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心”的思考

(2016-01-23 06:37:44) 下一個

“信心”的思考

——讀《希伯來書》有感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做《小男孩》,英文名字little boy. 提到little boy,大家想到了什麽?或許是一個年齡尚小的男孩,身材小小的。或許還有人會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1945年美國在日本廣島投擲的那顆原子彈,他的名字就叫做little boy. 沒錯,這部電影正是以小見大地通過一個身材小小的男孩來講這場戰爭。影片裏的故事很簡單,一個居住自加利福利亞州的小男孩,一出生就非常little,身材矮小,因為這個缺陷,他受盡同齡人的嘲笑和排斥,所以他唯一的玩伴就是他的爸爸。可是有一天,美國因珍珠港事件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政府開始各地征兵,小男孩的爸爸就這樣被征走了。小男孩非常傷心,非常想要他的爸爸回來。後來有人告訴他,隻要你相信自己的爸爸會回來,這個信心比一粒芥菜種子都大,你爸爸就會回來。他真的相信咯。於是開始每一天每一天在海邊,也就是太平洋,默念——太平洋的彼岸就是戰場——他心裏默念爸爸回來爸爸回來。他不知道什麽是戰爭,不知道戰爭什麽時候結束,可是他知道爸爸會回來,而且這樣相信著。OK,問題來了,他憑什麽相信爸爸會回來?答案是,不為什麽。很荒謬的答案吧。他有收到某個訊息說美方在二戰戰場優勢巨大嗎,沒有哦;他關注新聞講說現在世界動態戰爭動態嗎,也沒有哦。相反地,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有美國政府的官員專門登門拜訪他家,告訴他媽媽,他的爸爸在越南戰場被俘,甚至有消息,他爸爸已經陣亡。就算在這個時候,他唯一相信爸爸會回來,他相信自己的那個willingness隻要比芥菜種子都大,事情就一定會實現。電影編劇最終確實讓小男孩的爸爸回來了,小男孩的爸爸真的回來了,這就是電影的結尾。很感人的一部電影,帶有編劇的一絲絲個人理想主義色彩,或者我們現在常常說的“好大一碗心靈雞湯”。有人或許會煞風景地問,萬一小男孩的爸爸沒有回來怎麽辦?這部電影確實有“雞湯”嫌疑,我個人平時也很討厭“雞湯”,但是,我姑且不談他雞不雞湯,我想要談“信心”。

    什麽意思?我不想用太過理性的思維來看這部電影,我想看到的,是裏麵導演、編劇、演員的良苦用心。他想傳遞給我的核心信息是,隻要你誠心相信某件事情,那件事情一定會發生,對不對?

    我想談“信心”,是因為,最近一直在思考困惑這樣的問題,到底什麽是“信心”?而正好在我向神問這樣的問題時,他用不同的方法,包括我看的電影,電視,看的書等等給我一些答案,在這裏整理一下。

    所以,也正是我懷著這樣的困惑去加州的途中,我把一本小說看完了。小說名字叫做《一個人的朝聖》,英國作家蕾秋.喬伊斯寫的,可能很多人聽說過。故事也非常簡單:一個人,名字叫哈羅德,有一天他收到一個很久以前的朋友的一封信,這個朋友跟他問好,說自己現在得了癌症,不知道可不可以跟他見一麵。這個人,名叫哈羅德的這個人,得知這個消息,非常傷心,非常震驚。他開始從自己住的地方往朋友現在療養的地方走,英國最西南一直到最東北,全程600多英裏,他相信等他走到那裏,他朋友的癌症就會好。所以他抱著這樣的信念開始走,整整走了三個月。這裏要強調的是,他的開始走完全是一時衝動,沒有任何準備,他甚至沒有帶一分錢。為什麽?因為他起初隻是想要回複朋友的那封信,起初隻是想要從家走到街區一角的郵筒,後來慢慢地他想走到下一個郵筒,再下一個郵筒,他想是不是自己就這樣走到朋友那兒,朋友的癌症就會好起來。用理性來分析,他根本不可能走完673英裏的路途。可是,他相信這件事,所以就這樣走下去了。這本書不那麽的“雞湯”,因為當哈羅德走到朋友那兒時,他的朋友第二天就走了。但是,同樣的,我想要談作者的良苦用心,我想要談的是“信心”。

