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正文

新加坡現代建築圖文介紹

(2015-10-17 04:27:49) 下一個
新加坡眼
 
在新加坡旅行的一個月時間裏,我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到處奔波看建築的路上,新加坡的現代建築無論從造型、材料、功能、智能化任何一個方麵都是建築學子參觀考察的一個典範。so,拋開那些遊人如織的景點,跟著vika一起走一遍這些摩登新建築吧。(由於相機不帶廣角,部分圖片來自百度,希望圖片原作者別介意哈,另外所有建築都可以通過穀歌地圖搜索到具體的地址,非常容易,此處就不另提供詳細地址了)

 

從到達的第二天起我就羅列出了一份建築名單,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它們上麵,逐個走訪,逐個感受,現在回憶起來還是很充實很開心的。在新加坡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現代化國家裏,除了本土的像WOHA這樣的明星建築事務所之外,也有很多國際大師的建築作品,坡縣就想一個時髦建築的試驗田,各種風格的新建築都會出現在你的眼前,但其獨有的熱帶建築特征以及對於綠色建築生態建築的探尋還是極具標誌性,對於新材料新技術的發展也同樣值得我們關注,以下就是我走訪之後整理出的一份資料,篇幅有限,所以精選了幾個比較出彩的,按照建築功能屬性大概的劃分了一下,熱愛建築的你要是下次去了坡縣,一定要挑選幾處參觀一下!

 

(由於是在旅行,而不是在坡縣生活工作,所以提供的信息並不是完全正確,有出入的地方還希望大家諒解。)

 

▍教育類建築

 

1、SOTA新加坡藝術學院(WOHA)

 

點評:第一眼看到SOTA的時候,還真的被驚豔到了。爬滿綠植的外牆在街道上特別的顯眼,一層整個被架空,無論你是不是學校的學生都可以從這裏走過,或者可以坐在它麵向廣場的主入口大台階上享受午餐。它絕對顛覆了你對於學校的認識,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入口空間,它屬於這座城市,屬於城市裏的每一個人。

SOTA由三座6層高的建築組成,建築與建築之間的通道以舒適和互動為主,可促進學生間的交流,也讓他們有空間觀活察各建築所進行的動。二層以上均為學生的學習空間,中央為一個大型的挑高中庭,學生可以在裏麵看書,討論,以及展示作品,形成一個舒適的交流場所。

綠色外牆充當了室內環境的過濾器,阻擋外界的眩光和灰塵,保持室內的涼爽。立麵上,建築師鋪設了分層網格,屏幕和連接建築的多層水槽,為藤蔓植物的生長創造了環境。預製的種植器裝在廊道外牆,便於植物的接觸和生長。

 

2、拉薩爾藝術學院 Lasalle College of Arts(新加坡RSP08創意設計)

 

點評:這所學校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所學校,以至於我在裏麵流連了三個小時之久(很小的學校),它的設計意念受火山熔岩流、水晶峽穀和冰封湖泊等地質現象的啟發,我覺得挺形象的,建築群希望勾勒出“藝術峽穀”的景象,內部有機“主動”立麵與外部黑色實體“被動”立麵共存。大中小三種不同模塊的窗戶表達了由內嵌花崗岩板的黑色鋁板構成的外立麵,層次很豐富。整個建築給人非常舒服的感覺,功能劃分清晰,與城市的關係也處理的很好。

 

3、南洋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媒體學院(國際環保建築設計獎)

 


點評:這個建築估計不用我多介紹大家都很熟悉了,算是一個生態建築的代表吧,不過南洋理工還是蠻遠的,下了地鐵還要換乘學校的公交進去。建築位於校園核心,周圍都是樹,環境很好,造型上也像是一個綠肺,內部立麵采用高性能隔熱玻璃幕,很純粹,學生們可以愜意的享受建築圍合成的室外空間。我還特意爬上了綠坡頂看了一眼,嘻嘻。

 

4、新加坡管理大學

 

點評:逛街的時候無意間看見這個建築群,它連接了城市中兩大重要藝術館,並形成了通往福康寧公園的通道,起先以為是一個沒有開業的商場,後來再一次經過仔細看了一下名字才知道是一所大學。這種直接建造在城市中心的開放性大學在國內還是比較罕見的,場地特性注定了其景觀設計的開放性與共享性。中央花園、開放的建築地坪以及屋頂花園形成了景觀的三個層次,突出了軟質景觀連接邊緣。原有的樹木都得到了保留,廣闊的雨林植物加強了人們對於花園城這些早期綠地的記憶。建築外立麵的每個窗台都點綴有精致的綠色植物,減少玻璃窗熱負荷的同時更將建築與景觀和諧相融。

