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以下的文字不是出自於我,隻是覺得很受啟發,轉載於此給大家分享。 很抱歉,不知道原作者是誰,希望沒有冒犯到他或者她。 很讚同無常之說,萬事都是變動的,看清這個,才會很從容的麵對起落與榮辱;苦也是與生俱來的體驗,誰也躲不過,不管是在哪個階層,隻是苦的方式不同; 而無我則是一種境界,達到對自己和他人同時抱有寬容與理解。 不過,修煉到這個份上非一般凡人所能達到。雖然達不到,不等於不能去學習體會。 走在路上的你我,一起來看看吧!
佛陀認為人生有三種特質:無常、苦與無我。在佛陀眼中,眾生身上都烙有這三種印記。從自己的經驗去發現這些特質的真實性,可以幫助我們輕鬆如實地麵對事情的真相。
第一次聽聞這個教誨時,我覺得這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理論。然而一旦開始留意自己身心的活動,先前的觀念就改變了。我從自己的經驗中發現,沒有一樣事物是靜止不變的。我的情緒就像氣候一般不斷在變化著。我無法掌控思想和情感的發生,也無法讓它們停止不動。它們停止了之後又會繼續活動,活動了一會兒又停了下來。即使是最頑強的肉體疼痛感,隻要一被注意到,也像潮汐一般隨時在變化著。
我非常感激佛陀為我們指出,人類終身奮力對治的問題不過是一些平常而普通的經驗罷了。人生「確實」是不斷在起起伏伏的。人或各種情況都無法逆料,其它事物也是如此。不論是聖人、罪人、贏家或輸家,每個人都清楚,一旦碰到己所不欲的事物有多麽痛苦。因此我很感激有人看到並指出了下麵這個真相,那就是,人生絕不會因為我們無力正當行事,便能免於上述的苦惱。
沒有任何事物是靜止或固定不變的,凡事皆無常乃是人生第一印記。這就是事物最平常的狀態。萬事萬物都在過程中。每一棵樹、每一根小草、所有的動物、昆蟲、人類、建築物,有情與無情眾生,時時刻刻都在改變。我們不需要成為神秘主義者或是物理學家,才能明白這層真理。然而在個人經驗的層次上,我們卻一再抗拒這個基本事實。因為它意味著人生無法永遠順我們的心。它意味著有得必有失,而我們並不喜歡這項事實。
有一段時期我的工作和住家都產生了變化。我覺得不安、不確定,有點無依無恃的感覺。為了想得到創巴仁波切的幫助,我向他抱怨自己不太能適應這段過渡期。他麵無表情地看了我一眼,然後說道:「我們永遠都活在過渡期中。」接著他說道:「如果你能輕鬆地麵對它,就沒問題了。」
我們要知道一切都是無常的,凡事都會耗盡。雖然我們可以理解這層真理,但在情感上卻對它有一種根深柢固的厭惡感。我們要的是永恒;我們期待永恒不變。我們自然的本能就是追求安全感,並且深信自己總能找到它。在日常生活的層次上,我們往往把無常經驗成挫折。我們利用日常活動來遮蔽各種情況中的曖昧性,並且消耗大量的精力來抵擋無常與死亡。我們不喜歡自己的身材走樣!我們不喜歡自己年華老去!我們害怕皺紋和下垂的肌膚!我們不斷塗抹著美容用品,就好像真的相信自己的頭發、皮膚、眼睛和牙齒可以奇跡似地逃脫無常的定律。
佛法啟發我們擺脫這種受限的生活方式。它鼓勵我們逐漸學會放鬆,並且全心全意地領會這既平常又顯而易見的真相。認清這個真相並不意味總是看到人生的陰暗麵。這意味著開始去理解我們並不是唯一無法好整以暇的人。我們將不再相信有人可以躲開那份不確定感。
人生的第二個印記就是無我。身為人類,我們和其它萬物一樣無常。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隨時都在變化,思想和情緒也不停地生滅。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能幹的或無望的——我們的根據到底是什麽?是不是一閃而逝的刹那?還是昔日的成就或挫敗?我們執著於自我的頑強概念,並因此而行動不良。沒有任何人或事是固定不變的。把無常的真理看成解脫的源頭或是令人恐懼的焦慮之源,這兩種不同的對待方式將造成截然不同的後果。日積月累的結果到底助長了痛苦,還是增加了喜樂?這才是問題所在。
有時無我又稱為「沒有自我」。這樣的觀念很容易被誤解。佛陀的原意並不是說我們就消失不見了——或是從此喪失了個性。一位學生曾經問道:「無我的體悟會不會讓人生變得灰蒙蒙的?」但事實並非如此。
佛陀想要闡明的是,我們誤以為自我是堅實存在的,而自己和他人是分離的,這樣的概念的限製性真是令人痛惜。我們絕對有可能穿透生活中的劇情,不再堅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往往把自己看得太嚴重,且認為自己太重要了,這才是問題所在。我們總是合理化自己的煩惱,甚至合理化自己對自己的中傷,或是總感覺自己比別人聰明。自我重要感其實會傷到自己,把自己局限在好惡的狹窄世界中,最後的結果是,我們對自己和周遭世界感到乏味透頂,永遠也得不到滿足了。
所以我們隻有兩種選擇:一是開始質疑信念,或者毫不質疑。如果不接受自己對實相所抱持的版本,就必須開始向它們挑戰。根據佛法的觀點來看,訓練自己保持開放和好奇——消解信念和假設——是最能善用人生的一種方式。
一旦學會覺醒菩提心,就是在滋養心靈的韌性了。以最普通的話來說,「無我」乃是一種富有伸縮性的存在感。它往往顯示出好奇、適應力、幽默感和遊戲三昧。那是一種對未知感到放鬆的能力,它並不想把每件事都弄明白,也完全不確定自己是誰——或者別人是誰。
然而這短暫的一生我們到底要如何渡過?我們是否還想加強那份早已技藝精良的抗鬥無常的能力,或是要訓練自己放下?我們是否仍想頑強地執著於「我就是這副模樣而你就是那副德性」?或者願意超越那狹隘的心胸?我們能不能??訓練自己成為一名精神勇士,
致力於重新連結那股與生俱來的伸縮性,並且幫助別人也做到這一點?如果朝這個方向前進,無限的可能性將因此而開展。
有關「無我」的教誨揭露了人類活力四射而又多變的本質。我們的這副肉身從未感受過它當下所能感覺的一切。我們這副頭腦中的念頭雖然重複再三,但也可能永遠不再出現了。我們口裏也許說道「人生真是奇妙」,可是心中卻不認為它是奇妙的;我們覺得生活令人焦慮不安,並急於找到立足之地。
佛陀寬大地為人類指出了另一個方向:我們並不是真的陷入了成者、敗者或任何一種身份中,我們也不是別人眼中的那個人,或是自己眼中的那個人。每一刹那都是獨一無二的,未知的,徹底新鮮的。就精神勇士的訓練而言,「無我」乃是喜悅的肇因,而非恐懼的由來。
人生的第三個印記就是苦或不知足。鈴木(俊隆)(Suzuki
Roshi)曾說過,隻有通過一連串愉快及不愉快的考驗,才能獲得真正的力量。接納痛苦乃是與生俱來的,並活出這份體悟,就是在為快樂創造必要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