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流媒體巨頭網飛(Netflix)最近推出了新片《美國工廠》(American Factory)。這部電影一露麵就有兩個引人注目之處:
第一, 雖然這是美國媒體推出的英文電影,正式發行的招貼畫上的片名卻使用中英雙語;
奧巴馬夫婦離開白宮時還很年輕,肯定要做些退休總統必做之事,像寫書、演講、辦圖書館、坐董事會、做慈善等,夫人可能還要選總統。而他們生活在技術爆炸、日新月異的時代,自己又前衛新潮,還做些別的事也不會出人意料。
果然,他們2018年成立了一家叫“高地製作”(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的電影公司,並跟網飛簽了合作七部電影的協議。
《美國工廠》是他們推出的第一部作品,講的是中國億萬富翁曹德旺在美國辦玻璃工廠的故事。這個娓娓道來的故事,理出了四縷具有時代特色的困惑。
1. 曆史逆流中的文化衝突
2013年,曹德旺宣布要在美國開玻璃廠,讓很多人跌破眼鏡。美國製造業近幾十年一直在陸陸續續離開美國,其中很多搬到了中國。曹德旺來美國開廠,簡直是逆曆史潮流而動。
但曹德旺有他的道理。美國雖然勞動力貴,但能源、土地價格和稅率都低;把工廠開在美國也可以貼近市場,方便滿足客戶需要。
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廠開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代頓市。代頓曾是汽車製造重鎮。2008年經濟危機後,通用汽車公司關閉了代頓工廠,成千上萬的人失業。大部分人再也找不到其他工作機會,精神絕望,生活也陷入困頓。
因此,當曹德旺2014年底買下通用汽車舊址開辦福耀玻璃廠時,當地人興高采烈,奔走相告:“看報紙了嗎?那個工廠中國人買下了!我們能有工作了!”
福耀在當地招了2000名工人,又將一批有經驗的中國員工空運過來,對老外進行傳幫帶。
但文化衝突隨之而來。中國人覺得美國工人效率低,上班聊天,喝咖啡,看社交媒體。一個中國監工跟上司說,“他們動作很慢,他們的手指太胖。”
美國員工對新工作也不適應。他們覺得工作環境不夠安全,收入待遇也不盡如人意。老板要求高,對他們用命令式的口氣說話,總嫌他們幹活不夠快不夠好,而且隨時可能將他們解雇。
電影的大部分故事發生在美國的福耀工廠,但最有趣的一段,是一群美國管理人員去福耀總部訪問。
中國工廠的景象和美國大不相同。中國工人幾乎清一色是年輕小夥子,不像美國工人年齡性別、高矮胖瘦各不同;中國工人穿製服,上班前排隊,報數,喊口號,猶如軍事演習,不像美國工人嘻嘻哈哈,各行其是;中國工人每個班12小時,每月隻休息一天,而美國工人每天上班八小時,每周都有兩個休息日。
美國客人還參加了公司的新年慶典。公司員工舉行了盛大文藝演出,驕傲地高唱歌頌公司和祖國的歌曲,其規模和風格猶如央視春晚;六對員工在舞台上舉行集體婚禮,更是讓美國佬大開眼界。
我們這些既希望同胞在國外成功、又清楚中國文化缺點的觀眾,既認可中國文化,又理解美國工人感受,看電影前不免忐忑,擔心自己脆弱而敏感的玻璃心被碰破。但這部電影拍得平衡、客觀,有分寸感,既真實地表現了文化衝突,又沒有讓我感到冒犯。
2. 角色反轉的勞資糾紛
《美國工廠》的導演以前也拍過一部表現通用汽車關閉對代頓地區破壞性影響的短片《最後一輛卡車》,還得到奧斯卡提名。這部《美國工廠》先是在日舞獨立電影節上得到紀錄片導演獎,然後被奧巴馬夫婦收到旗下。
電影最扣人心弦的情節是資方和勞方就工會問題的角力。
在福耀玻璃開幕儀式上,俄亥俄州參議員在講演中鼓勵工人成立工會,來為自己爭取權益。當時曹德旺就一翻白眼:“工會?那我不如馬上把工廠搬走!”
但美國工人一直開會,宣傳,組織,推動成立工會;管理人員也一直開會,宣傳,組織,試圖挫敗對方的企圖,比方聘請一種叫“工會回避顧問”(union avoidance consultant)的人來給工人洗腦,改變了很多人對工會的態度。
電影中工會的情節看起來很熟悉,因為以前在很多小說和電影中都遇到過。不同的是,這部電影來了個角色反轉:資方是社會主義的中國人,勞方是資本主義的美國人;社會主義資本家嚐到了資本主義工人的鐵拳,資本主義工人受到了社會主義資本家的壓榨。
福耀的工會最終沒成立,但曹德旺和他的團隊並非像童話故事的結尾,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他們前麵肯定還有無數挑戰。
3. 製造業能回歸美國嗎?