    再講一個故事。我很喜歡的一部日本動畫片《海賊王》,英文名字叫one piece。講的什麽呢?講的一個小海賊名叫路飛,從小聽到江湖上流傳,在大海的深處有一塊地方藏著巨額寶藏,寶藏的名字叫做one piece。誰得到寶藏,誰就能當上“海賊王”。就是這樣一個故事,然後講這個男孩從一個小小的漁船開始海上航行尋找one piece,途中遇到一些夥伴,一起探尋的故事。這個故事很打動人。很有趣的是,每次路飛都堂而皇之地跟每一個跟他聊天的人說起自己要成為海賊王時,每個人都覺得這個人腦子燒壞了。看看他的裝備吧——破漁船,說不定出不了幾十海裏就被風浪打翻了;隻身一人——雖然後麵找了很多夥伴——指不定哪天被鯨魚吃進肚子都沒人知道;船上什麽都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指南針沒有,望遠鏡也沒有。“你憑什麽有信心自己會成為海賊王”,每個人都不可思議地看著這個二傻子問他。“我就是要成為海賊王!”路飛從來不管別人怎麽說,從來不管自己的條件是否符合海上航行探險的條件,從來不管在海上會遇到什麽風險和災難。他的信念來自於哪裏啊?我對著這個二傻子也想問,他什麽都沒有啊,可是看著看著,我就哭了。

    我們都容易為這樣的故事感動,是不是?值得感動,是不是?我們都容易一邊罵著這些故事的主人公“大傻子”“簡直一個二B”“怎麽會有這樣傻叉的人”,一邊抹著淚看完,對不對?我想起周濂在他的一本雜文集《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第一篇談到的信仰:說我們都渴望“把自己交出去,交給一個信仰”;說“時至今日,我們已經無從把自己交付出去”,為什麽?因為“我們找不到一個合適的理由或借口,那個曾經能夠讓我們變得堅強,變的寬廣,敢於去承擔,去挑戰,去贏得的信仰不見了,每個人提溜著無處安放的自我在人群中遊蕩。”問題出現了,問題就出在,“理由或借口”。

    沒錯,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我對於信心的困惑全部來自於此——“理由或借口”。什麽意思?我在這裏再舉一個例子,我自己的例子。我大概是從去年,開始為自己的婚姻禱告。我深深知道,除了我自己的信仰,婚姻是我人生第二重要的事情,比我的學業、朋友更加重要,我想這麽重要的事情,我不能不禱告尋求神。於是它被放入我三餐禱告的事項中。可是,每次在禱告中說到婚姻,那種靈裏的無力感如同洪水猛獸排山倒海般地向我襲來。沒錯,隻有這個詞語能準確形容我的感覺——“無力”。我問我自己,憑什麽相信神會給我最好的安排,憑什麽相信他會給我最美的婚姻?憑什麽?我漂亮我帥嗎,沒有;我聰明嗎,也沒有;我家財萬貫事業有成嗎,更是沒有;我還有什麽,對,我有趣我幽默嗎,哦,come on;我開朗惹人愛嗎,每次在人群裏都不知道如何跟人打交道的就是我;現在有人對我有意思在追求我嗎,沒有一個人。那麽,我還有什麽“理由或借口”來相信,來把自己“交付出去”,來走完這樣“一個人的朝聖”,來揚帆起航尋找“one piece”?我不敢。我不敢再那樣恒切地為婚姻禱告。我害怕即使這樣禱告了都沒有一個結果,我害怕自己不能接受那個結果,我害怕即使那樣努力地禱告仍然孤身一人時的悵然若失——寧願不要失望,那就不要盼望好了。在婚姻問題上,我的信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件事情上,我好像不再相信神。

