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書屋

有時間看看書,打打字挺好的。
個人資料
夏維東2015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文明的序曲》(三皇五帝到夏商)之一百一十四

(2016-02-15 20:26:25) 下一個

文丁死後的第二年,姬發的小宇宙大爆發,悍然發動對商的戰事(這似乎暗示了他有點怵文丁)。文丁最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幸虧他沒有機會看到那一幕,對於他來說是幸事,否則他死不瞑目。

帝乙在《五帝本紀》中連文丁的“待遇”都沒撈到,文丁好歹還有兩個動詞“立”與“崩”,乙隻有一個“立”,連“崩”都省了,乙任內商朝內憂外患交加,日子過得一天不如一天(“殷益衰”)。

《竹書》裏倒是有幾筆關於乙的記載,不過個別地方有穿幫之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當時受限於技術手段,資源分享有限。

乙即位於殷邑。《太平禦覽·卷八十三·皇王部八》引《竹書》:“帝乙處殷二年,周人伐商”,就是說文王替父報仇來了。沒有任何史料透露雙方交戰的結果,不過從後來發生的事不難推測,那是一次兩敗俱傷的戰爭,誰都沒占到便宜,這正是文丁不願得罪季曆的原因。

《詩經·大雅》裏有很多頌揚周朝開國的事跡,對帝乙二年發生的商周之戰隻字不提,因為《大雅》是表功的詩篇,不勝之戰入詩不宜,中國人“報喜不報憂”的傳統其來有自。

《周易》裏的泰和歸妹兩卦,六五爻辭裏均有“帝乙歸妹”。“歸妹”是嫁女(或妹)的意思,那麽帝乙把女兒或妹妹嫁給誰?顧頡剛先生認為娶親的對象便是周文王姬昌。

這個推測是合理的。可以想象,商周打了一陣子後,雙方都發現,他們誰都贏不了這場拉鋸戰,必須停手,否則就成扯蛋戰了。季曆打下的那些夷族一直找機會蠢蠢欲動,周軍忙於和大商開戰,正是他們的機會;“熊市”的商朝本就乏力,邊境的夷族,尤其是東夷、徐夷一直在和商朝玩遊擊戰,勢利的諸侯們早早就抱著胳膊站在一旁瞧熱鬧,乙如果和姬昌僵持下去,後果不堪設想。在這種情形下,商周很容易達成休戰的共識,何況那種方式是姬昌先生所喜聞樂見的。

商王乙表達了足夠的誠意,情願讓女兒或妹子做姬昌的側室。姬昌的正妃是太姒,《詩經·大雅·大明》裏記述了當時姬昌和太姒成親的盛大場麵,以後再細說,這裏先略過。

如果《周易》的爻辭裏沒有“帝乙歸妹”這一卦象,後人甚至都不知道姬昌還是商王室的女婿。有意思的是,據說《周易》的六十四卦(其實一共有六十六卦)和其爻辭是文王在被紂王雙規期間推演出來的,那麽讓我們來看個究竟。

泰卦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意思是帝乙嫁出女子,以獲福祉,如此才大吉大利。如果這個爻辭是文王寫的,那就明顯帶有沾沾自喜的意味。反過來解讀便是如果“帝乙不歸妹”,那便凶多吉少。無論正反,周都是勝利者,這種語言上的勝利是阿Q式的。可以肯定的是該爻辭作者是周人,否則他也不至於煞費苦心編一個讓帝乙完敗的卦象來。

歸妹卦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望,吉利”,說的是帝乙嫁出的女子,正室的衣飾,不如側室的衣飾精良。月亮接近滿而不盈,吉利。此卦蹊蹺的地方在於,帝乙嫁出的女子成了正室,姬昌的正室明明是太姒啊?太姒是有莘氏諸侯的長女,和帝乙半毛錢關係都沒有。有莘氏曆史悠久,正宗的名門望族,所以《大明》裏稱之為“大國”。成湯的太太便是有莘氏,大禹的母親修己(也叫女誌或女嬉)也出自有莘。

