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巡禮斯坦福,探尋矽穀精神》
皮皮蝦根據眾多資料及個人經曆體驗撰寫
[說明]本文經過編輯後的刪節版在2018年7月的“少年時”《矽穀帶動世界》一書中發表,原標題為《巡禮斯坦福,探尋矽穀精神》。該精簡版又在其公眾號"小多少年時"上發表。精簡原因蓋版麵篇幅所限。現本蝦在原文基礎上增修了內容,在自己的公眾號上全文以連載的方式分十二期發表。最後一期的文末將列出參考資料。
第二拍
失摯子建校傳大愛
尋秘史訪塔睹珍藏
方院
回到剛才講到的加萊義民雕塑, 穿過這組塑像,我們來到了一個方院,英文名叫Main Quad。
據說斯坦福每年新學年開學後的圓月之時,會在這裏舉行一個特殊狂歡活動,號稱方院圓月。在這次活動中,畢業班學生可以親吻一年級新生。當然你也可以不參加。當我把這事告訴一位女兒剛入學斯坦福的華裔媽媽時,對方大驚失色,馬上說要告訴孩子不要參加。有一個哥們聽我說了這事後,我發現他兩眼放光。我懷疑他那天會不會冒充大四學生有所企圖。
紀念教堂及斯坦福的創建曆史
方院正前方就是斯坦福紀念教堂(Memorial Church),它被稱為大學建築的皇冠上的明珠。它由斯坦福夫人簡.斯坦福(Jane Stanford)於1898年建立,用於紀念去世五年的丈夫利蘭.斯坦福(Leland Stanford)。
教堂的正麵是四幅精美的壁畫,分別代表love(愛)、hope(希望)、faith(信)、charity(博愛),寄托了她深深的追思和懷念。有一年聖誕夜,我到此教堂參加了彌撒儀式,那氣氛非常難忘。
利蘭.斯坦福是斯坦福大學創辦人。在此之前他曾是律師、州長和參議員,後來他成為加州鐵路巨頭之一,發跡於第一條橫貫美國大陸的鐵路。
可惜,人生並非總是如意,斯坦福夫婦兩人的晚年生活有了一個大遭遇。他們唯一的兒子小斯坦福15歲那年和全家出遊歐洲時不幸因病身亡,那時老斯坦福剛好60歲。悲痛欲絕的老斯坦福事後含淚對妻子說:"從今天起,所有加州的孩子,就是我們的孩子"。
1891年,經過六年多的籌備,斯坦福夫婦終於創建了以他們的兒子命名的大學: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很少有人能說出這所大學的全稱的)。還有什麽比建一所世界聞名的大學更好的紀念方式呢?注意這個很長的名字中那個Junior 在英語裏是二世的意思,有時簡寫成Jr. 。很多人家父子兩代名字相同,就用這個Jr. 來區別,翻譯過來用個"小"字就可以了,比如老布什,小布什。
細心的讀者大概已經注意到了,上期我向大家展示的斯坦福校徽上就有該校的全稱。而校名下的那行小字正是德文的校訓"讓自由之風勁吹"。
Stanford的第一屆學生來自19個州,共39名男生和12名女生,男女同校 (co-ed)在當時是破天荒的。學生中包括後來成為第31任美國總統的胡佛。
老斯坦福提出的辦學宗旨是:賦予學生實用型、外向型的直接有助於社會實際應用和個人事業成功的教育。這種理念成為斯坦福的DNA一直傳承下來。
斯坦福一直堅持教育學以致用,而不是隻為了鍍金或者在學術象牙塔裏。正如斯坦福曆史係教授James T. Campbell 所說:“斯坦福的文化強調現學現用,而不是等到學生畢業後再用。斯坦福建立的時候采用了工具主義者的方法(instrumentalist approach)來學習,所以幾乎沒有把自己作為象牙塔。”此人同時擔任本科教育評估委員會主席,相當於手執教育方向的指揮棒,所以可以把這種思想落到實處。
