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小電影院

(2017-02-17 17:12:13) 下一個

    我這裏說的是上海50年代的事體。

    襄陽南路從建國西路到複興中路,兩邊包括至陝西南路和太原路。這一片地方,學校特別多。為了賺些小囡鈔票,這裏的小商小販也特別多。固定的流動的都有。在海光小學到福顯坊之間,經常會遇見一個流動的小小電影院。至今我還沒看見過第二個類似的攤子。故此,特地記錄下來,以誌記念。

    這是一個半米見方的三夾板的空箱子,漆成黑色。放在一個四輪小推車上。箱子在後部的兩條邊棱上,稍向中間各切成一個斜麵,上麵各開兩個長圓形的窗口。窗口正好放進小朋友的一雙眼睛。上下各開一個窗口,是為了適應高矮不同的人。這樣,兩邊共有四個窗口,後麵有活門擋住。不給錢是不打開這活門的。在箱子的後部正中,有一架不知從哪裏淘來的小放映機。放的是8毫米的短片子。好象現在我們用的鋼皮卷尺一樣,一卷卷的放在放映機下麵的小抽屜裏。內容無非是卓別林等等稱不上內容的內容。一卷短的分把鍾,長的也就兩三分鍾。兩三分錢看一卷。看片子的長短而定。放映時,老板將片子連外麵的盒子裝上,片頭很簡單的拉出來一繞,就一邊右手勻速搖動發電,點亮放映機的小電燈泡,一邊卷動片子跳動向下。我們就湊在那一個個窗口上望裏看。裏麵是一張16開的白紙。放映時,上麵就有影像在跳動。黑白無聲的。聲音是老板的嘴。他一邊放一邊講解。既講給看電影的聽,也講給未看電影的旁觀小朋友聽的。聽得心癢了,接下來就是你掏錢上去看了。放完後,在上麵快速將片子繞回片盒,放回抽屜就完了。我們一個個抬起臉,眉間和下麵的鼻子上,無不兩道深深的印痕,那是小窗口上的邊框留下的印記。

    老板是一個胖胖的蹺腳,還需要一個拐杖才能走路。對這樣一個喪失勞動能力的人來講,放放這樣的小電影,既部份解決了他的生活問題,又滿足了我們小朋友的好奇心。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人要自謀生路,各人都動足腦筋,有道是蝦有蝦路,蟹有蟹路,還真有點百花齊放的勁道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華府采菊人 回複 悄悄話 50年代, 阿拉小著點, 唔記得, 不過外國人磨剪刀的那兩兄弟, 阿是住了迭塊地方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