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憶淮海路 - 從汾陽路到思南路

(2017-02-24 10:12:05) 下一個

                                                                 - 店麵不知何處去,梧桐依舊笑春風

  筆者最近寫了“從嘉善路到錢家塘”,“上海的煙行”等幾篇博文,大家反映:真好,謝謝,有勁,相當親切,想起了很多往事,感慨呀等等。在此鼓勵下,我當盡綿力,滿足大家對過去的渴望。

  淮海路,從汾陽路到重慶路一段,一般認為是老淮海路的精華所在。最繁華,最洋氣,也是我們最懷念,最鄉戀的地方。這一段,也正好和“襄陽南路文化圈”所說的文化圈,相對應。文化人一往北到淮海路,那就是這一段。筆者在此,是想竭力回憶當時這一段的淮海路,包括每個路口南北兩邊,洇潤展延的商號和有關的趣味逸聞。大部份內容應是50-60年代的風貌環境布局。聊充諸君茶餘飯後的助興談資。本文先寫到思南路。以後有必要時,再續到重慶路。

 

  淮海路汾陽路口東麵的那一塊地,解放時不知什麽原因是一塊空地。筆者小時候曾在這裏看過“龔品梅反革命集團展覽會”,“一貫道反動教會展覽會”, “海關緝私展覽會”等。當時是搭的簡易棚。展品主要是照片加說明。1955年夏建成淮海中學。當年秋天,招收開門弟子,第一批學生。新房新窗,新桌新椅。窗明幾淨,好生闊氣。後來改成教育學院。現在已拆平建了淮海國際大廈了。汾陽路東側,還留有一些當年淮海中學的紅牆和透窗雕花,可供牽記一二。

  淮海路汾陽路口西麵那一片,就是上海音樂學院。

  對過淮海路東湖路口西麵,大黑鐵門內,是波蘭領事館(?)。現在是東湖賓館的分部。從東湖路淮海路口一直到杜美大戲院,兩邊沒什麽店,非常安靜。東湖路新樂路口,在外麵能看到假山上有個中式亭子的那套老式洋房,以前是杜月笙的公館,現在成了東湖賓館。杜美大戲院是一幢淺米黃色的兩層小洋房,進鐵柵門裏是一個小花園,很洋氣的。後改為東湖電影院。一度曾改為上海的第一家立體電影院。即要帶紙製的紅綠兩色的偏振光眼鏡,看畫麵裏的人和物都是立體的。如電影裏釣魚,魚從電影裏的遠處,順釣魚線蘯向攝影鏡頭。觀眾會有強烈的感覺,好象魚要飛到自己的頭上一樣。很真實。到此觀眾往往大聲尖叫起來,嚇一跳。然後是相視而笑。似大夢初醒:還好,假的。後來可能影片太少,眼鏡又丟失太多,立體電影也就不了了之了。又改回東湖電影院。

  淮海路東湖路口東麵拐角處,有一家小小的百貨店。往東過去就是天鵝閣西餐館。隻有一開間的門麵。進去左邊是幾排火車座,右邊走人。樓上略大。老板家住在陝西南路南京西路口東麵一點的靜安別墅裏。程乃珊曾有專門文章介紹過天鵝閣和她的老板一家。天鵝閣的招牌上,有一隻頭向右手方向的,振翅欲飛的天鵝浮雕,上麵覆蓋著小塊碎鏡片。所以,浮雕照到太陽後,會閃亮反光。後來將小百貨店並入,才稍大些。從天鵝閣往東即一家兩開間門麵的水果店。水果店的東鄰,好象是一家金融商號。再過去就是襄陽北路了。聽說有人在考試前,到天鵝閣叫一杯咖啡,看一晚上書。沒人管的。

  襄陽北路從淮海路到新樂路,好常時間是砂石路,沒有鋪柏油。兩邊沒什麽店。稀稀拉拉一二家。其中一家就是賣北方麵食的店。賣麵條和餃子之類的。後搬到現在的天津館處,樓加一層,加賣炒菜,顯然生意做大了。那時,新樂路經常在暴雨後發大水。水深及膝。不知哪裏排水不暢。襄陽北路好久不鋪柏油,也許和此有關。

  襄陽公園以前是封閉的。隻在西南角有一個正門。即使有後門,也不對外開放。周圍都是黑色的強離坡(竹籬笆)。最裏麵有水池子和茶座。由於地段好,遊人如織。四方來客,往往男的愛在這裏喝茶看報,女的去逛淮海路。後來茶室下棋的漸漸多起來,竟發展成了上海的圍棋手談中心。陳祖德就讀於位育中學。圍棋事業就是從這個手談中心起步的。嗨嗨,不可小看這平凡之地呦。襄陽公園門票3分,月票5角。月票即在當月可無限次的進出公園。這是1978年夏天的價錢。

  襄陽公園門口往東,有一個書報亭。賣報紙雜誌的。再過去是二三家商店。其中有一家是文具店。還賣扇子之類。再過去就是淮海醫院。以前好象叫徐匯醫院。不是後來的徐匯區中心醫院,兩回事。那時,正門是開在淮海路上的。門口東側是一個小報攤。後麵是一家中和煙行。至於什麽是“煙行”,請看我的另一篇專文:“上海的煙行”。煙行過去轉角處是一家儲蓄所。順牆轉過去,就是陝西南路了。

