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芝城

住在芝城,研究靶向治療
正文

青蒿素的發現和青蒿素類抗瘧藥的研發曆史---523研究者們的記錄 (4)

(2015-10-07 13:54:10) 下一個

三、青蒿琥酯的發明及其製劑研發

1. 青蒿琥酯的發明 

1977年5月,全國523辦公室在廣西南寧召開“中西醫結合防治瘧疾藥物研究專業座談會”。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藥物所)的代表在會上介紹了青蒿素衍生物的合成和抗鼠瘧效價。基於廣西地區是我國黃花蒿資源較豐富,青蒿素含量較高的3個省份之一,廣西地區523辦公室隨即組建廣西青蒿素衍生物研究協作組。

同年6月,桂林製藥廠劉旭出席在上海召開的瘧疾防治研究合成藥專業會議。上海藥物所的代表報告了SM224等青蒿素衍生物的合成、篩選結果和青蒿素結構改造計劃。劉旭回廠後,立即進行青蒿素衍生物的合成。先在青蒿素的還原反應中,將該廠已有的原料硼氫化鉀成功代替硼氫化鈉。8月以後,劉旭等設計合成了雙氫青蒿素的琥珀酸半酯(代號804),在鼠瘧篩選中抗瘧效價比青蒿素高3(灌胃)~7倍(靜注),它的鈉鹽(代號804-Na)可用於製備靜脈注射劑[89],為救治重症瘧疾患者提供速效、方便使用的劑型。

2. 青蒿琥酯製劑的早期研發

1978年7月,桂林第二製藥廠將804-Na製成粉針劑,桂林製藥廠將“804”製成片劑。804-Na由廣西醫學院、廣西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廣州中醫學院和北京師範大學放化教研室進行藥理、毒理等試驗,未見明顯的毒性。同年9月,由廣西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在廣西寧明縣用804-Na肌內注射治療32例瘧疾患者,療程3天,總劑量300mg,均迅速退熱和原蟲轉陰。此後兩年,廣西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和廣州中醫學院,在海南島用804-Na肌內注射、靜脈注射和“804”片劑及804-磺胺多辛聯用口服共治療瘧疾284例,均獲高效、速效、低毒的治療效果。

1980年11月,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委員會、醫藥管理局和衛生廳在桂林召開“804”技術鑒定會,通過了鑒定。“804”定名為“青蒿酯”(1987年後改稱為青蒿琥酯)。1981年3月廣西衛生廳批準桂林製藥廠的青蒿酯和青蒿酯片生產上市。

3. 青蒿琥酯和注射用青蒿琥酯的研發

WHO/TDR瘧疾化療科學工作組會議上(1981年10月北京),中方報告了用青蒿酯靜脈注射和蒿甲醚油劑肌內注射救治腦型瘧的良好療效。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為解決治療危重患者的急需,可優先開發青蒿酯靜脈注射劑。

1982年3月,國家醫藥管理總局科教司在上海召集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桂林製藥廠、桂林第二製藥廠和昆明製藥廠,協商研發青蒿素類藥物的“標準化注射劑”。5月,廣西壯族自治區經濟貿易委員會撥款在桂林製藥廠建青蒿酯生產車間,國家醫藥總局安排上海醫藥設計院按GMP要求為該車間設計,1987年生產車間建成投產。

1982年8月,國家醫藥管理局技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金蘊華在瑞典Uppsala大學藥代研究室合作進行了青蒿酯的藥代研究 [10]

由於青蒿酯鈉凍幹粉針劑的穩定性較差,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試用“雙針法”解決青蒿酯鈉吸濕不穩定的難題,即一支安瓿裝青蒿酯微晶,另一支裝碳酸氫鈉溶液,臨用時將碳酸氫鈉溶液注入青蒿酯的安瓿中將其溶解後注射。1983年6月,桂林製藥二廠施光霞用“濕法”成功製備青蒿酯微晶。“抗瘧藥青蒿琥酯的製備方法”發明專利於1988年獲國家專利授權。

1984~1986年,青蒿素指導委員會組織藥學、藥理毒理、臨床單位按中國衛生部1985年7月頒布的《藥品審評辦法》和WHO的要求,對青蒿酯重新進行新藥研發。

1985~1986年,由廣州中醫學院主持,在海南島和雲南西雙版納地區,按國際標準對青蒿琥酯靜脈注射劑重新進行臨床試驗,共治療瘧疾500例,其中惡性瘧443例(含腦型瘧31例),間日瘧和三日瘧57例,療效良好(見第六章第二節)。1988~1989年,又對肌內注射給藥的180例進行3天、5天和7天療程進行療效比較,28天原蟲複燃率分別為52%、9.8%和2.5%。青蒿琥酯片口服治療惡性瘧100例,28天複燃率3天療程為51.2%,5天療程為4.4%。1987年4月,青蒿琥酯和注射用青蒿琥酯獲新藥證書和生產批文。次年,青蒿琥酯片獲新藥證書和生產批文。

