普通信徒之間的中介,而所使用的語言是非本地化的拉丁語。對普通天主教徒來說,拉丁語似乎是上帝與其在人間代言人之間交流的語言。教堂建築、神父和儀式是教會使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旨在引導信徒更崇敬向往上帝。

 

馬丁·路德基於“五大唯獨”和“信徒皆祭司”的神學觀,更加關注個人的信仰和《聖經》。在他看來,教堂建築不是為上帝而建,而是為信徒可以聚集、敬拜,並聆聽《聖經》中的上帝之道。因此,新教教堂的設計更為簡約和實用。位於德國托爾高的城堡教堂是第一座專門建造的路德宗教堂,並由馬丁·路德親自主持落成儀式。新教的禮拜儀式由牧師主持,他們是信徒群體中的領袖,而禮拜的語言是本地語言——依路德的情況是德語。他摒棄拉丁語彌撒和七聖禮中的五項,僅保留兩項:洗禮和聖餐(聖體聖事)。

 

隻要人們不崇拜偶像,路德就不禁止圖像。雖然路德去除教堂建築裏華麗的視覺藝術,但他在敬拜中引入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通俗化的聖歌和音樂,並親自創作許多聖詩。他認為會眾合唱是一種強有力的信仰工具,使普通信徒能夠積極參與敬拜,從而在德語地區形成了濃厚的音樂文化。路德的聖詩催生“眾讚歌”傳統,而巴洛克時期著名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將這種傳統推向藝術巔峰。巴赫的許多作品都基於路德的讚美詩。他將簡潔的旋律與複雜的複調和聲探索相結合。以眾讚歌為基礎的作曲風格影響了後來的古典時期作曲家,包括約瑟夫·海頓、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紮特和路德維希·範·貝多芬,盡管他們的作品與聖詩的直接聯係較少。路德宗聖詩為德語新教徒建立了共同的文化認同,並為巴洛克和古典時期強大的音樂傳統奠定基礎。

 

信仰:簡化教會禮儀,促進信徒參與其中。

 

地方:德國托爾高的哈滕費爾斯城堡教堂;

 

問題:馬丁·路德能否被視為古典音樂的“先祖”?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