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維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2018年讀過的書

(2019-01-04 09:57:41) 下一個

年底了,又到了盤點一年讀過的書的時候。最近每年都讀三十來本書,今年時間多一些,以為會多讀幾本,結果一數還是三十來本。精確地說,33本,比去年還少了四本。

 

今年讀的書照例亂七八糟,毫無章法,既有舊得發黃的Edith Wharton的The Age of Innocence,也有散發著油墨清香的當紅炸子雞John Carreyrou的Bad Blood,既有Norman Mailer的長篇巨著The Executioner’s Song,也有Jenny Han的小清新少女故事The Summer I Turned Pretty,既有討論為什麽國家之間貧富如此懸殊的準學術著作Why Nations Fail,也有Susan Grafton的偵探小說Y is for Yesterday。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讀的書將近一半是小說,遠遠高出了過去的比例。

 

每讀完一本書,我都會給一個星級。得三顆星的書當然是最喜歡的,但不能保證你也喜歡,畢竟每個人口味不同,一個人驚為天人的書,別人可能覺得姿色平平。但這些書或者比較好看,或者比較特別,總歸還有些價值。得兩顆星的也都不錯。有幾本書很厚(The Executioner’s Song, 1136頁;Roots,912頁),如果你像我一樣有“完成任務強迫症”,打開前一定要慎重。

 

下麵是幾本印象尤其深刻的書。那些很多人談論的熱門書,比如《受教育》(Educated: A Memoir)、《壞血》(Bad Blood: 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會另寫書評介紹。

 

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信號與噪音》

Nate Silver, 2012

 

 

《信號與噪音》是一本關於預測的書。這個內容簡介聽起來很不性感,書名和封麵設計也略顯枯燥,一看就是理工男的作品,卻是這幾年讀的最好的書之一,“有趣”和“有用”這兩條好書的黃金標準它都駕輕就熟地達到。

 

該書通過分析一些有名的預測領域和案例來闡述作者對預測這門科學或者說藝術的看法。這些領域包括地震預測、天氣預報、全球暖化、股票投資等,還有一章專門講電視上的政治評論員拍著胸脯做出的信誓旦旦的預測到底是否準確。這些領域有些很成功,預測的準確性近幾十年有長足進步(比如天氣預報),有些非常困難,一直在黑暗中摸索(比如地震預測),有些則處於渾水摸魚的混沌狀態(比如政治評論)。讀完這本書,對一些複雜的問題,比如德州撲克的打法,體育賭博的輸贏,全球暖化的真偽,都有了比較清晰的看法。

 

因為是關於統計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通俗讀物,《信號與噪音》讓人想起前幾年的超級暢銷書《魔鬼經濟學》(Freakonomics)。但《信號與噪音》雖然也登上紐約時報和亞馬遜的暢銷榜,在知名度和影響力上卻比《魔鬼經濟學》略遜一籌。其實《信號與噪音》雖然從標題到文字都比較平實,但每一章都內容翔實又簡潔流暢,脈絡分明,既好看,又讓人學到很多知識,回想起來反而比《魔鬼經濟學》更有味道。

 

最早聽說Nate Silver這個人,是因為他創辦了538網站(http://www.fivethirtyeight.com/),是預測選舉結果的專家。讀了這本書才知道,他從來就是一個喜歡賭博這類投機活動的怪才。他是個頗有建樹的撲克玩家,對研究棒球統計數據也很有心得,開發過一套預測棒球運動員表現的軟件係統。年輕的時候,坐在大公司的辦公室中,做著朝九晚五的工作,他也困惑過自己的使命到底是什麽。二十年後,回過頭來,至少在讀《信號與噪音》的我看來,他對什麽最感興趣是一目了然的。他能掃去落葉浮塵,找到那條原本屬於他的職業軌跡,雖然不算僥幸,也是一種幸運。

 

 

The Duke of Deception: Memories of My Father

《欺騙公爵:關於我父親的回憶》

Geoffrey Wolff, 1979

 

 

這是我們家書架上的一本舊書,沒人記得它的來曆,可能是孩子小的時候參加學校義賣活動時從舊書攤上買的。書的主人公、作者的父親“公爵”(Duke)出生於新英格蘭顯赫人家,父親(也就是作者的祖父)是著名醫生。祖父雖然事業有成,卻自私,專橫,也不懂兒童心理。他對兒子看不上眼,覺得他一無所長,而且隨時不忘把對兒子的蔑視擺在臉上,掛在嘴上。

