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恐懼是讓人生不留遺憾的一部分。你可以通過對新的人和事保持開放的心態,通過在感到害怕時仍采取行動來做到。而讓人生圓滿的另一方麵則是學會在尋常點滴中發現幸福,並在這幸福之上構建有意義的生活。
2000多年前,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曾寫道:“所有的知識和追求都旨為……達到能以行動實現的好的頂點。”那何為“好”呢?“不論是普羅大眾還是上層精英都一致認為那便是幸福,即開開心心地過著好的生活。”
幸福,正如他在《馬各尼可倫理學》一書中所說,是“生活的意義和目的所在,是人類存在的終極目標和最終歸宿”。
某種程度上,好的生活需要有好的運氣。就算是最高尚的人也會因為意外的發生而削弱幸福感。但是亞裏士多德堅持認為幸福最終不會是機遇的產物。你可以任由不幸擊垮你,卻也能選擇以“高貴而偉大的靈魂”來承受這命運的打擊。盡管命運確實在你的生活中扮演著一定角色,亞裏士多德堅信不管怎樣,最終,幸福隻取決於你自己。
現代心理學家也認同這一點。
在《幸福多了40%》一書中,作者索尼亞·柳博米爾斯基(Sonja Lyubomirsky)與我們分享了她在幸福的決定因素上的多年研究成果。針對雙胞胎的研究表明人類一半的幸福是來自於基因。我們每個人在一出生就有了一個基本的滿足感水平。
其他研究表明大約有10%的幸福是取決於我們的環境。有些因素—諸如年齡,眼睛的顏色——是不能改變的。而有些外在因素——如你的工作、收入或是婚姻狀況—則是可以改變的。
但柳博米爾斯基的研究中讓人感到驚奇的是,剩下的40%幸福是來源於我們自身有意識的活動,取決於我們的態度和行為。它是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的附帶產物。
因為環境在我們的幸福中扮演著如此小的一個角色——還因為許多環境因素是不可變的——所以通過有意識的活動來提升自我的幸福感顯得更實際,通過掌控那些你能做的,並且通過忽略那些你所不能的。
近十年來我一直從事著有關金錢的閱讀和寫作。同樣的時間也被用於幸福這個話題。兩個主題間有著深入交錯的聯係。基於自身的研究和經驗,我不僅形成了自己的幸福哲學,還有了一段短短的關於如何幸福的小總結。這百字小文就像一張私人行路指南,任何時候隻要我感覺自己在偏離軌道了,我便會重新讀一遍,以此再次回到正確的道路上。
我的朋友麗莎是一名平麵設計師。最近出於好玩的心理,我和她一起合作製作了我的總結-如何幸福的印刷稿。參見如下:
我把幾十本書中關於意義和幸福的觀點濃縮於這短短的百字之中。你們可以留意到沒有一條建議是說等待別人或是別的事情來讓你幸福。所有的建議都要求通過你自己有意識的行動來提升你自己的幸福感。幸福不會自己到來,幸福是從你自己所思所說所做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