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內容請見 學摜東西-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5599175818
抗日的國共之爭 (06 / 14 )
目錄
1、輿論戰
2、七七前的中日戰場
3、國共從十年對抗到合作
4、抗戰全麵爆發:七七和八一三
5、抗戰初期的退卻階段
6、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7、正麵戰場
8、敵後戰場
9、偽軍
10、磨擦
11、抗戰的戰略反攻階段
12、與日、偽接觸
13、資源和代價
隨著戰事的進展,中日兩國進入了全麵戰爭,戰場也推進到了華北、中原和華東地區。此時,與南京政府和中央軍素有積怨的各軍隊派係如四川川軍、廣西桂軍、山西晉軍、雲南滇軍、西北馬家軍等等以及共產黨的紅軍都表示擁護南京中央國民政府,一致共同抗日。中國的那麽多不同派係和黨派的軍隊聯合到了一起,共同表示一致抗日了,也就從這個時候開始的。抗日的戰績,也開始在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分兩本帳本分別記賬了,直到現在,並且繼續下去。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以上那些派係軍隊中,有相當多的部分在共同抗日之前,跟中央國民政府,跟蔣介石擔任總裁的國民黨,跟蔣介石擔任委員長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是不一致的,是不服從的。他們中間有的在政治上與國民黨中央沒有從屬關係,在軍事上分立不同的山頭,誰都指揮不了誰,誰都不讓誰從自己的地界上過,時不時地還會兵戎相見。到了抗戰結束後,他們中間的一部分並不願意服從中央跟共產黨的軍隊打仗,有的是裝裝樣子,一旦共產黨的軍隊大兵壓境時,就好商好量地“起義”了。可是他們在抗戰中對日軍的戰績,後人卻是記在國民黨的賬上的,雖然他們在抗戰之前、之後與國民黨中央、國民政府的關係是在跟共產黨跟國民黨、國民政府的關係還真有不少相似之處。隻要它不是八路軍、新四軍,抗日的戰績就記在國民黨的賬上,唯獨八路軍、新四軍的賬要分開記。後人的這樣的記賬方式,共產黨好像並不怎麽樣叫冤,不同的隻是把所有中國軍隊對日作戰的業績都記在“全國軍民”的賬上。等到兩黨再次決裂,八路軍、新四軍的對日作戰,牢牢地記在共產黨的賬上。
既然這樣,從1937年8月,八路軍就有了自己的帳本。1937年12月,新四軍也有了自己的帳本,並且和八路軍的合到了一起,成為共產黨的帳本。八路軍成立於1937年8月,戰鬥序列為三個師:115師、120師、129師。部隊立即開始東渡黃河,進入戰場。到了9月,為了統一編排全國軍隊的戰鬥序列,更改番號為第十八集團軍,也就是蘊含著它的編製擴大到集團軍,即可以下轄若幹個軍。可是人們已經叫慣了“八路軍”,在下層和民眾中,仍然叫八路軍。新四軍在1937年12月成立,兵力是共產黨領導的原南方八省的紅軍遊擊部隊。1938年3、4月間,部隊在皖南集中後皖南的部隊編為第1、第2、第3三個支隊,皖西的部隊編為第4支隊。分別開進華東戰場。
中日全麵戰爭初期的戰場主要在華北和華東,主要戰役發生在中國軍隊的國民革命軍第二戰區(山西、察哈爾、綏遠)和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江蘇、浙江)。第二戰區的中國軍隊很快增加到包括八路軍在內的27個師。覆蓋第二戰區的日軍在華北戰場的兵力主要是日本國內援編的華北集團軍和由關東軍派遣的察哈爾派遣兵團。日軍在從平津方向向西推進中不斷受到中國軍隊的抵抗,多次受創,但是仍然步步推進。當日軍沿著內長城推進時,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在平型關、雁門關一帶組織了防禦。在雙方鏖戰中,八路軍115師發現了日軍的一個薄弱環節,利用地形布置了一次伏擊戰。被伏擊的日軍是第5師團第21旅團的部分部隊,包括一支輜重部隊和警戒護送的部隊,被殲人數一直有爭議。一開始就有相當大的數字,接著幾種不同的報告和統計大約停留在1000人左右,沒有生俘的。戰果的爭議到了現在主要不是由於資料和技術的問題,而是刻意地擴大和縮小。從一些日本的資料來看,有整個編製被全殲的,例如“栗飯原”的“汽車隊全滅”。