  淮海路陝西南路西北角,第一家是熟食店。賣各式熟菜。醬鴨,白斬雞,四鮮拷夫,五香豆付幹等等。第二家是飯店。後來簡化成點心店。桌子上鋪台布的那種。比攤販組織起來的合作社性質的小吃店要高一檔。再過去是一家百貨店。最後一家是花店。門口是42路公交車南向的站頭。從此往北,過新樂路,到長樂路。一路上基本沒什麽店。幹幹淨淨。

  過陝西路回頭向南。路的東側是維多利亞花園。即現在的長樂村。那是一群很精緻小巧的帶一個小花園的西式連棟房,西式裏弄。往南有二家門麵是突出一些的店。好象是花店。再往南是上海琴行,賣各式樂器,鋼琴,小提琴的。再往南是家合作社性質的小吃店。賣油條,豆漿,粢飯,麵條之類的。桌子上是不鋪台布的那種。門口是42路北向的站頭。轉角處是一家叫“利聞”的電器商店。這家店不但賣家用的電子管收音機的另部件,還賣單位用的擴音機,話筒等另部件。當時還沒有電視機。所以,“利聞”就已經足夠了。轉過去是一家點心店。本來是一開間門麵,後來擴充成二三間門麵,改名叫“江夏點心店”。賣湖北的點心:豆皮,熱幹麵,八卦湯(王八湯)之類。生意不錯。往東再就是一大片草地。這一大片草地本來是法國總會的花園。解放後,法國總會改名為“幹部俱樂部”。草地南部劃出來建了一個有400米跑道的正規體育場,叫盧灣體育場。門開在西南角。裏麵經常有比賽。尤其是棒壘球比賽。有時放學回家路過,也進去看看。好象是不用買票的。後來在法國總會的南麵,造起了花園飯店。體育場又劃回歸花園飯店所有,變回了草地。盧灣體育場就搬到建國西路陝西南路東南角,以前的外國公墓處。平墳建體育場。也就是現在的盧灣體育場處。

  回到淮海路,我們的草地/體育場。這塊地的南麵和東麵,是一人多高的矮樹牆。外麵是閱報欄那樣的玻璃櫥窗。一個個順矮樹牆而建,蜿蜒連綿直至法國總會。那要有300-400米長。當時叫“中蘇友好畫廊”。與現在叫“上海展覽館”,以前叫“中蘇友好大廈”的大建築群相呼應。畫廊內展覽很多照片,並予說明。再就是全本的“蘇聯畫報”。正反兩麵一張張貼上,一絲不苟。經常更新。筆者在可能的情況下,一期不脫地去看。另一個類似的畫廊在人民公園西藏路邊,叫“科技畫廊”。也是非常長見識的地方。

    為了不使思緒大幅度切換,淮海路的敘述還是一段段的更好一些。我們仍回到襄陽南路口。

   淮海路襄陽南路口東南角,是一棟土黃色的有些名氣的大樓。北麵有一塊小草地。隔淮海路與襄陽公園相望。從西往東,小草地東,原是一家牛奶店。內有桌椅可坐,供應乳品,甜點,冰淇淋等,外國情調的。後來改為天津館,加高成兩層,賣北方飯食了。往東有一家小雜貨店。再過去就是錢塘大廈。鞋帽店,第二食品商店的燒臘部,買香腸火腿鹹肉的。到拐角是第二食品商店的糖果部,以前叫萬興食品商店,等等。拐過去後到東沿,即陝西南路。有一家賣西點蛋糕的。有一家永豐唱片行,經常賣一些特殊的音樂精品,音響器材等。後被搬至南昌路蕾茜飯店南麵。再就是一家賣床上用品的大店。再美心飯店。飯店南是一家體育用品商店。以前是祥生出租車行,兩開間的門麵的。現在整個地塊全拆完了。地空了一些時候,做了襄陽路小商品市場。因為地段好,生意非常興旺。現在和日月光廣場一樣,改建成上海環貿廣場了。誰如有老照片,那就很珍貴了。

   南昌路從襄陽路到陝西路是一段奇葩。她和過陝西路的整條南昌路格調完全不同。東段洋氣,這段本地氣。本來是菜場。是否因錢家塘開發較晚才如此。這有待專家考證了。

  淮海路陝西南路口的東南角,是一家公泰水果店。本來不大。往南是一家舊貨店。說是舊貨,檔子還比較高。賣的多是一些半古董的精緻物品。後來地盤並給了公泰,成了公泰賣蜜餞閑食的地方。如加應子,桃板,瓜子等。冬天,公泰的糖炒栗子是走過的人都不忍不買的一絕。實在是又暖和又甜密。炒鍋就架在路邊。一鍋黑沙子,加上生栗子。師付戴白手套,用一個大扁鏟子炒。邊炒邊賣:炒完後倒入鐵絲網過濾沙子。將栗子倒入一個大木桶裏。木桶上麵是兩片半園的蓋子,桶裏麵有棉絮保暖。一位小姐坐在桶邊,前麵一疊疊大小不同的紙口袋,按半斤,一斤,二斤等不同。好象裝滿即是,不秤的。好象也沒人要求秤。舊貨店往南,就是回力球場。解放後,改名“上海市體育館”。這是“襄陽南路文化圈”的又一場所。我國第一個體育世界記錄,陳鏡開的挺舉135公斤,就是在這市體育館的一次體育比賽中產生的。當時剛有電視不久,上海隻一個頻道,第5頻道。99.75兆赫茲。初期,自製的節目少,電視轉播車經常停在市體育館的外麵,轉播裏麵的體育比賽。後來,市體育館又改名叫“盧灣區體育館”了。也許,上海有了一個萬人體育館,叫“上海體育館”。在華亭賓館的對麵。

