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芝城

住在芝城,研究靶向治療
正文

求是獎梁钜忠訪談青蒿素(記者李曉靜)

(2015-10-08 16:09:27) 下一個

    職業初期就開始研究青蒿素

    昨天下午,記者在梁钜忠老先生的家中見到了他,雖然已經76歲高齡,但梁老依然神采奕奕。

    “首先我要恭喜屠呦呦得獎,作為青蒿素的發現者,她得獎實至名歸。同時,作為她的研究夥伴,我也感到十分自豪。”一提到青蒿素,梁老的臉上就堆滿了笑容。用他的話來說,這是值得他一輩子驕傲的事。

    梁钜忠是廣東人,1956年從江西師大化學專業畢業後,他服從國家分配來到雲南第一衛校做了一名化學老師,同時還參與業餘醫科大學的學習。1970年,他被調入雲南省藥物研究所工作,第二年3月被派往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參加植物化學進修班學習。同年11月結束學習回所後,梁钜忠正式開始了抗瘧疾新藥的研究工作。當時全國進行此項研究的隻有衛生部中醫研究所中藥研究所、山東省中醫藥研究所和雲南省藥物研究所。

    “那時我們這個課題組隻有5名成員,我擔任組長。”梁老說,研究組起初是對植物“金不換”和“管蘭香”進行提取及篩選,發現其提取顯示有抗瘧活性,但毒性大,因此就放棄了。1972年,北京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傳來了好消息,他們從青蒿中找到了一種有較強抗瘧活性的化合物。但北京青蒿資源不豐富,因此建議在雲南的梁钜忠課題組對該屬植物進行篩選,希望能夠找到成分含量高、資源也較豐富的植物。

    隨後,梁钜忠課題組的全體成員便開始積極行動。課題組成員羅澤淵發現有一種蒿屬植物的提取物顯示有抗瘧活性,經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鑒定為大頭黃花蒿。但經過實驗發現,這種大頭黃花蒿的活性成分含量較低,實際應用的價值不大,大家有些失望。但很快,大家又發現了一種來自四川的青蒿,經提取分離得到的活性成分比大頭黃花蒿高出了10倍,高含量的青蒿終於被發現了。

    反複試驗發明汽油法提取工藝

    高含量的青蒿被發現後,1973年,全國抗瘧疾新藥研究領導小組(即523小組)在北京召開了會議,衛生部中醫研究所中藥研究所、山東省中醫藥研究所和雲南省藥物研究所都派人參加了會議。會議上,領導小組進行了科研合作的分工,雲南省藥物研究所主要負責提取相當數量的青蒿素,為藥理和臨床提供所需的藥物。作為此次會議雲南省藥物研究所的代表,梁钜忠接受了這個艱巨的任務,並暗暗下決心:一定要研究出最好的提取方法。

    回所後,梁钜忠一頭紮進了實驗室。首先用乙醇、丙酮、醋酸乙酯、苯、乙醚等溶劑做溶解度試驗。經反複比較,發現青蒿素結晶體在苯和乙醚中的溶解性較好,因此就選用這兩種溶劑來做提取實驗,發現均有結晶析出。但是,問題也接踵而來:苯具有毒性,在實驗室裏少量應用問題不大,但如果將來在工廠中大量使用,毒性的問題就很難解決。至於乙醚,因其沸點低、易揮發,在操作過程中十分不便。因此,能否用別的溶劑來代替,成了困擾梁钜忠最大的難題。

    此後,他更加廢寢忘食地進行研究,查閱了大量的化學手冊、資料、筆記,但仍然一無所獲。“我記得以前在北京進修時,老師曾提過:苯的毒性大,工業生產最好不用,可用溶劑汽油代替。”梁老說,這是他在課餘時間和老師聊天中獲得的信息。沒想到,就是這一句不經意的話給了他啟發。

    於是,他趕緊找來溶劑汽油,將青蒿葉子粉碎後浸泡過濾,提取液經濃縮放置過夜,第二天果真就析出了結晶,再經脫色後就得到了白色結晶。小試成功後,梁钜忠拿來了更多的青蒿葉子和溶劑汽油,又反複進行了多次試驗。曆時兩個月,終於使小試工藝路線從初步形成到逐漸成熟直到最終完善。

    之後,課題組的成員用汽油法提取工藝,借用雲南白藥廠和昆明製藥廠的車間,進行了幾次批量的放大投產試驗,均獲得了成功,並積累了不少的青蒿素,滿足了臨床試驗的需要。此後,廣州中醫學院的李國橋用此方法製成的青蒿素片,進行了18例臨床試驗,均取得了成功。

    1976年至1978年,是青蒿素製藥試驗的階段。在此期間,梁钜忠小組提供了大量的青蒿素結晶。據他回憶,當時消耗的青蒿葉子就有8噸多。1978年後,全國開始推廣青蒿素製藥,青蒿素對抗瘧疾的神奇功效開始大放光彩。

    “我清楚地記得,那時東南亞國家的人願意用一輛單車來換我們的一支青蒿素針劑。”說到這,梁老的眼眶有些濕潤了。他說,以前非洲和東南亞的人民飽受瘧疾之苦,但青蒿素發明之後,他們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療,這對他們所有參與青蒿素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員來說,是莫大的安慰。“這真是一項有益於全世界的偉大發明。”

    1979年9月,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對衛生部中醫研究所中藥研究所、山東省中醫藥研究所、雲南省藥物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所、廣州中醫學院等共同發明的抗瘧新藥——青蒿素授予了二等獎,並頒發了發明證書。1996年8月30日,第三屆求是科技基金獎在北京頒發,“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共200萬元人民幣,授予了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工作有傑出成就的10位科學家,分別是屠呦呦、李國橋、周維善、魏振興、李英、朱大元、劉旭、梁钜忠、顧浩明、許杏祥。如今,梁老仍然保存著這些獎狀和獎章,他希望人們永遠不要遺忘這些為醫藥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研究者。

    退休後,梁老的生活很陽光

    凡是見過梁老的人,都會被他身上散發出來的活力深深感染,他不僅好客,而且十分健談。1994年8月退休後,梁老開始了另一種生活,同樣也忙得不亦樂乎。

    “我喜歡上網,還喜歡攝影、運動,每天忙得不得了。”梁老說,他每天都要進行一個小時的運動,閑暇時間就上網看看新聞、玩玩微博,節假日就到處遊玩拍照,生活過得十分充實。梁老還給記者展示了他拍的照片,有世博園的美景、圓通山的櫻花,還有野生動物園的動物,都經過PS製作剪輯成視頻刻成了光碟,還配有美妙的音樂,而這一切,都是梁老自己親手製作的,“我們雖然年紀大了,也不能落伍啊!”

    梁老的妻子曾經也在雲南省藥物研究所搞研究工作,因此二人不僅誌趣相投,生活習慣、飲食規律也十分講究。“我們倡導健康飲食、快樂生活。”梁老說,如今自己的孩子也都成家立業,有了美滿的生活,他已經很知足了。往後的日子他會和妻子一起,繼續快樂地走下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