斯坦福夫婦兩人為了這所學校投入了所有的資產和心血。老斯坦福去世前又將畢生所得捐出辦學。他們總共捐出了四千萬美金(相當於2010年的十億)。
老斯坦福的遺願的確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如今斯坦福大學已成為馳名世界的頂級名牌大學,而且因這所大學造就了世界高科技中心矽穀。
但是,關於斯坦福的建立,一直流傳著一個好笑的傳說,有鼻子有眼兒,還很煽情,在民間和互聯網很有市場,連我以前的老板這個老矽穀人都信以為真。
民間杜撰的版本是這樣的:1880年,兩個穿著簡陋的鄉巴佬夫婦(其實加州人一貫不修邊幅)去拜訪哈佛校長Charles Eliot,提出為哈佛捐一棟大樓,條件是以他們過世的兒子命名。哈佛校長當即傲慢地拒絕了,認為他們出不起捐一棟樓所需要的一百萬。沒想到這對老夫婦有一個億要捐,於是便幹脆自己辦了所大學,就是今天的斯坦福。
這個訛傳被翻譯成各種文字,廣為流傳,以至於斯坦福大學不得不在自己的網站上辟謠。其實,美國的名牌大學對捐款是非常重視的,斷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
本蝦有一次和女兒看完一場關於教育的電影後曾有過一段深入的父女對話,當時本人提出了斯坦福大學是第三代大學的論斷。第一代大學是起源於英國牛劍的以博雅教育為特色的注重教學的傳統大學,今天美國一些著名的文理學院仍然秉持這種特色。19世紀末,德國的威廉·馮·洪堡(William von Humboldt) 提出了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教育理念,開創了第二代大學的新時代,現在世界頂級的大學都是Research University,比如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教學研究型大學,牛劍也轉型為這類大學。不同於上述兩類大學,斯坦福是集教學研究和創新創業為一體的第三代大學!這種"三位一體"的辦學模式是矽穀之父特曼(Fred Terman)在洪堡精神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揚光大的。斯坦福可能是最先也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所跨入第三代的新型大學。另有一種說法可能更形象,哈佛是錢,斯坦福是熱錢。
特曼的故事會在第七拍隆重推出。有關本蝦的父女對話請讀舊文《和女兒看這場電影用了一年》。
斯坦福大學是目前美國高校中錄取率最低,最難進的大學,也被公認為錄取結果最難預料的大學,常常不拘一格錄取一些怪才,也常常很"任性"地拒絕一些眾望所歸的學霸。
斯坦福有一特別絕招,就是在給學生的錄取信中居然夾著手寫的小紙條,比如一位名教授寫的紙條稱讚某位學生以前代表高中校報采訪他時問的問題獨到有洞察力,這種方式一下子拉近了距離,讓學生備受感動和鼓勵。
有趣的是,不同於廣大國人的認知,斯坦福並非長春藤大學之一。藤校共八所,全都在美國東北部的十三州,是美國早期移民時代建立的。八所藤校也分大小,一般認為,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三所是大藤,外加非藤校的麻省理工學院(MIT)和斯坦福就是第一檔次的世界頂尖學府。現在有人居然要把這五所細分,傳統頭牌哈佛正在被斯坦福超越,斯坦福被戲稱為第0名!