這次伏擊戰是平型關、雁門關戰役的一個局部戰鬥。從整個戰役以致以後整個抗日戰場上來看,算是個中小型的軍事行動。可是這次行動的結果相當幹淨利落,有整編製的殲滅敵軍,尤其重要的是自從中日全麵開戰以來,以這樣規模勝利結束戰鬥的還是第一次,加上大家都知道八路軍的武器裝備是非常老舊簡單的,因此對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有很大的鼓舞。那些誇大的戰果有很多是當時的媒體和宣傳所為。
八路軍在華北戰場上的作戰方式還是盡量地使用和發揮擅長的遊擊戰,1937年10月,129師的一個團,隱蔽進入陽明堡日軍機場,在殲滅近100日軍的同時,擊毀擊傷地麵的日軍飛機二十多架,對當時在太原、忻口地區作戰的日軍戰鬥力是有效的削弱。
在此要借平型關的例子看一下對曆史資料的認識和分析。在彭德懷在“關於華北根據地工作的報告”裏說道:“結果我們沒能俘虜一個日本兵,隻上繳不到一百條完整的步槍”。有的分析就說既然連一百條槍都沒有繳到,戰果也不過就是殲敵百人左右。然而在分析資料時對原文是要仔細看的,並且還要基於一定的曆史知識。彭德懷說的是“一百條完整的步槍”,明確說的是“完整”。在與“沒能俘虜一個日本兵”放在一起,應該是要強調日本兵的嚴格的紀律性和高度的訓練水平。他們不光決不願意當俘虜,也盡可能地不把完好的武器留給敵人。當士兵受傷、戰死時,他們本人或者其他士兵會把完好的武器帶走或者毀壞掉。因此八路軍在打掃戰場時,很難找到完好的武器。
另外,抗戰時期的戰果資料是由很大的水分的,不管是中方的還是日方的,對戰鬥成果都有明顯的誇大,對己方的損失又會盡量掩蓋。在日方的數據中,同一事件的統計,戰爭中的報告和報道跟戰後的研究統計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比比皆是。在中方,不管是國民黨方麵還是共產黨方麵,或者沒有強烈傾向的其他組織機構,大多數都選擇誇大或縮小的數據。一方麵是由於傳統和利益,同時也是為了維持提高軍隊和人民的士氣的需要。由於當時的人力、人員教育程度和物質條件的限製以及戰爭的破壞,要做個比較完整的紀錄,對各級來講都是很困難的。加上戰爭中和戰後的政治鬥爭的主導,真實情況本來就很難複原了,如果現在再要用感情取向甚至極端的感情取向來主導對曆史的觀察,更會增大偏差的程度。
由於力量對比的巨大差別,中國軍隊在華北戰場的忻口、娘子關、太原等處進行了阻擊戰役,雖然對日軍有一定程度的創傷,但都未能明顯減緩日軍的進攻速度。河北、山東、山西的大部分以及海陸交通重要地區都被日軍占領,鐵路平漢線(北平到漢口)北段、隴海線(蘭州到海州)的江蘇段、正太線(石家莊到太原)、膠濟線(青島到濟南)都被日軍控製了。
在南京陷落後,中日軍隊在徐州一帶的會戰態勢已經形成,並在1937年底展開戰鬥。在徐州會戰的主要戰鬥從1938年2月開始,國軍在大部分戰鬥中都不敵日軍,很快退卻。但在台兒莊一戰中卻以巨大的代價給與日軍以重創。即使是日本方麵的統計也有兩千多人的陣亡和近一萬人負傷。這樣就成功地阻止了日軍的進攻勢頭近一個月。到1938年5月,國軍放棄徐州,徐州被日軍占領。在這一階段的中原戰場上,沒有共產黨的正規軍參戰,共產黨領導的地方和民間武裝還未在相關戰場地區集結和形成戰鬥力,即使那些零星的戰鬥,也沒有正式留下記錄。
徐州失陷時,日軍已經從南京沿長江兩岸一路向西,控製了京蕪鐵路。日軍的下一個目標明顯就是武漢。國府為了阻滯日軍在中原地區向武漢的推進,在1938年6月9日掘開了花園口附近的黃河大堤,形成巨大的黃泛。究竟是否在實際上延緩了日軍的行動,至今還有爭議。簡明的講,支持者的觀點直接了當,反對者認為日軍之所以沒有立即從黃泛區開進是因為還要等待其他參戰部隊的集結。否則,洪水的阻滯對日軍推進的影響並不足夠大。然而,決堤對本國、本民的災難和損失以及後續消耗的資源卻是巨大的。也應該指出,對災難和代價的估計也同樣是有爭議的。