  陝西南路這個體育館的南麵緊鄰,是一棟4層白樓。當初是飯店,下麵是跳午廳。後來歸體育館,成了他們的行政樓和運動員的宿舍。筆者當初唸中學時,曾作為運動員,在此樓住過一年。當時跳午廳是飯廳。後來,跳午廳曾一度改成為旱冰場。即用4個輪子溜“冰”。對外賣票營業。但是嘈聲極大。從這個大樓一直到複興路口的陝南村,陝西南路東邊,沒有一家商店。很安靜。

  隔陝西南路的馬路對麵,南昌路口是蕾茜飯店。賣法式西餐。她們的蕾茜雞,蘑菇湯,漢堡牛排(實際是牛肉餅)都很不錯。往南是幾家百貨店。有一家後來是永豐唱片店遷入。生意依然興隆。往南是一家賣廣東芝麻糊的小店。再過去是一家黑木頭房子的小百貨商店。跨過一個弄堂口,是聖歌琴行,賣各式樂器。往南是一家舊貨店。再是采芝村糖果店。本來隻一間門麵,後來北邊的一家並入,成兩門麵。後來更與複興路第一家的糖果店的後部打通,生生把路角的寶侖大藥房給隔成了孤懸角地。轉過去向西,第一家即是打通後的采芝村的南門。再過去就是上海大戲院(即上海電影院)。打住。回淮海路陝西路口。

  公泰水果店的東麵,是一家賣挑花刺繡的桌布,枱布,鋪沙發上的布之類物品的店。說是一家,有三開間的門麵。再過去是一條小弄堂,裏麵有一個公共廁所。弄口的東側,有一家百貨商店,有二樓。叫金剛公司。後來改名為上海市第二百貨商店。等二百搬到了淮海坊兩邊後,這裏又改成六一兒童用品商店。再往東,當時的房子向淮海路突出幾米。第一家是一個小吃店,賣小籠包,餛飩,麵之類。當時這家店出了一件轟動全上海的案件:一位醫生吃小籠包覺得味道不對,發現肉餡裏混有大便。化驗後確認。乃報警。查下來是一位包小籠包的女員工,對工作日久生厭。於是移禍於顧客。破案後,作案者當然依法處理,但點心店也開不下去了,關門大吉。這家店走過去,在淮海坊西出口處,有一家中美煙行。再過去點,突出部結束。突出部現早已拆平。當時,突出部結束的第一家是大卷簾門一拉到底。是為哈爾濱食品廠的工場。第二家才是哈爾濱食品廠的門市部。一開間的門麵。走過這裏,濃鬱的奶香撲麵而來,不由得你不深呼吸幾口。接下來,就可能神使鬼差地把腳移向右邊的門市部。不買,聞聞也是香的。進去了,能一點都不買嗎,於是。。。。。。再往東是各家商號,跨過淮海坊的主弄堂口,還是。後來這些店統統收齊,改為“上海市第二百貨商店”,又開了二樓。東頂頭是個小小的二公尺寬門麵的“古今胸罩商店”。後來才搬到茂名路的東麵。這時,房子又突出來了。突出後的第一家店是茶葉茶具店。茶品比較考究。到茂名南路口轉彎角上是很有名的“老大昌西點店”。茶葉店東麵的一家店鋪本來不是老大昌的。後來並入老大昌,成為她的咖啡點心廳,樓上賣西餐。

  順老大昌轉向茂名南路南向,直到南昌路口淮海坊南出口,有幾家賣外國老貨的店。遠不如現在的喧嘩。聽說這些店,現在已成上海最時髦的旗袍中心了。對應這一段的茂名路東邊,當時則沒有一家店。唯有南昌大樓。現老大昌這一個角已全部拆掉,建成了永新百貨。麵目全非了。

  從老錦江飯店到國泰電影院,中間曾有幾家高檔的對外商店,如做西裝,賣皮鞋的。但由於解放後,外國人回國的不少,這裏生意清淡。這中間有一個18層樓高的公寓大樓,住的也都是有名人士。

  國泰電影院眾所周知。她是上海的首輪電影院。即新電影麵世後,上海市麵上第一批放映的影院。當時還沒有電視。76年主席去世時,9吋小電視機還是一般家庭的希罕物。所以當時,上電影院看一場電影,是一件不大不小的娛樂活動。國泰的座位分二檔:票價是3角5分或4角一場。深紅色的絲絨沙發軟椅,座位也寬敞。夏天有冷氣開放。幕布是紫紅色的配金邊花飾,相當氣派。影片也清晰。音響也地道。象複興路陝西路口的上海電影院,那就是二輪或三輪的電影院。放映的片子都是早就放過的。當時未來得及看而來補漏的。回頭片重看的也有。票價是1角5分或2角一場。相應設施當然也簡陋多了。電影膠片放的次數多了,劃傷不清楚的地方很多,甚至於燒斷片子的也不少見。但無論哪輪電影院,正規放映一天是4場:第一場下午2點,每隔二個鍾頭一場。第四場8點。若是生意好,加開早場上午10點,甚至早早場上午8點。有時加開晚場是晚上10點,午夜場半夜12點。這都是大概的時間。具體的要看電影票上的時間,或查報紙上的電影院廣告。一般電影90分鍾一場。分三到四卷膠片。放在如臉盆大小的金屬膠片盒內。有時為了提高影片膠卷的使用率,經常兩三個影院共用一套膠卷。那麽,各個影院的開場時間就要錯開了。甲院放完第一卷後,馬上倒片,請跑片員騎自行車送到乙院的放映間,乙院馬上拿出來,裝上放映機準備放。一般影院都是兩個放映機輪流放。以免中斷不流暢。跑片員很辛苦。有時路上意外耽誤,片子未及時送到,那麽,影院隻得開燈。觀眾從虛幻跌回現實,不免唏噓喧嘩一番,很不舒服。

