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戰爭論——前言
新中國建國以來,中國總體上是處在和平之中。但中國也是在其周邊國家(如朝鮮,越南),和在中國的邊界(中印,中蘇,中越)上有幾場有限的戰爭。這些戰爭的總體戰略還是在建國以後毛主席和其同事們(包括鄧小平掌權時的中越之間的戰爭)所建立的,具有強烈的中華文化的基礎。其宗旨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1)“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和(2)“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當時,中國的軍事戰略是以中國國內為基礎的軍事戰略,其原因是中國的國家利益在中國的國內,更準確的講法是,在中國的陸地疆界以內——國土防衛的戰略。中國的戰爭理論還是以毛主席的“論持久戰”為主線。
有人說,中國準備好在下一次戰爭中,以西安以東的城市和美國的大城市作交換,以確保互相摧毀。作者認為這是中國軍事戰略的應循守舊的表現。雖然中國在今天還不是全球軍事第一大國,但中國的經濟在快速的成為第一大國。與之相稱的軍事戰略,和戰爭理論,必須主動的解決,而非被動的應對。中國無法,也不能走前人走過的道路,中國也隻能學著走自己的路。曆史上每一次的領導地位的更迭,有其共性,但更多的是不同。中國已到了能借鑒的在迅速的減少,前麵的路,無論如何,都得自己走。
二戰後,美國從來沒有停止努力在保衛自己每一個城市,每一個軍事基地,甚至每一個公民。美國的戰略是在將任何戰爭的可能,推向遠離美國的地方,更準確的講法是,推向遠離美國利益的地方。這一戰略,美國運用的非常的成功。雖然美國江山日下,已開始顯出它的力不從心。但至少在今後的30-50年中,美國的軍事還會是非常的強大。由於維護其強大的經濟基礎已開始出現問題,中美之間何時,用什麽方法轉換,中國必須有事先的準備,不能成為一個被動的角色。
談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保持和平,但要有準備戰爭。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不能戰而致勝的國家,是沒有資格,更沒有能力談和平的。中國不能成為“我沒贏”的國家,也不能成為“他沒有輸”的國家,更不能成為“我想和,他不願意”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