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瀏陽河

(2015-05-28 06:39:59) 下一個
瀏陽河
 
那個年代電影沒有幾部,歌也沒有幾個,可我們的文藝匯演,遊行卻很多。兩歲多的小孩就能上陣——抬在木板上,一男一女,裝扮起來,充當“福娃”,展現社會的成就。遊行中,青年民兵,學生是主力。公社一級的大型匯演每年至少有三四回,縣級的有,地區級別的也不少。這些活動往往是遊行的隊伍先穿過附近的各個村莊,然後在我們村的麥場上列隊集中,大喇叭高奏革命歌曲,隨後各個代表隊上台表演自己拿手的文藝節目。演出結束時,一批先進個人和集體受到表彰,一批壞分子得到捆綁和鎮壓。這些壞蛋會被當場扔到卡車上,由民兵或解放軍壓著遊街。

在學校裏,我們的匯演排練相當頻繁。那時候表演的內容和形式很固定,就是大合唱,獨唱,詩朗誦和舞台劇。舞台劇大都由課文改編而成。那時候的課文隻有幾句話,要想湊夠台上的幾分鍾是很難的,因此要不斷地重複那幾句課文。常常有小孩記不清遍數,人家都下去了,自己還在台上瞎唱。課文的內容多是地主壞蛋和貧農鬥爭的故事。沒有人天生的願意當壞蛋——盡管那隻是表演,家長也很反感,老師就犯難,派誰去演地主呢?那時候,上台的機會很搶手,長得好還不行,還得要學習好,可哪個小孩不願意出頭露彩呢?包括那幾個年年留級的孩子。那幾個孩子就成了專職演壞蛋的。想起來,老師還是很人道的,給他們戴了紙板做的麵具上台。有好幾次,紙板上忘了紮眼睛洞洞,結果他們在台上瞎轉悠。那時候孩子們普遍營養不良,斜眼,痄腮,紅眼,口角生瘡,瘦小的很多,要挑幾個像宣傳畫報上那樣的“福娃”其實很難;演出服裝對孩子們來說也是一種挑戰。人們大都常年隻有春夏兩套衣服,沒法保證演出時衣服還拿得出手。因此演出時,後台常常亂成一鍋粥,剛下台的孩子要脫下衣服換給就要上台的孩子,台上的孩子們穿的也五花八門,有穿著爸爸的襯衣上台的,也有穿著媽媽的褲子上去的,掖的腰間鼓鼓囊囊地,甩得袖子長長地。那幾個常年演壞蛋的,總穿著他們爸爸邋遢的襯衣,象長袍子一樣,在舞台上磕磕絆絆地,倒是充分地體現了課文中描述的壞蛋們的萎縮的樣子。

在村上,青年民兵們也不閑著,常常在晚飯後聚集在一起操練他們的節目。村上唯一的一盞電燈就給他們用。一台風琴,幾把口琴,還有二胡就是他們伴奏的樂器。全公社的人都知道我們村上有兩個能手,但逢他們倆上台,台下早早地就屏神凝氣地等著,隻要他們一亮開他們的嗓子,台下就掌聲一片。那是一種什麽樣的境界呢?村上的人都說他們比廣播上的人唱的可強得太多了!我不記得他們白天唱歌時的樣子,隻記得天黑後,就那一片小小的燈光裏,遠遠的露天舞台上,傳出:“瀏陽呃嗯河呀,彎彎那九道彎哪,一十裏水哪,到湘江哪。。。”眼前就幻化出柔情密意的山水的景象來——慚愧,那時候竟然忘了後麵的詞,說的是毛主席耶。

然後就出事了,據說那個女的,不願意再跟那個男的合唱。他們也分別跟別人組合過,可哪一種組合,都沒有他們兩個唱得好。別扭了不長時間,他們還是一起唱了一次。不久,聽說那個女的和家裏鬧矛盾,竟然想翻牆逃出。我們小孩還去她家的圍牆上看過,看看院裏有沒有靠牆的樹?外麵的圍牆邊上是否堆有柴草?從牆上跳下來後會不會摔著?急匆匆的一個月後,那個女的就出嫁了,新郎不是我們村上的人。人們傳說她哭了很久很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