  國泰電影院茂名路一側,有一個小門。進門就是樓梯往上。在小門的上方三樓,有一扇小窗口。那就是放映間。常見小窗口上垂下繩子,與地麵的跑片員交換片子。當然,現在的影院不是這樣的放映方法,也不會看見跑片員了。順小門樓梯上去,二樓是一個很正規,很氣派的彈子房。即斯諾克(Snooker)。有三四個球台。上麵有方形的大燈罩。服務員身穿深色的西裝小背心,白襯衫,打黑色的蝴蝶領結,畢挺的西裝褲,鋥亮的黑皮鞋。打球的人都靜靜的。說話都輕輕的。隻聽見象牙球相撞的聲音。牆上有計分的綠色撥盤。我不清楚多少錢打一盤,是按盤算還是按時間算。

  從國泰電影院順淮海路往東,第一家是糖果店。很高級的。背牆都是大鏡子,非常明亮。賣巧克力,糖果,零食等等,明顯是為看電影的人準備的。我在那裏第一次見到“龍虱”,一種非常象蟑螂樣的東西。這能吃?能賣就意味著有人買。我沒見到。我也不敢買。價錢還挺貴。

  再過去就是一溜“金龍綢布商店”。占有整個國泰公寓那麽寬。幾乎什麽料子的布,都能在那裏買到。天天顧客盈門,應接不暇。布店東頭是國泰公寓的弄堂口。裏麵有一個公共廁所。58年左右,錦江飯店內大興土木。大量的土石車就從這個弄堂口進出。向明中學的樓頂,也進駐了高射機槍部隊。槍口對準錦江飯店的上空,說是保衛外賓。

  這弄堂口東麵,是中華煙行。那是個很正規的煙行。老板就住在樓上。有一陣把東麵的半個店堂劃出來,放了幾台縫紉機,開起了勝嘉縫紉學習班。再過去有一家襯衫店,專賣男式襯衫。很大,襯衫也很高級。有太多的花式,令人流連望返。再過去就是上海電影局的大門。過了大門,馬路凹進去了幾米。然後是一溜廣告牌。再過去是皮鞋店,糕餅店。後者擴大成雙門麵,叫“高橋食品商店”。除了高橋鬆糕,最有名的是鮮肉月餅和肉餃。再過去轉彎角上是大方綢布商店。

  順大方綢布店轉彎向北,是一家合作社性質的小吃店,即現在的豐裕淮海店。再過去是一家小小的煙紙雜貨店。再過去,房子縮進去幾米,第一家是一家舊貨店。裏麵多賣外國的舊貨。筆者曾經在它的櫥窗裏,看到一個架在木支架上橫臥的一個啤酒瓶。裏麵有一個用幾十片木片粘成的一艘小小外國式的多帆帆船。粗看貌不驚人。但一想,這木片帆船是怎麽放進去的?一琢磨,那是用一片片木片,從瓶口送進去再粘結而成的。這是何等功夫!那相當於內畫鼻煙壺。正乃異曲同功!舊貨店門口,是41路南向的站頭。舊貨店往北,是一個弄堂口。裏麵是老式的外國洋房。這一帶,住有很多外國人。弄堂口北麵有一家理發店。理發店北即是一個中學。好象做過12女中的前身。如今成了向明中學的分部。再往北的一片地方就建了新錦江飯店。

  過瑞金路倒頭向南,是向明中學。當時,在瑞金路長樂路路口東南角,是一棟老式三層洋公寓。住不少高知和外國人。底層賣傢俱。進門的南麵是一家縫紉成衣店。上麵是住家。後來這棟樓拆了,建了個6層新樓。上麵是辦公室,下麵是中國銀行。這一帶還是外國人多。縫紉成衣店,後改成紅寶石西點鋪。鋪後麵,向明中學裏麵,本來是一個簡易棚。木工間。一位年輕的木匠專門修課桌椅及木工雜活。後來拆了,改成為遊泳池,對外賣票開放。建中國銀行時也拆了。遊泳池往南就是向明中學的正門。在長樂路上,在教學大樓中,本有一扇大鐵門。是原來震旦女子文理學院的原有大門。不大開的。現在在長樂路上原長樂路第一小學的地方開了一個校門。不知是為建地鐵而臨時開的,還是永久的了。