 

“公爵”少年時代起就行為不端,上過很多所不同的寄宿學校(因為總被學校開除),成年後則撒謊成性,習慣花別人的錢來維持自己的體麵生活。他永遠在騙人(這也是書名“欺騙公爵”的由來),騙家人,騙朋友,騙親戚,騙雇主,因為父親已經一再告訴他,真相永遠不夠,必須用謊言編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回憶錄是如今流行的文學體裁。名人寫回憶錄不擔心沒讀者,但普通人的回憶錄要想有人看,就要有”特點”。但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特點就是不同。因此讀普通人的回憶錄,要做好麵對醜陋現實的思想準備。從20年前的《安吉拉的灰》(Angela’s Ashes)到最近的《受教育》(Educated),這樣的例子隨手可以舉出好多個。

 

跟其他回憶錄相比,《欺騙公爵》中的故事不算特別悲慘。“公爵”的謊話連篇和寅吃卯糧確實常常陷生活於混亂,讀起來卻有喜劇色彩。而且“公爵”毛病雖多,虐待和鄙視兒子不是其中之一。因此這本書雖有它沉重的地方,色調卻是灰色,不是黑色。

 

“公爵”最大的謊言是自己是耶魯畢業生。在“公爵”長大成人的上世紀二十年代,耶魯是新英格蘭富裕人家孩子出入自如的後院,他一輩子在簡曆上造假,在派對上吹牛,倒也不常被人發現。但他們上耶魯跟我們的孩子不同,隻要手腳健全,成績及格,上常青藤易如反掌,隻看你是要上哈佛還是普林斯頓。從“公爵”以“英語62分,幾何46分,法語28分”的成績加上被多所學校開除的記錄,居然也瞄準耶魯(當然他最後沒進去),可見一斑。“公爵”上過一所叫Roxbury Academy (現在叫Cheshire Academy)的寄宿學校,作者對這所學校的評論很有喜感:

 

Roxbury尤其受想上耶魯的學生歡迎,他們多是些腦子笨、手腳快的家夥 (Roxbury was especially popular for boys bound for Yale, many of these were thick-headed but quick-footed) 

 

也讓我意識到一百年裏世界發生了多大的變化。

 

Roots: The Saga of an American Family

《根:一個美國家庭的傳奇》

Alex Haley, 1976

 

 

《根》是Alex Haley根據自己的家族曆史寫成的一部小說。Haley的祖先Kunta Kinte在非洲出生長大,少年時被人販子捕獲,賣為奴隸,運往美國。《根》講述的是Kunta以及他在美國的七代後裔的故事。該小說出版後,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呆了四十六周,其中二十二周高居榜首,又在1977年得了普利策特別獎。根據這部改編的電視劇也很成功,跟這部小說一起成為二十世紀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

 

Haley在《根》的最後一章裏講述了自己獲悉家族曆史的過程。Kunta被賣到美國後,十分想念再也回不去非洲。他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孩子聽,教他們非洲的語言文化,以這種方式來紀念故鄉,並要求他們把這個傳統繼承下來。一代又一代地,終於有一天,Haley從母親口中聽到了Kunta的故事。

 

Haley成年後,決定去非洲尋根,結果在非洲某部落長老口中,聽到了跟母親的講述相吻合的敘述。回到美國後,他又在美國的檔案館、圖書館的資料中尋找祖輩們的信息,也找到了Kunta、Kunta女兒等家族長輩作為奴隸被轉賣的記錄。

 

但曆史學家和係譜學家認為Haley在非洲以及美國進行的研究經不起推敲,小說的大部分情節要麽沒有證據支持,要麽與證據矛盾。所以雖然Haley曾聲稱《根》不是小說,這一點顯然大有爭議。

 

我是把《根》當小說讀的,畢竟書中那些生動的細節,隻能是作者的想象。但這部小說除了觸目驚心外,也寫得非常真實,不論是故事的輪廓還是細節,都有真實曆史的味道

 

《刺殺騎士團長》

村上春樹, 2017

 

 

先要承認,我以前沒讀過村上春樹的小說。村上春樹的書我隻讀過一本:《當我談跑步的時候我在談什麽》。

 