 

 

▍住宅類建築

 

1、新加坡最高祖屋Pinnacle Duxton(2010年世界建築節慶大獎及2010新國總統設計獎)

 

點評:達士嶺祖屋是我在新加坡去的第一個地方,是同樣學建築的朋友推薦的,它是新加坡首個超過50層樓高的公共房屋,有七座住宅大樓,共1848個單位;連係各大樓的高空天橋,也同時提供獨特的娛樂和社區活動空間。

達士嶺組屋的主要特點是在於高密度住宅的公共空間塑造,連接七座組屋的空中花園,讓公眾既可利用來休閑,又可鳥瞰市區景色。評審在講評達士嶺的得獎原因時說,這個作品把公共空間移至20樓以上,展現了如何在高密度城市進行規劃的新思維。

關於立體式的住區街道場所感塑造,個人感覺達士嶺中的空中花園,雖然是公共空間,但是場所依然較為空曠,界麵比較單一,缺乏親切感。

 

2、紐頓軒豪宅Newton Suites(WOHA設計,獲得了高層綠色住宅獎)

 

點評:豪宅離我的住處不遠,每天都會路過,驚歎於其豐富且現代的立麵處理和垂直植物利用,但不成想到它的過那麽多獎。這個高層公寓的Newton Suite項目有36層高的塔樓包括118個公寓。某天總算鼓起勇氣尾隨一位女業主進了小區內部轉悠了一圈,最後還是以被印度保安趕出結尾,但是整個建築的細節,比例和空間都做的很到位,建築和景觀無縫相接,大尺度的空中花園懸挑也奠定了其豪宅地位。

 

3、翠城新景The Interlace(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簡稱OMA)前合夥人奧雷•舍人設計)

 

點評:某天和友人走南部山脊的時候,突然遠遠的望見了這座厲害的建築像積木一樣隨意堆疊在一片綠色裏,憑著直覺嗅出了一定是明星建築師才有資本這樣搞(屌絲設計院待久了。。。)一問友人果然是庫哈斯做的住宅,然後馬上決定去膜拜一下。

由於新加坡是熱帶地區,再不用考慮朝向的前提下,建築的擺放形態就可以自由發揮了。建築的疊加形成了數個庭院,交織的空間變成了空中花園等垂直院落,整個尺度感和給人的視覺衝擊還是有點嚇人的。下次你們去走南部山脊的時候可以留出一點時間去參觀一下啦。

 

4、新加坡天空住宅(摩西·薩夫迪)

 

點評:做景觀設計的朋友蘑菇正好在做碧山公園的項目,於是想去看看,地鐵碧山站出來之後走著走著就看見了一座巨大的樓在施工,兩片板樓中間用連廊連著,建築往上就像梯田一樣層層退台,頗有幾分空中花園的意思,回來後查了查原來是摩西做的空中住宅,資料是這麽說的:“建築整體是多孔和開放式結構,可以吸收更多的陽光,讓空氣自由流動,連接建築的通道被設計成花園,讓人們最大限度地享受社區的優質環境。該建築相比傳統住宅建築,材料更加細膩,結構設計更加合理和人性化,並且可以交叉通風,使空氣流動達到最大化,以適應新加坡的熱帶氣候。在地麵上,有一個下沉式停車場,一個遊泳池,和一個戶外活動室,建築72%的麵積都被綠色覆蓋,讓居民最大限度地與大自然接觸。”不知道現在建成沒有,下次去坡縣一定要再去瞧瞧。

 

 

▍文化類建築

 

1、國家博物館增建項目

 

點評:這個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有兩個地方,一處是進入時的主入口立麵還是保留了原先的歐式樣貌,參觀完從一個表皮純現代造型的出口出來時,就像走過了幾個時代;二十新舊建築結合部位的中庭設計,此處成了遊客最集中的休息場所,很好的進行了建築功能與風格的轉換。

隨著時間的推移,博物館建築的功能也在逐漸的增加,在原先單純展示功能的基礎上增加了許多體驗,參與的項目,讓遊客可以更好的了解博物館,新加坡國立博物館在古典西洋建築中嵌入極簡玻璃盒子,賦予了建築以新的生命。