  過向明中學瑞金路的大門往南,就是一棟6層高的公寓樓。樓下是41路北向的站頭。底下有一家外國式的食品店。賣牛肉,灌紅腸,奶酪,色拉油等等外國人喜歡的食品。再過去是一家大傢俱店。傢俱店門口是上海外國語學院的接專家教授的站點。每天早上7點半左右,來車接人。所以,早上經常能看到幾位老頭老太太在等車。好象是俄國人居多。順帶說一句:因為向明的前身是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屬於法國的教會震旦係統。1953年改為向明中學後,有法國教會背景的胡文耀是校長,我黨的王子修也是校長。但名字排在胡的下麵。至61年時還是如此。由於是屬震旦係統,所以,向明現在是上海唯一學法語的中學。由法國領事館安排法國教授來上課。

  到瑞金一路淮海中路轉角處,即是泰山文具商店。店很大很幹靜。向明的學生沒少來此買東西。樓上是乒乓房。有二三張桌子可打乒乓球。順淮海路東向,都是商店。直至思南路口。那是一個小花園,裏麵有一個公共廁所。現在,從向明中學到這兒的小花園,為了造地鐵,已然全部拆光了。地鐵通車後建成啥樣,就不清楚了。

  我們回到國泰電影院。在淮海路茂名南路路口的東南角,往南當時沒什麽商店。往東第一家好象是藥房。再過去是永慶裏的弄口。再往東,房子又突出來了。在突出前的那家店,以前是百貨店。有一度改成為上海第一家無售貨員商店。即類似於現在的超市。報上大力宣揚這是新式商業。說是無售貨員,實際都在門口等各處看著。後來發現不符合當時的社會習慣,就偃旗息鼓,不了了之了。後來古今胸罩店搬來此地。

  突出部的第一家店,是俄國大菜館。專門賣羅宋大菜。後來一度改名為紅房子西菜館。後又改為上海西菜館。有二樓餐廳。賣的就不清楚是哪國的菜肴了。但有“慣奶油”賣。往東是一家百貨店,再一家賣絨線的店。再過去是人民坊。以前隻知是條大弄堂。直通南昌路。裏麵是老式的洋房。房子各自為政,不對齊的,不象個裏弄。裏麵曾開過幾家家庭式的餐廳。中西式的菜都有。弄堂口東,即是很大很高級的人民照相館。與南京路上的王開照相館齊名。都是上海頂級的攝影師和設備。再過去,那裏有個蘭村飯店。後蘭村不存,擴大改成成都飯店。往東,有一家花店,一家煙雜店,一家藥房,轉角處是一家童裝商店。後改名馬蘭花童裝店。又改名六一兒童用品商店。是金剛公司那兒搬來的?轉彎角南是一家兩開間門麵的五金商店。直到南昌路,好象沒什麽商店了。

  過瑞金路到對麵北上,是一家二開間門麵的中式糖果店。采芝村(齋)?稻香村?記不清了。淮海路瑞金路東南角是開瑞服裝商店。專賣男裝。從開瑞往東,店有點雜。先是有一家專門賣炊具,鋼精鍋,水壺,暖水瓶等的店。再是一家一開間門麵的大同酒家。廣東菜酒家。左手半邊是賣燒鴨,燒鵝,叉燒等的玻璃廚房,穿圍兜戴白帽的廣東老師傅掌刀。右邊窄窄的過道進人。裏麵兩邊都是火車座。也許還有樓上雅座。再過去有個綠野飯店。在轉彎角上有幾家店。以前好象聯絡後麵的弄堂,開了個小小的商場。不久,裏麵的店即閉門大吉,隻剩街麵上的幾家了。綠野後來沒有了,改成了一家很大的新華書店。書店還跨過一個弄堂口。後來書店營業萎縮,擠進了一家滄浪亭。大同酒家也乘機擴充了。到如今,早已麵目全非了。

  淮海路思南路口東南的思南路郵電局,當時是僅次於北蘇州路郵政總局的郵電局。解放前就是郵局了。樓上是電報房。電傳打字機的聲音終日不絕。似暴風驟雨,又似竊竊私語。樓下是全部的郵電業務。

  那時候老百姓哪有電腦,更沒有網絡。打電報,打長途電話都要到電信局去的。打電報先要到櫃台去填電報紙。那是紅色的一張表。中文每個字翻成電報碼是0-9的4位數字。所以每個字的格子是扁的。上麵一條橫行是用來填對應的4位電報碼的。上麵二行是填對方的地址姓名,下麵一大片可以填內容。電信局把中文翻成電報碼,發送到對方電信局,可能還要轉到電信分局,分分局,然後打印出來,再翻成中文。放到電報信封內,由專門的送電報員騎摩托車送到家。一般要簽字驗收的。這樣一封電報,按每個字4分錢收費。打長途電話也費事:先到櫃台填長話單。一般是地點,電話號碼和接電話人的姓名。櫃台給你一個號碼紙,以便叫你。你就到候話區的椅子上坐等。等接線員把對方電話叫通,把要接電話的人找來,到電話機前可以說話了。然後,櫃台叫你的號碼,讓上幾號小房間接電話。通話完畢,到櫃台交出你的號碼紙,櫃台告訴你通話幾分鍾,按你的通話地點,算錢。交完錢走人。等半小時,一小時是常事。二,三小時的也不少見。有要緊事的人,往往就會坐立不安。後來才有數字顯示,不用人叫。再後來弄堂口的公用電話也能打長途了。再後來,電腦上也能發Email了。再後來用Skype等等軟件也能打長途,且不但是看得見的視屏電話,還免費。再後來手機也能打長途了,再後來。。。。。。電報電話這樣的業務,就此壽終正寢,走入曆史的午台了。

