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可挑剔的人生——專訪梅麗爾·斯特裏普 DAN ZAK

(2015-03-15 02:44:44) 下一個

無可挑剔的人生

   ——專訪梅麗爾·斯特裏普   

《華盛頓郵報》2011年12月2日電   

 

  

她本人,外沒光芒,內無燭照。穿著寬鬆的超長裙(maxi-dress),棕褐色短皮靴穿過酒店大廳時,人們也沒有刷地看過來。身邊陪同著兩名助手,一個是35歲本分的化妝師;另一個是她傲慢的公關。這比起別的大牌的排場來確實少得很了。她執拗地認為自己隻是一個還在工作的演員罷了,僅此而已。

現年62歲的她,三十年的職業生涯裏常常被人們冠以“同時代最偉大的女演員”稱號。而現在,又被稱作“在世最偉大的女演員”。

既然她已無需什麽證明,既然她似乎已經無可挑剔,那麽“還在工作的演員”梅麗爾•斯特裏普是怎樣提升演技的呢?

在靠近W酒店大廳的一個房間裏,落座後她取下墨鏡和發夾,給隨手扔在桌上。她一如既往的美。美得好比米開朗基羅手下的一座雕像,遙不可及,又無法看透。在她本人身上找不到一個確定的性格。而對此,她一定又是在扮演那個“在世最偉大的女演員”了。

“我感到更擔心了。因為,你知道的,人們的期望太高了。”她說,撥了下她淺色的金發。“我真的很努力工作,我覺得自己打一開始就一直是這樣。我歲數是最大的,我想我得好好做。我必須非常非常非常地努力。我想,這可以作為我的墓誌銘:她很努力地嚐試過。”

她視線下移,眼神凝滯,就像正盯著自己的墓碑。

“她努力過,”她低低喃語到,聳聳肩,然後發出一串嘶啞的咯咯笑,“你們明白嗎?”
 

“沉進去”

我們明白,梅麗爾。

對外國口音嫻熟的駕馭,精細的準備,精湛的演技。35年間,46部電影,16次奧斯卡提名。你努力了,也成功了。

她一路走來,從來不乏讚美之聲。讚美——在瓦薩學院的一個教授說她的表演令人“拍手稱絕”時;讚美——當她還在耶魯大學攻讀戲劇期間,三年裏在舞台上出演過40個人物角色,還因此犯了潰瘍(涉及到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科特•維爾(Kurt Weill),莎士比亞,克裏斯托弗•杜讓(Christopher Durang)等人的作品);讚美——1975年,她到紐約初露頭角,就被公共劇院(The Public Theater)的約瑟夫•帕伯(Joseph Papp)盛讚為在該劇院登台的女演員中最非凡的。

別說該哭的時候就能哭出來了。帕伯說,她甚至該臉紅的時候就臉紅。

1979年,她和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合作演出了電影《克萊默夫婦》(Kramer vs. Kramer )。在1980年《新聞周刊》(Newsweek)的一期封麵故事裏,達斯汀•霍夫曼就說“她將成為演藝界裏的埃莉諾•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並稱讚其為“八零年代的一顆巨星”。那個時期的評論家們也將她視為“美國新一代演員”的先鋒:她殫精竭力,在多樣的風格中錘煉自己;她瘋狂探索,嚐試,自信而靈巧。

《蘇菲的選擇》(Sophie's Choice)中,她就是這樣做的。這一年33歲的她躋身名伶之列(譯者注:1983年她因《蘇菲的選擇》一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而她如此精準的拿捏,並不隻惟妙惟肖,反叫一些人大失所望了。

“她一如既往地將全副心思和精力投入到工作裏”,《紐約客》的葆琳•卡兒(Pauline Kael)在關於《蘇菲的選擇》的評論文章中寫到。“可以這麽說,作為一名真誠的演員,她的熱忱不允許自己的表演裏漏掉任何東西。她並不是寄望於鏡頭前的流暢自如,而是在預先確定哪些是要攝錄下來的。”