斯坦福公共關係的負責人曾自豪地對來訪的清華代表團科普道,斯坦福等於哈佛加麻省理工學院。想想看,國內有哪家大學敢口出狂言說他們等於北大加清華的?美國教育界有個普遍的看法或偏見,認為哈佛的人能寫不能算,麻省的人能算不能寫。隻有斯坦福文理雙全。
但是最近暴露的一些著名大學錄取醜聞,卻和MIT沒有任何關係。有人說,那是因為這些通過後門進去的人在MIT恐怕一個月都讀不下去,可見讀MIT要真本領。但中國土豪能豪擲650萬美元把孩子塞進斯坦福,也從另一方麵說明了斯坦福特別值錢。
這個塞進去的孩子叫趙XX。她ACT隻考了33分(滿分36分),這個分數我兒子在初中就達到了。但這並不影響這個女孩吹牛,她自己搞了個直播,自稱是美國高考狀元。且不說美國每年ACT和SAT滿分的學生上千名,就是滿分學生也有許多被頂尖大學拒錄的,因為美國的大學錄取是綜合評估(holistic review),除了看分數等學業指標外,還要看其它許多學業之外的表現。也就是說根本沒有高考狀元一說。
那她有什麽神通被斯坦福錄取了的呢?原來她的父母花了650萬美元請了南加州的“大學申請顧問”威廉·辛格把她包裝成一名水平出眾的帆船運動員,而她在此項運動上沒有任何經曆或建樹。這個辛格和介紹人吞掉了大筆金錢,隻出了50萬美金"賄賂"斯坦福帆船隊教練John Vandemoer。
這個教練是個好教練,應該沒有接受私人賄賂,大概就是接受饋贈用於增加帆船隊的經費,被人誘惑就上鉤了。但最後還是被大學開除了,並且在法庭上認了罪。法庭判處一萬美元罰款,二年保釋(supervised release),其中前六個月監視居住(home detention)。其實趙家人這筆錢光明正大捐給學校也可能成了,隻願他們在天朝習慣私下塞錢的把戲,到美國不熟悉這裏的路數。
斯坦福帆船俱樂部訓練的那片水域就在我原公司旁邊,我還曾送過一位朋友的孩子去那裏訓練。這孩子後來也被斯坦福錄取了,不過不是憑帆船的成就。這孩子知道那個醜聞後,有一刻也嚇著了,馬上問父母自己會不會也是被父母賄賂教練搞進去的。後來一想他的申請資料裏沒有任何帆船運動有關的。他的父母也回了一句說咱家沒錢。
回廊
現在回到方院來。圍繞方院的是古色古香褚牆紅瓦的建築,裏麵是教室,外麵是回廊。看那古老建築的色彩,頓時有一種厚重莊敬感。
細心的讀者大概注意到了,回廊的地上是一塊塊寫著數字的瓷磚。這些數字其實代表著每個畢業班級的年份。畢業班的學生在畢業前夕,會把自己認為四年中最值得紀念的物品或者想留給未來的話都精心包裝放在下麵的坑裏,然後把坑封起來。走在這樣的石板上,你會想到多少風華多少青春都貯藏在一份久遠的記憶中了,象《紅樓夢》裏用來煮茶的經年埋存的梅花花蕊裏掃下來的頭雪,曆久彌香。
胡佛塔
在這座回繞的建築群外的左邊是著名的胡佛塔。胡佛是斯坦福第一屆校友,第31任美國總統。胡佛塔於校慶50周年所建,塔裏有胡佛研究所和圖書館,塔頂有48口鍾,登上塔頂可一覽大學全貌及矽穀灣區的景觀。塔頂還貼著一圈360度全景的斯坦福校園照片,上麵清楚地標注著所有重要建築的名稱。深入校區遊覽前先到這裏來搞清方位和建築外形,會很有幫助。
本蝦不得不把這座塔和另一名校加大伯克利的標誌性建築物Sather塔做一比較了。Sather塔也叫Campanile (鍾樓),是座削瘦的青磚塔,第一次見它時是個雨天,細雨迷濛中,它象孤傲的林黛玉遺世獨立。而斯坦福的胡佛塔色暖體碩,象極了雍榮華貴的薛寶釵。
這兩座塔特點相對,而擁有這兩塔的兩所世界名校也是互別苗頭的冤家。據說黛玉校園的學生功課壓力極重,個個為伊消得人憔悴(尤其全美頂尖的工程學院更是如此),但畢業後很受青睞。有則笑話說,加州連年旱情,嚴重缺水。可是EECS(電子工程及電腦科學)專業的學生在期中期末考試後的眼淚可以大大緩解旱情,每一滴淚都有用。
寶釵校園的學生被公認為極有創業基因,動不動就很任性地退學開公司,推動矽穀不斷引領世界潮流(雅虎、穀歌等就是典型)。據說校園邊上的沙丘路之所以風險投資家雲集,就是為了近水樓台先得月,他們象嗅覺靈敏的獵犬,時刻注視著這批天之驕子們有什麽創業的金點子,隨時準備衝上去搶灘。更有甚者,他們居然主動出擊,混跡於圖書館、餐廳、咖啡館甚至走廊等場所,借以從學生們的談話中搜尋創新的蛛絲馬跡。