  淮海路當時是走有軌電車的。有軌電車分前後二個車箱。前車箱帶動力,稱頭等車箱。票價稍貴些。兩邊前後4個門。每次隻開右手邊的兩扇。後車箱隻是拖帶,隻在中間,兩邊各有一個門。 也一次隻開右手邊的那個。後車箱門大,挑擔的農民可將擔子帶上車的。也許晃動稍大,票價便宜一分。後來統一了。司機站著開車。後來才裝了個靠背。左手調檔變速,右手繞圈管刹車。後來嫌噪聲太大,全部有軌電車都拆走,換成了無軌電車,起名26路。票價是4分,7分,1角,1角3分4檔。對應的公共汽車是5分,1角,1角5分三檔。這票價保持了很長時間。淮海路這一段沒有公共汽車。電車汽車當時都是一扇門旁邊,有一位售票員。左手拿著木板做的小票夾,上麵橫列著各檔票價的票子。右手拿著一個鍍黃色的打孔夾。賣出的票上,在上車的站號碼上要打個孔。下車查票時,就知道你是從哪站上的車,有沒有坐過站。售票員身上背一個帆布挎包,內裏是票錢。售票員管開關門及賣票。查驗月票和報到站名。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期。月票是一張貼有本人照片的硬卡。右手部貼有一張兩個麻將牌大小的本月月份的號碼。每月號碼的數字和顏色,與上個月的均不同,便於查驗。月票每月6元,通用於市內公交公司的各路電汽公交車。買月票,實際上就是買月票月份號碼,貼在上月號碼上就可以了。這月票月份號碼在大部份煙雜店裏都有代售,很方便。車上時常有便衣查票。車下在站台上,也時常有帶袖章的查票員,專查下車者。這一切,當然,遠沒有現在的刷卡來的快捷高效。

  思苽說的“襄陽南路文化圈”,的確文化氣芬濃鬱。大中小學密佈,知名文人雲集,文化設施齊全,住房洋式的不少,實際住的外國人也多。怪不得跑狗場改造後要叫“文化廣場”。那麽,為什麽這麽多人愛回憶襄陽南路這一帶呢?那就是文化圈裏文化人多嘛。文化人愛風花雪月,感情豐沛,鄉戀更強烈。自然,流淌出來的文字就會更多些了。

  按馬雲所述,由於網絡,電商的飛速發展,商業生態,辦公生態,交通生態,銀行生態等等,將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美國的大百貨商店,如梅西(Macy’s),Sears, Target,Walmart等等都關閉了大量的門店。有的整個大Mall商場都關閉,那就是整個幾十家商號同時都關閉了。上海的太平洋百貨也不穩了。在美國,在家裏用網絡上班也越來越普通了。那麽,建造的那麽多的高樓大廈,開商場不是,做辦公樓也不是,英雄將無用武之地。在家上班,公交地鐵上下班乘客數量勢必改觀。拆那麽多舊房造那麽多地鐵是否必要?逛商場,逛馬路的人員流量減少,公交地鐵乘客流量必定相應改變。也不需要那麽多的銀行網店了。城市改造思維,遇到了世紀新問題。有必要進行戰略性的重新思考了。重新思考當然包括淮海路。拆舊容易建舊難。要建原汁原味的舊房,更是難上加難。我現在回去上海,直感到人非物也非,隻有馬路名還在。全國哪個城市幾乎都一個模樣。走在馬路上,淮海路早先特有的風韻,已蕩然無存。店麵不知何處去,梧桐依舊笑春風。店我“相見不相識”,真要被“笑問客從何處來”了。以後拆舊房,尤其是標誌性的房,請手下留情,再思又三思。

  光陰似苒,鬥轉星移。馬路上的商店在不斷地更新。所以,回憶隻能相對應於某個時間段落。由於年代久遠,對不感興趣的店又記不住,加之乏於對應的照片參考,張冠李戴,甚至於記錯的事發生都在意料之中。所以希冀各位知情人,老上海,不吝賜教,直麵斧正。僅管是茶餘談資,也讓她力求正確,以免誤人子弟,為盼。