川普總統說要讓製造業回美國,很多人嗤之以鼻。美國勞動成本高,安全、環保方麵要求嚴格,製造業按理說是沒有競爭力的。但福耀美國廠自2016年全麵開工以來,雖然虧損了幾年,從2018年起已經開始盈利,是不是表明製造業可以回來呢?
福耀可能可以算一個成功例子,但對這個問題不能太快下結論。
首先,這部電影已經讓我們看到,在美國辦一間這樣的工廠是多麽艱難。不僅是費用問題,更因為文化的差異。
其次,即使全球化浪潮能稍微平息,自動化浪潮也勢不可擋。影片結束前,幾個福耀管理人員在車間巡視,指出機器人剛剛取代了兩個工作崗位,還有四個崗位也很快會被機器人取代。“他們太慢了!”一個主管指著那幾個即將被替代的工人說。這個結尾絕非偶然,而是一個信號。
第三,曹德旺是一個有情懷的企業家。“最重要的不是我們賺多少錢,而是這將如何改變美國人對中國和中國人的看法,”他在電影裏這麽說。假設他說的是真心話,不能期待其他資本家也有這種態度。
所以,即使福耀真的站穩腳跟,大獲全勝,也可能隻是一朵小浪花,不是時代的大潮,可能隻是例外,不是常態
4. 工作之外,生活是否還有更高目的?
奧巴馬夫婦之所以對《美國工廠》感興趣,當然因為它涉及製造業流失和回歸的話題。但一部好電影,還應該彰顯普世價值,充滿人文關懷,才有味道。
《美國工廠》雖然凸顯中美文化的衝突,卻也捕捉到了兩種文化交融的溫馨時刻。感恩節時,熔爐操作主管羅布邀請十幾名中國員工到家中晚餐。他知道這些員工在中國沒機會玩槍,特地讓他們手拿槍支進行各種擺拍。“他們後來好久都還在談論這件事情,”羅布開心地說,滿臉是笑。
電影裏的中國員工拋家棄子來美國工作。雖然他們有忘我的工作熱情,但工作之餘也懷念家人,也因為犧牲了太多陪孩子成長的機會而困惑。
而我們這些觀眾也想,努力工作一定好過不努力工作嗎?中國如果也變成了美國一般的發達國家,人民是不是還會這麽勤勉刻苦?美國的今天是不是中國的明天?生活的目的到底是什麽呢?
曹德旺是一個有趣的人。員工們裝飾公司辦公室時,建議采用一些美國標誌,也采用一些長城之類的中國標誌。曹德旺立即否決:“用美國標誌就可以了。我們是在美國,何必刺激別人呢?”
他在片末的反思也很有意思。他說現在回想起來,聽蟬叫蛙鳴的童年是最快樂的。現在自己到處蓋工廠,讓蟬叫蛙鳴都消失了,這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呢?自己到底是是個貢獻者還是罪人呢?
奧巴馬說,他之所以辦電影公司,是希望用電影“尋找一些可以幫人們理解他們以前不理解的事情的故事”,相信他在《美國工廠》中看到了這樣的故事。
——— 長按/掃描關注 ———
片中的Jill從住姐姐家地下室,到自己租了間公寓,到後來失業,全是咎由自取。
美國人自己不努力工作,還要嫌三嫌四。
片中對工會這種毒瘤完全沒有揭示,也不想想當初的通用工廠是怎麽關門的?
回複 'GoBucks!' 的評論 :
寫的太差,太淺。美國工人爭取了幾十年才有今天這樣的工作環境,而中國工人沒法爭取。美國工人從每小時28到12美金,說明這個國家有問題,民主黨負主要責任,也是川普上台的主要原因。
回複 'obama_北美101' 的評論 :
“最重要的不是我們賺多少錢,而是這將如何改變美國人對中國和中國人的看法。。。”
這個說法有點搞笑。資本家不把賺錢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很不道德。
回複 'playnice' 的評論 :
這個說法有點搞笑。資本家不把賺錢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很不道德。
尼瑪中國的執法部門在幹嘛?還TM跑到美國來炫耀,對這種奴隸工作製度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無恥至極!!
果然,福耀現在有麻煩了。很多事情都是不合法的。
片尾說$14/hr,這真是很低的工資。一年2008個工作小時,能拿到3萬美元嗎?難怪工人們有怨言。
中國公司對於工作環境,安全,環保等等的確很不重視。會毀了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