 

2、新加坡國家圖書館(馬來西亞建築師楊經文設計,高層綠建築得獎作品)

 

點評:不得不說,新加坡建築由於氣候關係,高層建築的轉換空間留設植栽層的做法很普遍,國立圖書館算是一個比較好的例子,而且往往這些區域非常受讀者的歡迎,是一個天然的討論區和休息區。

 

3、Church St. Mary of the Angels聖瑪利亞教堂(WOHA事務所)

 

點評:這個教堂還是有點難找的,門小小的,在一個緩坡上,要上幾級台階才能到入口,一進小門,眼前偌大的庭院層層遞進,豁然開朗,所以整個布局就是有意思並且有些小心思的。由於場地局限,教堂建築隻有一個麵是開向遊客的,於是就索性把這個立麵用大玻璃幕牆整個打開,最極致的模糊了建築與場地的界限。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是把臨終是的功能結合場地安排在了庭院地下空間,不僅遠離正常的禮拜區域,並且很好的隱藏在了綠化之中。

 

4、碧山社區圖書館(2009年度芝加哥文藝協會和歐洲建築藝術與城市研究中心聯合頒發的國際建築設計獎)

 

點評:碧山社區圖書館就在碧山地鐵站附近,搶眼的外形我相信你一眼就找到了。我到的時候正好是中午午飯時間,卻被新加坡民眾的學習熱情著實嚇了一大跳,幾乎所有的位置都被占據,很多都是西裝革履的上班族,利用午休時間充電。圖書館的兩大特點其一就是彩色的盒子裝飾出的主立麵,每個懸挑的盒子都是一個閱讀和討論空間,並且都已經被孩子們占領了;另外一個特點是集中在建築一側的交通空間,四層通高並且也有彩色盒子懸挑出來,形成一個步移景異的空間效果,非常有趣。

 

5、阿西法哈清真寺(2008國際建築獎)

 

點評:“清真寺”三個字就會讓人本能的聯想到一些特有的元素,但是阿爾法哈清真寺卻很獨特。整個建築布置向心感非常強烈,中間是一個近乎圓形的禮拜堂,周圍是一棟輔樓,輔樓沿街一側是直的,而圍繞禮拜堂一側的走廊則是曲線貼合的,走廊麵西,還采用了彩色金屬片的形式圍合,使得光影斑駁。清真寺不大,位置也不是太好找,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時間充裕,那就過來逛逛吧。另外,新加坡還有阿爾伊斯拉清真寺(Singapore Al isla mosqu)和由ONG&ONG Pte Ltd設計的阿爾安薩清真寺(Singapore Al-Ansar Mosqu)也都值得去參觀!

 

 

▍商業類建築

 

1、Iluma商場(WOHA事務所設計,SIA-GETZ亞洲新銳建築獎)

 

點評:商場的線性體塊與曲線形雕塑造型體塊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座商城的特點在於亮眼的外立麵設計,於是我也就特意跑到了屋頂平台去近距離窺探了其幕牆節點設計,遠看閃亮閃亮的外立麵近看就顯得沒那麽精致了,但是作為一個新銳商業綜合體,Iluma商場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去,整個建築都會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振奮人心。

 

2、Vivo City怡豐城(日本伊東豐雄設計)

 

點評:去vivo city特別方便,地鐵港灣城站出來之後就能通往其二層。怡豐城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大!是真的大,給人一種走不完的錯覺。沿海一側的建築立麵是白色流線型的,既像海浪又像風帆,估計也是伊東豐雄想表現的那種流動的效果吧。

 

3、烏節路ION Orchard Shopping Mall

 

點評:ION Orchard Shopping Mal不用我說,它也幾乎成了新加坡的地標了,特別是入口空間,真實的站在它的底下還是很能感受到它的震撼的。IONOrchard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場地的曆史背景,設計師將其比喻為一枚掉落在果園裏的種子,並在這裏生根發芽。入口處如波浪般起伏的天棚,由幾根形似樹幹的立柱支撐,而由玻璃和金屬框架構成的錯綜複雜的模塊狀天棚表麵,則來自於樹冠紋理的啟發。

 

 

▍景觀類建築

 

1、螺旋橋(澳洲Cox Rayner+新加坡61 Pte 2009聯合設計,獲2010世界建築節大獎)

 