  可愛的老淮海路,魂牽夢縈的老淮海路,風韻不再的老淮海路。哦,可憐的新淮海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6)
評論
MediBoston 回複 悄悄話 淮海路陝西南路賣狗不理包子是“天津館”。
每天一講 回複 悄悄話 波蘭領事館在建國西路近安亭路,機關幼兒園對麵,當時中蘇交惡,蘇聯領事館關了,波蘭因為有個當時最大的中波合作的中波輪船公司而保留下來,但是當時有解放軍在門口站崗,如果有人想停下來看領事館門口的波蘭宣傳畫廊,解放軍戰士就會怒責並把你趕走。
華府拉都人 回複 悄悄話 X723:
什麽叫“人老得差不多了所以老想舊事”? 我寫的回憶不是給你這樣沒有教養的人看的。以後說話嘴巴清爽點。文學城也不是你這檔子人該來的地方!大家的補充糾正,也都是在回憶舊事!
天南逸雄 回複 悄悄話 複興西菜社在寶大和思南路之間的淮海路南側, 藍村西餐社好像在淮海路南轉進入思南路的路口上
陝西路上的野味香解放前就有, 地下黨的劉人壽常在此處秘密接頭
波蘭領事館在1955年就在建國西路高安路上了, 之前在哪裏我不知道, 可能在東湖路吧?
文化俱樂部似乎沒有關過門, 困難時期我還在哪兒吃過西餐, 文革中可能關門, 但那個新文化俱樂部沒聽說過
梁牧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儂帶俄伲回老淮海路轉一圈。天南兄講的對,是寶大西菜社,曾經勒櫥窗裏擺了個鏡框:今聘請到名廚師邱錦昌先生。錢家塘對過的文具店叫藝宮文具店,小辰光頂歡喜去藝宮和泰山裏麵淘點出口轉內銷的簿子。順帶便問一聲各位老上海朋友,啥人曉得高橋餅家搬到阿裏搭去了?我16年特定去尋老高橋,從茂名路一直跑到重慶路,連影子阿沒一隻。問問路邊的上海人,回答我倒是蠻正宗的上海話:阿拉阿不曉得。我對高橋的豆沙鬆餅真是念念不忘啊,真不曉得還能吃到伐。
華府拉都人 回複 悄悄話 淮海路東湖路口的一對黑大鐵門內,是波蘭領事館,沒錯。後來東湖賓館征用,才搬到現在的建國西路上的。領事館門口有銅牌牌的,一般是不會錯的。搞錯了國家也是不行的。
華府采菊人 回複 悄悄話 淮海路東湖路口好像不是波蘭領事館, 解放初期應該說蘇聯專家招待所, 波蘭領事館再建國西路烏魯木齊路和高安路之間(?, 不太準吧), 文革期間全上海隻剩這一個外國領事館, 門口有個很小很小的新聞櫥窗, 哪位若真的想去看看, 警察立馬會把你趕走的。這點北京好些, 那些外國使領館門口的新聞櫥窗, 一般不攆人
華府拉都人 回複 悄悄話 陝西南路淮海路北,路西的那家點心店,以前叫“夜來香”,後來改成“野味香”。現在已全拆光了。
博雅琴票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住在靜安寺以西的人對淮海路的記憶是模糊的,感謝筆者詳盡的回憶。上海人永遠的上海情節。
X723 回複 悄悄話 人老得差不多了所以老想舊事!其實現在不好的話你們會到外國來?
海牛 回複 悄悄話 借此寶地軋一腳鬧忙。那一帶真是太方便了。小時候淮海路上的有軌電車,最便宜的車票隻要三分錢。後來的 26 路無軌電車,從我家往西到徐家匯、往東到外灘都隻要七分錢。在瑞金路坐 41 路汽車一角即可直達北站,在陝西南路上 42 路可直達北京東路外灘。好像有一段時間在陝西南路那裏還有 24 路無軌電車的站。陝西南路淮海路北邊的 42 路汽車站旁邊的小飯店生意太好了,他家的陽春麵味道真是好,又便宜,現在恐怕是找不到那樣的陽春麵了。附近有一家糧店,我家常在那裏買米。有時也在茂名南路南昌路以南的一家糧店買米。自己要對著裝米的管子,張好米口袋,等米稱好後滑入袋中。這一段的茂名南路真是鬧中取靜的好地方,附近有茂名南路第一小學,路西麵有幼兒園、文具店、醬菜點、理發店、寶大祥食品店,還有街道圖書館。靠近南昌路頭上的 茂名南路 100 號,一樓的街麵房成為一家買早點的鋪子,每天早晨要排隊的。再往南到複興中路有茂名南路第一小學,一所中學,還有盧灣區少年兒童圖書館 ... 太多回憶。
時間與空間 回複 悄悄話 當時天鵝閣二樓大吊燈很深刻,不過都時過境遷了。
時間與空間 回複 悄悄話 你們記憶深刻,我也是, 都是老老照的了,誰知道名字上頂頂有名淮海中學搬到哪裏了,哈哈
Garlily 回複 悄悄話 誰能告訴我以前上海食品廠有一種做得傢羅宋麵包,但很小很小的糕點叫什麽名字,現在上海哪裏還有賣?
莊七光 回複 悄悄話 看到‘錢家塘’ 三字,是不是淮海浴室所在地?一條小弄堂在淮海路,萬興食品店往襄陽公園方向走沒幾步就是,弄堂裏相是混堂。國泰隔壁的糖果店65年左右賣過期了的巧克力,6分錢一小條,包裝簡單,就一層錫箔紙,賣得相當好,因為便宜,巧克力味道還在,但有些發白了。
莊七光 回複 悄悄話 茂名路上的“老文化俱樂部”關門後,謠傳毛住在裏麵,文革時有人看到過他半夜三更出來看大字報。老文化在50年末初被泰興路上的“新文化”取代。當時還太小,老文化沒有記憶了。新文化不錯,有非常優秀的中餐廳和西餐廳,有個大遊泳池,還有電影院,彈子房等等,能進新文化的人是工商界比較高層的人物,如劉鴻生的老二(念義)老四(念智),吳中一等人,高知(本人父母)的界限劃在三級教授,三級以下的教授甭想進。還有著名演員(見到過程之,趙丹,周信芳)。新文化66年夏在紅衛兵的鑼鼓聲中關閉。

