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殷有三仁
夷羊現於牧野的第二年,姬發現身於孟津(或盟津)。《竹書》有記載:”五十一年冬十一月戊子,周師渡盟津而還”,此說和其他史料吻合,但是過於語焉不詳,而且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
孟津在河南,姬發大冬天裏從陝西東進渡黃河抵孟津,為什麽又原路返回?難道他在冬季大練兵,搞渡河演習嗎?
答案是YES,姬發真的是在練兵。《周本紀》對此說得頗為詳細,姬發在位第九年,他先去畢祭奠他爹。關於畢有兩種說法,一是指姬昌當年強行霸占的畢國,另一是指姬昌苦心經營的程邑,二者都是被姬昌打下來的臣屬國,沒啥區別,它們在國破之日,國名於它們已經失去了意義,反正它們再也沒有複興過。總之,姬發在畢或程舉行緬懷先父的活動之後,也學帝辛搞了次大閱兵,一路演習到孟津,所謂”東觀兵,至於盟津”。
姬發的閱兵和帝辛的閱兵不可同日而語,那是實戰演習,而不是裝模作樣的揮手致意,事實上,姬發的那次”東觀”,差點就演變成”東決”。薑子牙都下達了一級軍備令:”廣大指戰員們,快快集合你們的部下,帶上船隻,遲到者殺無赦!”(”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那麽是什麽讓實戰變成了卡拉OK?這個等到寫西周再細說,暫時盡可能把亮相的機會給帝辛。
據說當時來到盟津的諸侯多達八百,更不可思議的是這八百諸侯竟然是不約而同前來會盟(”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八百諸侯事先沒有約定,在同一時間見、地點喜相逢,在概率學上來講屬於零概率事件。我懷疑這是太史公故意露出的又一破綻,太過明顯。試問這些諸侯一個個在冬季的同一天跑來盟津幹嘛?找帝辛單挑嗎?連姬發都不敢單挑,何況此等”眾庶”?這些”不期而至”的諸侯異口同聲地對姬發請願:”我們打紂王吧。”(”紂可伐矣”),這說明了他們很清楚此行目的是什麽:組團攻打殷商。這也說明了他們是被召集而來,絕不可能在”階級仇,民族恨”的大覺悟下主動請纓前去消滅反動的商紂王。
召集八百諸侯的人隻可能是姬發。姬發祭祀文王是個煙霧彈,用來迷惑帝辛。祭祀大典之後,姬發自稱太子發,通令全軍他是以文王的名義進行討伐,又招來司馬、司空、司徒和諸節訓誡一番,然後興兵,完全是大決戰的模樣,薑子牙隨之號令”後至者斬”,這幾個字不僅僅是說給周軍的,也是警告”不期而至”的八百諸侯們,這麽一嚇唬,誰敢不來呀?之所以聲稱諸侯們不請自來,不過是為了宣傳周武王是多麽順應天意民心而已,隻是這個由”周辦”操刀的”宣傳通告”寫得太假了。
姬發在最後關頭取消了進軍殷商的戰鬥計劃,冠冕堂皇地宣稱天命還不明了,現在時機尚不成熟(”汝未知天命。未可矣”),於是班師回朝。
一定不是老天告訴了姬發什麽,而是有人泄密了。他被告知祭父的煙霧彈沒有騙過帝辛,帝辛早就做好準備等他來了。姬發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實力,想想帝辛的威而剛,想想象軍,姬發決定哪來回哪去,有多快跑多快,當然其中原委是不能告訴八百諸侯的,否則還被人笑死?
那個給姬發通風報信的奸細會是誰?費仲嗎?有這個可能,姬昌幫過他忙嘛。不過他還不夠分量掌握如此頂級機密情報。那個人是”舉於魚鹽之中”的膠鬲,膠鬲的地位和費仲不相上下,不過他的後台很硬:”三仁之一”,帝辛的同父異母哥哥微子!
據《竹書》說,就在姬發盟津”邂逅”八百諸侯那年,帝辛突然得了失心瘋,”三仁”裏抓了一個,殺了一個,逃了一個:”王囚箕子,殺王子比幹,微子出奔”。
《竹書》的這個順序有點亂,第一個遭不測的是比幹。比幹是宰相,又是帝辛叔父,這雙重身份使他對殷商忠心耿耿,於是多次進諫試圖把”淫亂”的侄子上勸回頭。哪怕他的另一個侄子微子來打招呼說他準備潛逃,比幹依然”按既定方針辦”,並說:”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他說到做到,”乃強諫紂”。
帝辛被”諫”得惱羞成怒,就把比幹的胸破開,取出其心髒來檢查是否有七竅,因為比幹被尊為聖人,而聖人之心據說七竅。比幹的心髒是否有”七竅”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成語”七竅玲瓏”由此誕生,特指比幹的聰明。針對帝辛變態的好奇心,孔子貢獻了另一個成語:一竅不通,聖人曰:”其竅通,則比幹不死矣”,高誘注曰:”故孔子言其一竅通,則比幹不見殺也。”,”一竅不通”的帝辛殺死”七竅玲瓏”的比幹,鑄成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慘案之一。
據呂不韋的門客們說,帝辛的好奇心遠不止於此。據說帝辛殺死九侯之女僅僅是為了得到她身上的玉環,”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環”是也,我想不通九侯女兒到底把環戴在什麽地方了,非得殺而取之?還是《呂氏春秋》說的,帝辛把一個過河人的小腿砍斷,觀察骨髓,”截涉者脛而視其髓”;還把一個孕婦的肚子破開,看看肚子裏小孩是怎麽回事,”剖孕婦而觀其化”。可憐帝辛生得太超前了,那時還沒有解剖學,不知道他研究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