1989年3月,桂林製藥廠與泰國大西洋藥廠合作在泰緬邊境進行青蒿琥酯片臨床驗證。泰國衛生部於1991年7月批準青蒿琥酯片在泰國注冊上市。之後又相繼在緬甸、巴基斯坦、越南、印度、秘魯和非洲地區共計43個國家注冊上市。

1989年,青蒿琥酯獲得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頒發的國家技術發明獎三等獎。1991年,青蒿琥酯的發明專利獲中國專利優秀獎。1995年,青蒿琥酯獲國家醫藥局優秀醫藥一等獎。

1993年,中國衛生部遴選注射用青蒿琥酯和青蒿琥酯片為國家基本藥物。青蒿琥酯片後載入《中國藥典》第二部(1995年版)。

1994年,又在多抗性惡性瘧流行區用青蒿琥酯片5天療程總量600mg和7天療程總量800mg治療無並發症惡性瘧,經開放性隨機比較,治療惡性瘧100例,結果複燃率5天療程為19.1%,7天療程為4.2%,兩組皆未見臨床不良反應。提示青蒿琥酯片7天療程總量800mg是一個高治愈率的給藥方案[11]。1996年WHO/TDR在馬尼拉會議上確定此方案為標準療程(體內敏感性評價的標準方案)。

1996年,衛生部批準青蒿琥酯片(100mg/片)預防日本血吸蟲病(新適應證)上市。

2002年“青蒿琥酯預防日本血吸蟲病優化方案及推廣應用研究”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2年青蒿琥酯片和注射用青蒿琥酯由WHO列入基本藥物目錄第11版,並載入《國際藥典》第3版第5卷(2003)和《國際藥典》第4版(2013)。2005年12月通過了WHO預認證。2006年WHO的《瘧疾治療指南》,將注射用青蒿琥酯列為搶救重症瘧疾的第一選擇。

2011年,WHO通過注射用青蒿琥酯供應商資格的質量預審。桂林南藥集團是青蒿琥酯注射劑的主要生產供應企業。

(劉   旭)

四、雙氫青蒿素及其片劑的研發

雙氫青蒿素早期又稱“還原青蒿素”。上海藥物所因其溶解度沒有改善,化學性質又不穩定,因而利用它作為製備衍生物的中間體研發出蒿甲醚;桂林製藥廠則研發出青蒿琥酯。

1. 雙氫青蒿素化學結構的研究經過

1973年10~12月中藥研究所倪慕雲用硼氫化鉀製得青蒿素的還原產物,測定了它的熔點和紅外光譜。1974年上海有機所吳照華用硼氫化鋅還原青蒿素得到還原產物,通過元素分析確證了它的分子式C15H24O5。1975年上海有機所吳毓林用硼氫化鈉和青蒿素反應,得到同一化合物,並證明青蒿素的內酯被還原,生成由一對差向異構體組成的半內縮醛。1975年年底至1976年年初在生物物理所對青蒿素相對構型和絕對構型確定後才最終推斷出還原青蒿素的結構[1213]

2. 雙氫青蒿素片的研發

還原青蒿素的抗瘧效果比青蒿素高一倍,又是蒿甲醚和青蒿琥酯在人體內的有效代謝產物,這就進一步突顯出還原青蒿素的重要性。

1985年中藥研究所以“惡性瘧抗氯喹株的治療-還原青蒿素抗瘧藥的研究”立題,向衛生部申請研究經費。項目負責人為屠呦呦(化學室)、李澤琳(藥理室)和曾美怡(分析室)。製訂了兩年研究計劃,包括:還原青蒿素及其製劑的製備、含量測定方法和質量標準,還原青蒿素劑型的藥效學、毒理學和藥代動力學研究(周鍾鳴負責),Ⅰ~Ⅱ期臨床研究(與有關單位協作)等,青蒿素指導委員會為該課題提供了啟動經費。1985年分析室曾美怡等的研究工作已經完成,建立了還原青蒿素含量測定方法[14]。該方法後來成為《中國藥典》(2000版、2005版、2010版)的雙氫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片的含量測定方法(見本書第三章第六節),而藥理等其他方麵的研究因種種原因無法按計劃開展。