還有,天鵝閣的咖喱油煎包子真好!長輩說那是俄國食品 piroshki,到了美國後,進過幾次俄國飯店就找 piroshki 啊!沒門!真正俄國的 piroshki 的餡一點不配上海人胃口,裏麵既沒有咖喱,隻有淡而無味的牛肉末和米飯混在一起的戇麽事。
華府拉都人 回複 悄悄話 法國總會改名後叫“文化”俱樂部,沒錯。和“文化”廣場相呼應。這又一次證明這“襄陽南路文化圈”的“文化”氛圍的濃烈。寶大的前身,那裏也是個西菜店。是否是複興西菜社?複興西菜社在哪裏?
陝西南路近複興路上海電影院的那個琴行叫“聖歌”。老板娘姓王,廈門人。她們家就住琴行樓上。老板娘幾乎沒有一天不打扮的。陝西路淮海路北的那個琴行叫“上海”琴行。老板姓陳。以前是互不相幹的。58年後是否統一經營,店名也因而變更,就不清楚了。
18層樓解放前是公寓樓,住得起的當然是相當的人物。後來政府征用,並入錦江,稱為中樓。南樓和小禮堂應是58年所造。現中樓又劃出去了。不清楚。和淮中大樓,泰興大樓,衡山飯店,外灘的上海大廈等等都是相當等級的老公寓大樓。
多多笑笑 回複 悄悄話 好文,謝謝!
有誰記得六一兒童商店對麵一家吃生煎點心店的名字嗎?覺得好像是江夏,但好像不對,湖北點心店會賣生煎?
Susan71 回複 悄悄話 很有意思的回憶。我念小學時學校經常組織去看蘇聯畫廊,南圖片有模型,宣傳蘇聯人民的好生活。,淮海路上還有一家複興西菜館,公司菜每客一元。很值,地方比其餘二家大,還有花園座位呢!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還有人藝劇坊放的二輪外語片。十八層樓外麵的茂名南路有許多很有洋味的店,服裝照相。滬光理發店灬
天南逸雄 回複 悄悄話 華府拉都人: 你說寶大的麵包隨便吃, 我想起來了, 確實如此, 我們當時惡作劇, 把中間的麵包心吃掉, 兩邊完好, 放在那裏, 吃完後就走了, 不知飯店是否很生氣。 當時常吃的菜油炸豬排(便宜好吃)羅宋湯, 奶油雞絲蘑菇湯, 葡國雞, 土豆蝦仁沙拉等
天南逸雄 回複 悄悄話 還有陝西南路市體育館對麵的一家叫美心的粵菜館是當年上海知名的高檔飯店。襄陽公園淮海路東南有一家天津狗不理包子的飯店,其狗不理包子也很好。思南路邊上的那個茶葉店原來叫黃山茶葉店,現叫敘友茶莊
老錦江飯店那棟18層樓原來叫錦江飯店中樓, 北樓是主樓(11層)。 南樓是後來蓋的, 檔次較低, 中樓後來剝離出去, 商住兩用。
老錦江對麵的法國夜總會, 解放後的名稱是文化俱樂部(不叫幹部俱樂部),最有名的是它有當時亞洲第一流的彈簧地板的跳舞場。 我念中學時。 常去那裏看電影和遊泳。 我現在家中還保留下來的一張出入證。文化俱樂部現在是日本人開的五星級酒店--花園酒店的附屬俱樂部。
陝西南路往南的上海琴行靠近上海電影院, 當年站櫃台的老板娘穿得花枝招展, 非常吸引人的
天鵝閣邊上的水果店老板姓金。
每天一講 回複 悄悄話 戒清爽,儂肯定是老派裏向的戶籍警。
華府拉都人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天南逸雄。
那個西菜館叫寶大,沒錯。以前在淮海坊(?)裏曾有過一家麵包隨便吃的俄國大菜店。家庭式的。好象後來演變成寶大。專賣男式襯衫服裝的店叫新世界,對的。大眾我不記得了。男士一般對布店,服裝店,鞋店印象不深。蘭村我提到了。陝西南路淮海路北,路西的那家點心店,我一直想不起他的店名。二樓也開放的。
上海的“煙行”是從不賣酒的,不論中外品牌。香煙也不是主要業務。和現在的煙酒禮品店很不同。又及。
謝謝補充。
天南逸雄 回複 悄悄話 你還漏了一些, 給你補充一下:
你說的那個現在叫紅房子俄式西餐店, 原來的名字叫寶大西餐店;由寶大往西走到思南路之前有一個更有名的西餐店叫藍村西餐店。
金龍綢布商店往東還有2個較有名的服裝店: 新世界服裝店(是當時淮海中路最時髦的男式服裝店)和大眾服裝店。
天鵝閣往東, 現在的26路車站附近曾經由一家墨西哥餐廳, 開了沒多久, 就文革關門了。
陝西南路的市體育館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體育館, 姚明的媽媽在那裏多次打球。
就補充這些吧。
Garlily 回複 悄悄話 我對國泰隔壁的糖果店蠻感興趣的。如果我沒記錯,國泰貼隔壁有一家很狹長的店,然後是條弄堂。不曉得糖果店就是這狹長的店還是弄堂再隔壁。那家狹長的店是我姆媽小學同學的爸爸開的。據說解放前這小學同學的爸媽在桂林離婚,後無消息。一天小學同學的媽帶女兒國泰出來買點吃的給女兒。一看老板就是女兒的爸爸。後又重修舊好。人生如戲。
漢八刀 回複 悄悄話 很多迴憶。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