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

生活是美好的,生命極其可貴!
正文

文革十年浩劫中的語文課本 zt

(2015-10-25 06:29:23) 下一個
文革十年浩劫中的語文課本
2009年08月05日 18:57中國新聞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一直以來出版全國通用教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橫遭解散,編輯們下放勞動,各地自行編寫的“革命教材”五花八門,長達十年的文化浩劫在新中國語文課本上留下了荒誕的一頁。

當時,各地語文課本普遍的選文標準是“以毛主席著作為基本教材,選讀文化大革命的好文章和革命作品”,這樣,各地的語文課本不可避免地充斥著“語錄加批判”式的文字。

課堂形同虛設,學生們學工學農學軍,很多語文教師被打成“牛鬼蛇神”,“語文”課基本變成了“政治課”。在“文革”開始初期教育部的一份文件中,明確要求“語文、政治合並”。據有關文獻披露,在這一精神的導引下,有的地方甚至把語文、政治、曆史合並在一起,取名“政文課”,還有的地方將政治、語文、音樂、美術合在一起,稱“革命文藝課”。

在廣州,根據有關研究者整理的資料,1974年廣州市中小學教材編寫組編印的高中二年級第一學期《語文》課本共分為六個部分,一是馬、恩、列、斯、毛關於思想文化工作的論述,二是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輔導,三是階級教育,四是大批判,五是團結人民打擊敵人的小評論,六是革命故事。

在上海,有關文獻顯示,教育管理部門發布的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無限忠於毛主席,無限忠於毛澤東思想、毛主席革命路線,牢記毛主席‘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的教導,分清敵我友、從小懂得愛什麽、恨什麽,樹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積極宣傳毛澤東思想、不斷批判資產階級、為在地球上消滅人剝削人的製度而努力奮鬥”。

這份大綱還詳細列出了“教材編寫原則”和“選材範圍”,強調“堅持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要求選材範圍是“從政治領袖著作和文化大革命的題材中選取文章”。

根據有關研究者的統計,在上海市1972年《初中語文課本》一、三、五冊中,毛主席文章和詩詞、馬恩列斯文章、魯迅雜文占50.2%,樣板戲選場、評論、總結、家史和通訊占37.3%,古代詩文僅占2.4%。

直到1976年,各地的小學語文課本中還有大量具有時代痕跡的文章,比如《毛主席語錄》《一張大字報》《從小愛唱東方紅》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