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美差距///文小芒

(2015-05-11 10:43:33) 下一個
文小芒:中美差距
  我們不要小富即安,我們不要以為手頭有幾個活錢就了不得,如果產業沒有增長潛力,沒有附加值,沒有精鋼鑽,光做牛仔褲和運動鞋,不管做得多好,做得多大,都不可能趕上美國。都還是農民工進城。 想趕上美國,不但要有中國自己的通用電氣,波音,也要有中國自己的諾斯洛普格拉曼,霍尼韋爾,洛克希德·馬丁,雷神,湯普森·拉莫·伍爾德裏奇,聯合技術,利頓工業,達信,CSC,ITT ,聯合防務,休斯電子,L-3通信,艾連特技術係統,哈裏斯,羅克韋爾,阿爾康工業,韋裏迪安,西利康圖解計算,布茲·阿倫·哈密爾頓,普利邁克斯技術,米特裏,EGG,DRS,泰裏達因技術,列·謝格勒,裝備支援係統,蒂坦,安特翁,AM General,電子數據係統,奧什科什,庫比克等等, 更要有中國自己的通用汽車,陶氏,亨斯曼,PPG ,伊士曼化工,孟山都 ,道康寧,惠普和安捷倫,IBM,泰科,英特爾,卡特彼勒, 德爾福,杜邦,江森自控,思科,3M ,迪爾,固特異,施樂,艾默生,惠而浦 ,摩托羅拉,朗訊,輝瑞、羅氏、禮來等等。 上述這些企業加上普林斯頓,哈佛,耶魯,斯坦福,伯克利,加州理工,麻省理工,芝加哥,哥倫比亞多等等大學才是美國綜合國力的支柱,才是美國驕傲的本錢,才是美國強大的原因。 經過我們這30年奮力追趕,我們與美國距離雖然不是差十萬八千裏了,但是還差得遠,二萬五千裏總是有的,舉例來說,在複合材料領域,杜邦積累的工藝數據,就是目前我國已經掌握的數據25倍以上,在渦扇發動機領域,我國做完的材料和工藝試驗數量,不過GE的5%而已。其他領域差距同樣大,尤其是微電子,精密儀表儀器(現在國內大企業沒有安捷倫儀器的實驗室都不好意思給別人打招呼),傳感器,精細化工,複合材料,特種金屬材料,精密陶瓷材料等等,差距不可以道裏計。 單單是機械製造領域,我們在高檔數控係統,數字化工具係統及量儀,高檔DCS、FCS和PLC,渦扇發動機智能控製係統與美國就有20年的巨大差距。 在精密和智能儀器儀表與試驗設備方麵差距更大,在高精度、高穩定性、智能化壓力、流量、物位、成份儀表與高可靠執行器,智能電網先進量測儀器儀表(AMI),材料分析精密測試儀器與力學性能測試設備,新型無損檢測及環境、安全檢測儀器,國防特種測試儀器等各類試驗設備我們基本全部依靠進口,被瓦森納協定禁運的,隻能依靠隱蔽戰線同誌們冒險。 至於高可靠性力敏、磁敏等傳感器,新型複合、光纖、MEMS、生物傳感器,儀表專用芯片,色譜、光譜、質譜檢測器件;高參數、高精密和高可靠性軸承、液壓/氣動/密封元件、齒輪傳動裝置及大型、精密、複雜、長壽命模具;高檔(尤其是軍品級別)電子器件及變頻調速裝置等等都隻能依靠進口或特殊手段取得。 美國製造業目前結構的優化程度是超出大家想象的,石油煤炭這種依賴資源的產業占比很低,消耗能源的汽車產業占比也不高,讓人意外的是化工和機械這兩個產業,占比非常高,而且這兩個產業,美國在技術上有絕對領先優勢。2013年,化工產品(包括製藥)+塑料橡膠占全部製造業產值的19.5%;食品飲料占10.8%;電腦電子占9%;金屬材料占8.7%;機械產品占7.8%;汽車產品占6.1%;航天運輸5.9%;其他產品4.5%;石油煤炭4.4%。 不要小看美國的製造業,沒有美國製造業,我們的數控機床,電子工業,能源工業,精細化工業和部分軍工產品全部或部分要歇菜或性能大打折扣。 國內現在明白這點的,隻有長三角的上海,江蘇,浙江三地和重慶的省級政府領導。其他都還在混日子,滿足於賣地、租房、雁過拔毛、吃早茶,喝茅台,而 西飛的生產現場還能被稱為作坊嗎?這個評價是不是太低了點?要知道西飛的口號一直是西雅圖的。 看看成都殲10生產線吧,這種生產線不完全看擺在地麵上的工器具和儀器儀表,還要看後台信息管理係統,要看物料管理,工藝管理,質量管理,成本管理,流程管理,這些才是根本,全部亮閃閃的機器,如果管理體係落後,就仍然是作坊。廣東有不少民營企業的廠房和設備也是看起來很順眼的,但是管理體係仍然是作坊。 然後203 總感覺軍工企業需要持續的係統性大項目來牽引才可能完成升級。目前這種狀況和需求不旺有關係,真正需要的東西又搞不定。半死不活的軍工骨幹企業太多了,在目前裝備製造業不景氣的狀況下慘淡度日。的確如此,現在沒必要投資巨大改造,例如目前我們坦克生產能力年產超過萬輛(如果所有生產基地和生產線都配齊),但是現在沒必要,一年幾個團的訂單,作坊也能生產出來。 不是我們不能把他們現代化,而是沒必要。遵義附近的紅旗12總裝廠生產線,就像90年代廣東生產冰箱的鄉鎮企業一樣(當然管理水平高得多),工裝、工器具都很不像樣子,唯一說得過去的就是檢測設備是高大上的,不過照樣能生產合格產品。隻是現在和平年代,訂單太少(也不能經常打導彈玩,那個敗家子也不敢這麽玩,這玩意又不能大量庫存)。一旦打仗,這些企業生產能力能夠立即擴張上百倍。現在很多軍工企業其實就是在保種。 其實企業管理體係有時比硬件更關鍵,沒有合格的管理體係,再好的硬件,也是一堆廢鐵,相反,硬件差一點,管理體係先進,照樣可以生產合格產品。 我想問問,我們現在能到達國外的機身組裝工藝水平了嗎?如果還做不到,主要原因是什麽?技術和管理方麵能都說說嗎?我曾經拿著國外同行的資料去找我們CTO,要求重視生產工具的投入,他笑笑推開了,是不是一定要人力成本升高了,管理層才會重視工具和精細化管理? 這是兩個問題,首先我們跟美國一流企業差距最大的不是硬件(其實硬件好辦,有錢就能改善),而是管理體係差距太大,我們甚至都不能把照抄的硬件體係運轉起來,更別說產生效益。管理技術差距不是短期能夠山寨的,得一點點交學費才能體會。 第二,我們管理人員對技術不理解,不知道什麽是關鍵節點,甚至不知道出問題是技術問題,更多時候以為是人的問題,以為讓人拚命,加強責任感就能提升業績。他們不知道潘長江再怎麽努力,如果沒有梯子協助,是不可能完成扣籃動作的。 波音747總裝線我去參觀過,那些廠房,硬件,說實在的,我們國家也能搞得起,但是運營這些硬件的流程、規範、標準和製度等等內容我們十年內是搞不懂的。所以搞這些硬件也沒有價值,就像剛進城的農民工不必買件阿瑪尼穿上,然後再去工地背水泥一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