    我想問為什麽?我想要一個答案來解釋這一切。為什麽我為自己的學業禱告,為自己的論文禱告,為自己的講課禱告,為自己的考試禱告,我都能有那麽大的信心,我都能那麽有力的禱告,我都真的相信,神可以保守我做到。為什麽,到了婚姻,我就如此“無力”,如此——“不信”?沒錯,就是“理由或借口”。我為什麽相信神會保守我完成論文,因為我的數據都收集好了,我的論文初步結果還不錯,所以我有信心;我為什麽相信神會保守我順利講課,因為課件已經做好了在電腦裏,課本已經讀完了在書桌上,講稿已經準備了在腦海中,所以我有信心;我為什麽相信神能幫我渡過各種考試,因為所有的筆記都已弄懂,所有作業都已會做,所以我有信心。是的,我有“證據”,我找到了某種“理由或借口”,所以我終於,敢把自己“交付”給神。至於婚姻,我沒有任何的“理由和借口”把自己“交付”給他。進一步,我問自己,如果我把自己“交付”給神的前提是那些所謂的證據、“理由或借口”,那麽我的信心的根基是什麽?是“理由或借口”嗎?這些“理由或借口”來自於自己的努力、聰明,才能。那麽,我根本是一個狂妄自大內心無比驕傲的家夥,打著信神的旗號其實相信的隻是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聰明才智。因為我知道憑借我的努力和聰明,論文講課考試都沒問題,所以我相信;但是婚姻,憑借我的努力和聰明,都沒有辦法,所以我不信。

    問題就在這裏,我把信心的根基擺在了我自己身上,我根本沒有信神!

    所以,我又一遍遍去把希伯來書11章翻來讀。突然亞伯拉罕的信心感動到了我。說“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裏去。”說,“因著信,連撒拉自己,雖然過了生育的歲數,還能懷孕,因為她以為那應許她的是可信的。”亞伯拉罕因著信,在出去時候,都不知道要去哪兒。他有收到某種訊號或“理由或借口”說你要去迦南美地說你現在裝備齊全整裝待發就等著到達流奶與蜜的地方去了嗎?沒有。同樣,撒拉因著信,過了生育年齡仍能誕下子嗣。她有接到“理由”說你身強體壯你因為本身身體條件尚好仍然有生育可能嗎?沒有。神和他的應許,成為全部的證據、理由、借口。因為信神,這樣的信,乃是全然基於神,全然來自於神。因著信神,所以能到達流奶與蜜的地方,所以誕下的子孫如繁星眾多,所以“過紅海如行幹地”,所以“圍繞耶利哥城七日,城牆就倒塌”。

    我說過,在婚姻這件事情上,我的信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前所未有地感到“信不足”“沒有信心”,因為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我會馬上有“婚姻”。我這樣思考著,追根溯源著,終於找到了問題的關鍵——不信神。不相信,他所擁有的大能力;不相信,他是愛我的神;不相信,他的永恒,他的應許。我的信,至始至終,都隻是建立在自己努力自己才能的根基之上,從來不是建立在神的根基上。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是感恩的,他經由這樣的事情讓我去麵對自己的信心,抽絲剝繭般,讓我看到信心的實質,乃是,“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乃是“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我們的生活不是電影,不是小說,也不是動畫片,你永遠不能用上帝視角去審視故事主角的命運般來審視自己的人生。我們的生活就是生活,就是一場現場直播,你永遠不知道後麵會發生什麽。或許小男孩的爸爸最終沒有回來;或許哈羅德沒有走到或走的途中朋友就死了;或許路飛在找到one piece之前就葬身海底;還有很多或許,很多可能。這些“或許”,這些“可能”,讓我們這樣懼怕,這樣膽顫,這樣無力,以至於偏偏要找到證據、理由、借口,才肯把自己放心大膽地交付給“信心”。什麽是我們的救贖?什麽是我們的出路?是神應許的信實,是把信心建立在神的身上,是“道就是神”。

 

林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