帝乙所嫁之女子連個名字都沒有,怎麽可能是正室?寫此爻辭的人明顯想當然了:商王乙的女兒或妹子下嫁諸侯,一定是做正室的。其實姬昌接替他爹為周室大當家時,他已經和正室太姒生了十個兒子,太姒太能生了!姬昌是個早婚早育的反麵典型,他在TEENAGE時就生了長子伯邑考,關於姬昌的戀愛故事,我等到寫周朝時再細說。

從歸妹卦爻辭的疏漏我們不難推測,此卦爻辭的作者不應該是姬昌,他不至於誰是正室誰是側室都不記得吧?他不記得自己兒子倒是有可能,據《封神榜》,大名鼎鼎的雷震子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是誰的兒子,於是逢人就宣告:“吾乃西伯文王第百子,雷震子是也。”如果是姬昌被囚於羑裏期間所寫,那麽就說明他為了通過帝辛(紂王)的思想檢查,可著勁裝孫子,表示他不惜廢掉原來的正室,把帝乙嫁給他的女子扶正,以示對大商的忠心。

讓我們暫時告別多字多孫且長壽的姬昌,一起來關注一下帝乙的帝王生涯,他就要變成史書上一個幹巴巴的名字。

《竹書》說帝乙“三年,王命南仲,西拒昆夷,城朔方。”,這個條目明白如白話文,不需要翻譯,但偏偏這個地方問題最多。

昆夷據鄭玄說:“昆夷,西戎也”,西戎不是匈奴,《詩經·小雅·采薇序》:“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難。”,獫狁即“熏魚”才是匈奴,西戎、北狄泛指匈奴以外的西北方少數民族,顧名思義,西邊的是西戎,北邊的是北狄,西北交界的就不好分了,隻得以戎狄統稱。

“王命南仲,西拒昆夷,城朔方”,這個事件確實有,《詩經·小雅·出車》隆重回顧:“王命南仲,往城於方。……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獫狁於襄。……赫赫南仲,薄伐西戎。”,不過這個“赫赫南仲”和帝乙八杆子都打不著,和帝乙差了將近三百年!他是周宣王時名聲顯赫的太師,被宣王尊為“皇父”,所以他又叫南仲皇父。《詩經·常武》如此歌頌:“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師皇父。整我六師,以修我戎。”,大師即太師。

不明白《竹書》為何出現如此低級失誤,把周宣王做的事情移植到帝乙頭上。如果非要讓這段說辭說得過去,隻能說帝乙時有個大臣也叫南仲,他做了三百年後的同名人所做的同樣的事,如此巧合實在太罕見了。帝乙時的南仲隻有《竹書》提及,不見於任何史籍,而周宣王時的南仲有諸多佐證,《竹書》裏也有:“(宣王)三年,王命大夫仲伐西戎。”,仲即南仲,巧的是,時間也是第三年。這個錯誤也許是因為竹簡脫落,後人增補時出現的疏漏。

抹去可疑的“南仲”,帝乙隻剩下“歸妹”這一出“民族大團結”了。

帝乙三年,倒是發生了一件不小的事,不過事情與帝乙無關,“夏六月,周地震。”,帝乙坐失了一次伐周的良機,他什麽動作都沒有。想當年,三苗讓大禹頭疼,大禹趁三苗鬧地裂之機,夥同《山海經》裏的一位人麵鳥身的大神,在三苗人翹首等待救災援助時,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把三苗給滅了。帝乙說不定還真給女婿或者妹夫送去了抗震救災物資,真是個厚道人啦。

《竹書》裏沒有提帝乙有兩個弟弟,一個叫箕子,一個叫比幹,在民間知名度甚高,因為群眾很喜歡看《封神榜》,尤其是比幹,以“傷心”者的死亡永遠活在中國人心中。這哥倆據說是著名仁者,位列孔子“殷有三仁”排行榜中兩席。帝乙很信任他們,位高權重,分別受封太師和少師(宰相),他指望這兩個弟弟作為輔政大臣輔佐他的兒子。

        帝乙在位僅九年就去世,他兒子帝辛閃亮登場。帝辛像個重金屬搖滾歌手,他一出場,把所有人的風頭都搶走了,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無論你是喜歡他或是跟著聖人們不喜歡他。(本節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