兩所名校距離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互有瑜亮情節,堪稱絕代雙姣,是矽穀的左右腦。每年感恩節前兩校的橄欖球大賽,兩校學生傾巢出動,劍拔弩張,整個城市萬人空巷,捷運上也擠滿了年青人。每到這種盛事,胡佛塔前的噴泉就會改成粉紅色,令人感覺到血腥撕殺的緊張氣氛。
胡佛檔案館和蔣介石日記
胡佛塔附近的胡佛檔案館(Hoover Archive Institute)存有蔣介石日記。2004年,蔣介石的孫媳婦蔣方智怡將日記交給檔案館代存,對公眾開放。每次有朋友來,本蝦都帶他們去斯坦福看蔣介石日記。每次朋友都說大飽眼福。
胡佛檔案館坐落在胡佛塔邊上一座建築物的地下一層,不知道的人很難找到。很多次我帶這裏的老江湖到這裏,他們都驚呼沒有我親自帶領,根本找不到。在這裏任何平頭百姓隻要出示有效證件(國內來訪者護照即可)就能閱覽任何一本日記。那裏隻許看或手抄,不可拍照或複印。
第一拍裏提到的那批國內朋友被我帶到這裏,因為裏麵要保持安靜,我就先在大門口做了簡單介紹。我告訴他們,借閱時需要告訴管理員要看哪年哪月的日記(一月一本),看完可以再換一本。當時每個人激動地盤算好哪個曆史時刻是最感興趣的,全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沒想到,結果進去後才知道那天因為裝修而閉館,大家都很掃興,發誓一定要再來。
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員郭岱君很是了得,正是她說服蔣家後人蔣方智怡(蔣經國幼子蔣孝勇之妻)將蔣日記保存在斯坦福50年。中國頭號民國史專家楊天石寫了好幾本關於蔣日記的書,比如《認識真實的蔣介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等。
記得1975年4月5日,蔣去世時,本蝦尚年幼。但清楚記得中國的報紙對其去世報道的處理方式很有意思。那時的報紙隻有四版,蔣去世的消息在最後一版右下角很不起眼的位置,全文不長,隻占一小塊豆腐幹大小。標題是二行字,上麵一行小字大約是"國民黨反動派的頭子、中國人民的公敵",下麵一行大一點的字是"蔣介石死了"。當時院子裏有人在討論這標題,認為死是個中性詞,逝世是褒義詞,這事似乎應該用貶意詞如"完蛋了"之類更妥當。又唏噓蔣死得不是時候,偏偏死在清明節的時候。其實我當時要是編輯,就把這行大字寫成"蔣介石死了死了死了"。
蔣的日記用小楷寫下,幾十年如一日,從1915年始至1972年寫不動為止,殊為不易。他的確自律性極強,一生日記沒一日遺漏,即使戎馬生涯,百忙中也會事後補記。蔣日記還有一大好習慣,就是每周和每月都有總結,反省過去,並列出下周或下月將做的要事。
日記從日本侵華開始每頁開頭都有大大的"雪恥"二字。日記內有一些個人隱私部分,可以看出他沒想到它會公諸世人,早期更不知道他自己可能成為中國曆史上的重要人物,所以其史料價值極高。本蝦每次都能看到來自國內的學者在此抄錄日記,楊先生很可能也在此列,說不定本蝦曾見過而不知。
最好笑的是,國內竟有人把蔣的英文譯名Chiang Kai-shek回翻成常凱申!這人可不是不是一般的翻譯,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是清華大學曆史係副主任王奇,北大畢業,出錯的書是《中俄國界東段學術史研究:中國、俄國、西方學者視野中的中俄國界東段問題》。有朋友笑道:別說,“常凱申”這個名字比“蔣介石”,字麵更好看、字裏也有更多好寓意,說明王奇當時翻譯的時候是用了一番心思的!
胡佛檔案館現在又新加了一批另一曆史名人的珍貴日記,又有的看了。我就不說是誰了。
第三拍預告:
利創業熱課牛人亮瞎眼
標體育金牌名星冠絕寰
2018.4.7 初稿
2019.7.16 增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