來挑刺吧。

她演過工人階級(《絲克伍事件》(Silkwood))。她演過敘事史詩(《走出非洲》),喜劇(《飛躍長生》(Death Becomes Her)),和動作片(《狂野之河》(The River Wild))。她嚐試,而且有時也遠非完美。但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的說法,即使她的那些瑕疵也難能可貴。1995年,他執導過她主演的《廊橋遺夢》(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

“當我把粗剪輯的片子給她看時,她說:‘你把我的錯誤全部展示出來了!’伊斯特伍德說。“我說,‘對呀,可是他們也太棒了’。”

曾拍攝《朱莉與朱莉婭》(Julie & Julia)的攝影師斯蒂芬•戈德拜特(Stephen Goldblatt)說,這種不容置疑的才華源自哪裏呢,即使對於她自己都是一個謎。在《朱》裏,斯特裏普出演朱莉婭•切爾德(Julia Child);而在電視電影《天使在美國》(Angels in America)中,斯特裏普一人分飾四角,包括艾瑟爾•羅森伯格(Ethel Rosenberg)的鬼魂。

“我記得電影中有一幕,當羅伊•科恩(Roy Cohn)垂死之際,艾瑟爾出現在他身邊。麥克•尼柯斯導演就問她,‘為什麽你這樣做?為什麽你那樣做?’”戈德拜特回憶說。“然後她說,‘……我不知道。’我真的覺得這就是問題的關鍵。她完全地投入進了這個角色,而那個作為藝術家或演員的斯特裏普已然不見了。這是對角色徹底的服從。此時,她已不是梅麗爾•斯特裏普了。”
 

“渴望做好”

但在這兒——W酒店的大廳邊的這個房間裏,她是她自己——梅麗爾•斯特裏普。現在離她要出席的美國國家婦女曆史博物館(National Women's History Museum)的慶典活動隻有幾小時。

至於她的言談舉止,舉手投足,一顰一笑,就毋需多言了。她清新淡雅,人淡如菊。在一副入時的直框眼鏡後麵,她的眼睛好似暗而無采——直到她開始背誦公元八世紀的詩人王維的一首詩。她背誦這首詩是為了證明自己關於藝術家個人聲音的某個觀點。

“我似一人在空山,”斯特裏普以她銀鈴般的女低音念道,換了下姿勢,仿佛在準備著那高處而來的疾風。

停頓。

長得叫人不安的停頓。

“忽聞一人語……”

又一個長長的停頓。

她在空中搜尋的眼光,深藍,神采熠熠。

“陽光入山林,青苔石上返照我?”

(譯者注:此處斯特裏普吟誦的是唐代詩人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因其英語翻譯本身直白,故譯者選擇直譯。)

景象畢現。

現在我們懂了。苔蘚。更準確點,它上麵的陽光。這正是斯特裏普特質的神秘所在。最近,它照到了一些她稱之為“重要的,膽戰心驚的”角色上。這些角色使她緊張,對她那無懈可擊的藝術才能提出了挑戰。她最新的動作是在即將問世的《鐵娘子》(The Iron Lady)中扮演瑪格麗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

"圖片出處http://cn.ibtimes.com/artnews/8034/20111201/meilier.htm"

“從一個來自(新)澤——西的女孩,到英國一個有40名最棒的英國演員的攝影棚,還要假——設是他們的第一位女首相。這簡直是,‘哦,我的天,你當自己誰——啊?’斯特裏普說。“這次的確冒了很大的風險,卻讓人激動不已。”

她說,她演的角色幫助了她一點點地了解自己。她會繼續挑這樣的活兒,仿佛是在完成自己那填圖遊戲般的自畫像。那她怎樣契合撒切爾這個人物呢?