此後,由中藥研究所委任屠呦呦為組長,並分別委托北京中醫藥大學進行鼠瘧藥效試驗,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進行猴瘧藥效試驗,北京協和醫學院寄生蟲病教研組測定對人惡性瘧原蟲體外抗瘧效價,中藥研究所富杭育課題組進行大鼠和犬的亞急性毒性試驗和生殖毒性試驗,中國藥品生物製品研究所進行微核、CHL染色體畸變和Ames 3項致突變試驗[15]。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的放射免疫法用於非臨床(兔和犬)藥代動力學和雙氫青蒿素Ⅰ期臨床藥代動力學研究[16,17]。課題組采用了周鍾鳴和北京師範大學生物係合作完成的小鼠體內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謝的試驗結果[18],並采用了已建立的雙氫青蒿素含量測定方法用於片劑的測定[15]

廣州中醫學院三亞熱帶醫學研究所負責臨床試驗,其中Ⅰ期臨床試驗和藥代動力學血標本是由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收集的。臨床試驗在海南島抗氯喹、呱喹惡性瘧流行區的6家醫院進行,共治療惡性瘧349例,均獲速效、低副反應結果。其中239例采用7天療程總量480mg方案,追蹤觀察28天者205例,複燃率為2.0%,該方案被推薦為標準治療方案。

1992年7月獲得雙氫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片的新藥證書。中藥研究所將這一研究成果轉讓給北京第六製藥廠生產,由北京科泰新技術公司推向國際市場銷售,商品名為“Cotexin”(科泰新片)。

 

致謝:本節內容由當年項目負責人提供的資料和回憶寫成。成文後又得到吳毓林、劉天偉等編委成員的補充,在此一並致謝。

 

(曾美怡    李國橋)

參 考 文 獻

[1] 李應慶,謝貴林,張明. 青蒿素直腸給藥治療間日瘧的效果觀察. 寄生蟲學和寄生蟲病雜誌,1984,2(4):279

[2]衛生部藥品審評委員會辦公室. 新藥安舒平片和青蒿素及其栓劑審評情況. 中國臨床藥理學雜誌,1986,(1):31

[3] Arnold K,Hien TT,Chinh NT,et al. A randomized comparative study of artemisinin(qinghaosu)suppositories and oral quinine in acute falciparum malaria.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1990,84:499-502

[4]  Hien TT,Tam DTH,Cuc NTK,et al.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artemisinin suppositories and oral quinine in children with acute falciparum malaria.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1991,85:210-211

[5]  Hien TT,Arnold K,Vinh H,et al. Comparison of artemisinin suppositories with intravenous artesunate and intravenous quin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malaria.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1992,86:582-583

[6] 李英,虞佩琳,陳一心,等. 青蒿素類似物的研究Ⅰ. 還原青蒿素的醚類、羧酸酯類和碳酸酯類的合成. 藥學學報,1981,16(6):429-439

[7] 顧浩明,呂寶芬,瞿誌祥. 青蒿素衍生物對伯氏瘧原蟲抗氯喹株的抗瘧活性. 中國藥理學報,1980,1(1):48-50

[8] 劉旭. 青蒿素衍生物研究. 藥學通報,1980,15(4):183

[9] 楊啟超,甘俊,李培壽,等. 青蒿素衍生物——青蒿酯的抗瘧活性與毒性. 廣西醫學院學報,1981,(4):1-6

[10] Per O E,Douglas W,Jin YH,et al. Determination of artesunate and dihydroartemisinine in plasma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post-column derivatization and UV- detection. Acta Pharm Suec,1984,21:223- 234

[11] 苻林春,李廣謙,郭興伯,等. 青蒿琥酯片治療惡性瘧的劑量再探索.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1998,15(2):81-83

[12] 劉靜明,倪慕雲,樊菊芬,等. 青蒿素的結構和反應. 化學學報,1979,37(2):129-140

[13]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青蒿素協作組. 青蒿素的晶體結構及其絕對構型. 中國科學,1979,(11):1114-1128

[14]曾美怡,趙世善. 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雙氫青蒿素含量. 藥物分析雜,1986,6(3):135-138

[15]屠呦呦. 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187-224

[16] 趙凱存,陳其明,宋振玉.青蒿素及其兩個活性衍生物在狗體內藥代動力學的研究. 藥學學報,1986,21(10):736-739

[17] 趙凱存,宋振玉. 雙氫青蒿素在人的藥代動力學及與青蒿素的比較. 藥學學報,1993,28(5):342-346

[18] 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藥理研究室. 青蒿的藥理研究. 新醫藥學雜誌,1979,(1):23-3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