點評:這個是一定不會擔心錯過的景點,因為螺旋線人行橋位於新加坡河上遊地段,連接新加坡城市既有CBD和新的濱海地區。設計概念是將橋體彎曲,形成一個拱形,目的是為了使橋身流暢地連接河道兩側的人行大道。設計還能使橋體在中心位置與另一個橋體的人行道相連。橋體輕盈精致,呈現出雙重螺旋線結構。這種形式形成一個由玻璃板麵和穿孔鋼鐵定義的蓋頂結構。結構的形式高效,同時生成一種沿途的移動感。推薦晚上去欣賞亮燈的橋,很美。

 

2、亞曆山大及亨德申波浪拱橋與森林步道(新加坡LOOK+CPG設計 )

 

點評:亨德申波浪橋也是新加坡最高的人行天橋,是徒步南部山脊一定會經過的一座橋,波浪橋全長274米,最高點離開路麵36米,約等於12層樓高的組屋。橋身猶如後浪推前浪,有4個波峰和3個波穀,八米寬的橋身就在波峰浪穀之間穿過。拱起的波峰也是遮篷,遮篷下有長凳讓遊人休憩,從這裏眺望城市非常漂亮。橋身從花柏山向直落布蘭雅山攀升,兩端落差20公尺。全橋采取無障礙設計,沒有梯級,設有扶手,橋麵防滑,方便老人及坐輪椅者。

 

3、景觀堤壩(全球環境工程卓越獎)

 

點評:景觀堤壩也是走覆土建築路線的,和南洋理工的藝術設計樓是一個概念。主樓屋頂鋪上了環迴 180 度的草皮,從高處俯瞰,濱海堤壩的外形好像一個綠色的旋渦,所以光是從造型意向來看確實是個成功的建築,但是要說新意的話,隻能just so so了。

 

4、碧山公園(新加坡Dreiseitl事務所 獲2012世界建築節大獎)

 

點評:當時好友蘑菇的設計所正在做碧山公園二期的設計,於是也就特意前往仔細觀摩了一番,不得不說,要是靠兩條腿繞著公園走一圈確實需要很多體力,但是公園的場景設置,植被種類,特別是兒童遊樂的設施和空間還是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公園周圍的河道和運河等最初是為緩解洪澇災害而建的。經改建後即能服務大眾,又對周圍生態環境有益,還能增加加冷河的容量,有利於當地生物多樣性發展和生態保護,同時將混凝土河道與河流本身更完美的結合。

 

5、園藝遊客中心(新加坡MKPL事務所 獲2008國際建築獎)

 

點評:這座建築的體量很小,卻把展覽、培訓、多功能設施和一座小餐廳都包含了進去,我去的時候正好在舉行一場婚禮,此處被植被覆蓋,又可以眺望綿延的遠山,確實是浪漫婚禮的最佳選擇。建築是鋼結構加輕質屋頂,整座建築大膽的采用了黑色的調子,將建築隱退為背景,以此突顯景觀和公園。

 

 

▍交通類建築

 

1、BRAS BASAH 地鐵車站(WOHA事務所)

 

點評:第一次經過Bras Basah地鐵站的時候,竟然完全沒發現地鐵站在哪裏,而是隻看見了正對新加坡美術館的前廣場上這一小片精致的景觀,於是馬上用相機拍了下來。直到那天準備去考察這個地鐵站的時候,才恍然大悟。

此地下工程位於新加坡曆史保護區中心,因此需要在設計時盡量不破壞此地區的景觀,而這與利用地麵視覺景觀來為“地鐵族”增加短途旅行的體驗成了一對非常棘手的矛盾。設計師用了非常簡單的設計策略輕而易舉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涵水玻璃天窗作為地鐵站屋頂的同時,也被設計成景觀元素。設計努力為在區域行政中心上班的“地鐵族”和參觀者創造歡樂的氣氛,把它看作映景的水幕還是沉沒的天窗,隨欣賞者的心情。地鐵站與博物館位於同一軸線,形成的大片空地成為了通向博物館、大教堂和新加坡管理大學圖書館的市民廣場區。

 

2、樟宜國際機場第三航站樓(美國SOM設計)

 

點評:這個當然不用特意去參觀,上下飛機的時候隻需要花一點時間轉悠轉悠就行,相比建築設計,整個機場的景觀更勝一籌。整個機場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花園,其景觀設計曾獲得美國景觀設計協會ASLA2009年設計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