“(我們)驚人地相似,”她咯咯地笑著說。“她那種盡職盡責,那種堅持不懈,那種做好,做對的渴望。按信念行事。嚐試,嚐試,嚐試。不斷嚐試,不斷嚐試。不要讓那些討厭鬼得逞。不能讓他們說你太老了(這些方麵,統統都像極了)。”

對於梅麗爾,上了年紀似乎也不錯。這五年來,她已經漸漸地適應了這種功成名就半退休的狀態;每接手一個機會,都讓它成為天籟之音;享受每個角色,哪怕是歡快浮誇的商業製作——而且票房和口碑雙豐收。幾部作品紛紛破億元(美金)大關:《穿普拉達的女王》(The Devil Wears Prada)中,她細膩地演繹一個“惡魔皇後”式的時尚主編;《媽媽咪呀》(Mamma Mia)裏,她在希臘小島上大唱阿巴樂隊(Abba)的歌曲;《愛很複雜》(It's Complicated)中,她和在劇中飾演其前夫的亞曆•鮑德溫(Alec Baldwin)舊情複燃,還上演了激情戲。

那些票房,她說,是她依然有活幹的唯一理由。就那麽簡單。

“我同時代的女演員,包括我的好友,現在本應該和我一樣努力工作著的。但是,她們沒有。”斯特裏普說到。“為什麽呢?因為對於(那些投資人),她們老了。這讓我耿耿於懷。因為那是錯的。觀眾就在那兒,但是不再去劇院看她們的表演了。這些觀眾早就聽信了那派胡言,說她們已風光不再、再無看頭。這就像——呃。”

這周的早些時候,她在倫敦參加了一場向凡妮莎•雷德格雷夫(Vanessa Redgrave)致敬的活動。她將後者稱之為“一座高峰”。活動中播放了電影《朱莉婭》(Julia)中一段冗長的就餐場景,而此片也是斯特裏普從影的首部作品。

“首先,你在現在的電影中再也看不到這樣的場景了。”斯特裏普說。“那種認為觀眾會饒有興致地坐九分鍾,隻為體驗一下鏡頭裏的緊張氛圍的想法……老天啦!這些我們熱愛的東西現在怎麽了?電影!太震撼了。”

她在椅子裏往後一傾,舒了一口氣,以一種略顯奇怪的姿勢向自己從事的行當行祈禱狀。此刻,仿佛她攤開的不是自己的身體,而是一張共鳴板(譯者注:共鳴板是樂器的共鳴箱上的一種薄板)。她就像一件不可方物的樂器,一把撫而未彈的魯特琴(lute)——此刻,一收一放,極富一種疲乏的感激之情。

  

“去找個女人”

從這家酒店到羅納德•裏根大廈,她並沒有換裝。上台也依舊穿著同一件寬鬆的裙子,隨意的發型。她大力宣揚國家婦女曆史博物館的精神宗旨,遊刃有餘地闡述著準備好的內容。然後,在結束時,她決定來點別的。

"獲獎現場,圖片來自網絡。"  

“正如瑪格麗特•撒切爾會說的”,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她降了半調,變成了短促果敢的英國口音,昂起頭。恍惚間,給人以一種撒切爾夫人的錯覺:她特定的發型,夾克外套,脖子上一串珍珠項鏈。整個劇場的氛圍一下靜穆和嚴肅起來,宛如祈神會在即。而此刻台上的這個女人,生命完滿自足,精力四射。

“如果你想找人討論某事,去找個男人;如果你想讓某事實現,去找個女人。”

觀眾先是驚訝於她的變化之迅速,繼而,報以雷鳴般的呼喊聲。然後,斯特裏普旋即離場,還有那個撒切爾夫人,隻留下人們熱烈的掌聲。

今年肯尼迪中心榮譽獎獲得者還有:

• 尼爾•戴蒙德(Neil Diamond)

• 馬友友(Yo-Yo Ma)

• 索尼•羅林斯(Sonny Rollins)

• 芭芭拉•庫克(Barbara Cook) 

本報記者安•霍納德(Ann Hornaday)參與此篇報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