1938年6月日軍開始在長江南北地區集結部隊,並逐步進攻中國軍隊據守的城市。戰鬥分布在中國抗日戰區的第三、第五、第七戰區。從華北撤出來的部分中國軍隊也成為這些戰區的部隊。此時,八路軍沒有撤出華北,而新四軍已經集結重組完畢,以四個支隊的編製(各約二、三千人)和另外組成的一個先遣隊(四百餘人)接受第三和第五戰區的指揮。先遣隊首先進入南京南麵的數個縣,主要做武裝偵察、動員和伺機偷襲日軍。例如襲擊日軍車隊,破壞京蕪鐵路部分地段以阻滯日軍向九江、武漢的行動。6月底、先遣隊撤回,人員回歸原各支隊。第一、第二支隊進入蘇南地區,以遊擊戰爭襲擊和騷擾日軍的分散的部隊和後勤單位如車站,同時伏擊軍用列車等。第三支隊在皖南地區配合國軍在宣城、蕪湖、銅陵等地以日軍作戰。第四支隊在皖西地區和舒城、桐城、廬江、無為等地配合國軍對日作戰。除了以上這些新四軍部隊已外,共產黨在江南江北的敵後地區建立了許多抗日遊擊隊,但規模尚小。
日軍7月登陸九江,8月占領瑞昌,國軍未能夠阻擋。10月日軍逼近武昌。在江北,日軍7月突破安慶防線。8月國軍收複太湖縣和宿鬆縣城,隨後又失守。盡管國軍不斷從側麵攻擊日軍,還是沒能擋住日軍在9月突破田家鎮要塞並迫近漢口。
在廣州,日軍動用了21軍約兩萬兵力,連登陸,連進攻廣州,用了十天時間,占領了廣州和珠江三角洲,打通了粵漢鐵路線。從南麵威脅武漢。
在此期間,日軍被大量戰傷、戰亡,多達數萬。其中最集中的發生在10月份的南潯(南昌到九江)鐵路戰場的萬家嶺地區,日軍被殲萬人。此後,武漢失陷,武漢會戰結束,但日軍的整體攻勢受挫,致使中國的戰略後撤階段結束,中日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武漢會戰期間,國共關係還不錯,新四軍的所有部隊都加入了統一指揮下的戰鬥。新四軍以早期四個支隊的編製從國府得到軍餉和部分被服。每次戰鬥後根據戰鬥報告從國府領到彈藥補充,可是沒有得到武器的配發和增發。新四軍的武器來源主要靠自籌、收編、和繳獲。在戰爭初期,由於本身力量薄弱,新四軍的武器和其他的物資的繳獲很少。到了1939年,國府完全停止了對共產黨敵後武裝的一切武器彈藥的配發和補給。
那時中國得到的唯一外援是來自蘇聯。蘇聯向中國輸入了大量的軍火,這些軍火主要以貸款的方式售給中國,另外,蘇聯派出了空軍,以“蘇聯航空誌願隊”名義直接參加戰鬥。誌願隊的規模包括近200架飛機和所有的空、地人員。那時候,中國空軍基本已經在淞滬會戰時全部損失了。在這種麵臨亡國的形勢下,由來自外國的部隊的支援和物質支持,還有人願意貸款,實屬可貴。蘇聯空軍是相當成熟的空戰力量,盡管空軍的作戰對整個會戰的作用是很難單獨衡量的,還是可以問一問誌願隊的戰果應該記在國民黨還是應該記在共產黨的賬上呢,還是單列呢?
在戰略後撤階段,中國動員了幾乎所有可以派往前方的軍隊,然而整體實力仍然與日軍相差很遠。並且,國民政府對戰爭早期的淞滬戰場上,投入了過多的精銳部隊,在並不十分適合於防禦的區域進行決戰。這使得中國軍隊受到了過於嚴重的損失,在後續的戰爭階段沒有足夠的戰鬥力來逐步有序地消耗敵方力量和延緩敵方的進攻。雖然在武漢會戰後,因敵方力量的消耗,敵方的戰線的延長和交戰區域推進到比較有利於防守不利於進攻的山地區域,雙方形成了穩定的對峙,但因為敵方占領了中國主要的工業、礦業地區和糧棉產地,戰爭動員能力得到了增強,使之後在戰略相持階段對我方的優勢仍然很明顯。
中國軍隊在這一階段的裝備是很落後的。中國自己的工業隻能為軍隊提供槍、彈等輕武器和小口徑的簡單的火炮。至於其他的武器、裝備、器材都要從國外獲得。盡管在抗戰全麵爆發前,向德國等國家購買了配備幾個整師的裝備,從整體上來說並不能明顯地增強軍事力量。加之中國軍隊派係縱橫,相互一貫不和,在戰場上各顧自保,一觸即潰比比皆是。當部隊大片潰散時,爭奪後撤的道路、運輸、給養資源而自相殘殺也多有發生。還有不少部隊沒能夠隨大部隊一起撤出來,不是被俘就是留在了敵後。留在敵後的部隊的很大部分隨後也被日軍掌握和利用。
我曾和一位老先生談過,他在後撤時是國軍副團長。部隊向西撤退時連馬匹都不夠,有些裝備給養還要靠人背或者臨時拉伕。團裏配備了兩輛汽車,卻成了負擔。那是兩輛裝有煤氣發生器的車,車後部的煤氣發生爐要用煤或者炭來生火產生煤氣供發動機用。不光馬力很小,還要時不時地停車加煤燒一段時間才能繼續前進。一路上要到處找煤、炭,有時不得不用木柴代替。車子本身載不了什麽東西,一有故障或缺少燃料又要人推牛拉。他作為一個副團長,卻要去負責這兩輛寶貝汽車,一旦損壞或丟失,就會有人被槍斃。在他話中這幾乎是抗戰八年中最艱難的時候。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