村上春樹這種離諾貝爾獎隻有一步之遙的作家,不知道是不是有“正確”的讀法,比如是不是應該先讀成名作,或者先讀代表作,等等。我因為讀書毫無章法,聽人說起這本書,一時興起,就拿來讀了。讀完之後有些惶恐,怕自己沒讀對。

 

但讀書的感受還是可以談的。最主要的一點:這本小說很好看,一開始就好看,即使隻是為故事做鋪墊,情節還沒展開的前幾章也好看。我覺得現在的小說寫得好看的少,甚至不如非小說吸引人,這本算是例外。

 

但讀完後我又不想說這是多麽了不起的一本書。首先,小說中居然冒出超自然的現象,讓誤以為村上春樹是現實主義作家的我大吃一驚;第二,這本書之所以好看,是因為有懸念。但村上春樹顯然不覺得他要對我們這些被懸念折磨的讀者負責。他寫完最後一頁,留下一個爛攤子,各種無頭公案仍懸而未決,他則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沒有得到那種真相大白、茅塞頓開的滿足感,當然有些失望。我好奇村上春樹自己有沒有一套理論,來解釋主人公們的奇遇。換句話說,他隻是不把背後的謎底明確說出來,讓讀者絞盡腦汁,還是他自己也懶得想明白這個故事到底是怎麽回事?

 

不過他的做法也許是對的。看電影、讀小說時,都經常遇到好的故事,有好的開頭,好的發展。但這些故事的結局,經常令人失望。沒有結局和定論是一種失望,但避免了另一種失望。

 

讀遍村上春樹的女兒告訴我,村上春樹的小說都寫得很吸引人,他的小說裏通常都有超自然的要素,而且他的小說常常有開放式的結局。雖然讀村上春樹的順序不一定對,但這本書至少沒有敗壞我對村上春樹的胃口,反而勾起了對他的興趣

 

下麵是今年讀過的書的清單,每本都列出了書名、作者、出版年份、簡單分類(小說或非小說)、以及我給的星級。

 

書名

作者

年份

分類

星級

Y is for Yesterday

Susan Grafton

2017

小說

2

Seabiscuit

Laura Hillenbrand

2001

非小說

2

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Nate Silver

2012

非小說

3

Why Nations Fail

Daron Acemoglu, James A. Robinson

2012

非小說

2

You Don’t Have to Say You Love me

Sherman Alexie

2017

非小說

2

Option B

Sheryl Sandberg

2017

非小說

2

芳華

嚴歌苓

 

小說

2

Pilgrim at Tinker Creek

Annie Dillard

1974

非小說

2

Strangers Tend to Tell Me Things

Amy Dickinson

2017

非小說

2

The Unlikely Disciple

Kevin Roose

2009

非小說

2

The Age of Innocence

Edith Wharton

1920

小說

3

Some Luck

Jane Smiley

2014

小說

1

至味在人間

陳曉卿

 

非小說

2

My Lovely Wife in the Psych Ward

Mark Lukach

2017

非小說

3

Principles: Life and Work

Ray Dalio

2017

非小說

2

All the Lights We Cannot See

Anthony Doerr

2014

小說

3

Less

Andrew Sean Greer

2017

小說

3

The Last Mrs. Parrish

Liv Constantine

2017

小說

1

Educated: A Memoir

Tara Westover

2018

非小說

3

Age of Ambition: Chasing Fortune, Truth, and Faith in New China

Evan Osnos

2014

非小說

2

Feather in the Storm

Emily Wu

2006

非小說

3

The Duke of Deception

Geoffrey Wolff

1979

非小說

3

Little Fires Everywhere

Celeste Ng

2017

小說

2

The Executioner's Song

Norman Mailer

1979

小說

3

Roots: The Saga of an American Family

Alex Haley

1976

小說

3

The Summer I Turned Pretty

Jenny Han

2009

小說

2

Bridge to Terabithia

Katherine Paterson

1977

小說

2

Room to Dream

David Lynch

2018

非小說

2

The Power

Naomi Alderman

2016

小說

2

刺殺騎士團長

村上春樹

2017

小說

3

Ordinary Love and Good Will

Jane Smiley

2007

小說

2

Kim

Rudyard Kipling

1901

小說

1

Bad Blood: 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

John Carreyrou

2018

非小說

3

 

 

——— 長按或掃描關注每周更新的“矽穀生活家”公眾號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1)
評論
維立 回複 悄悄話 有意思。我現在也不很愛讀小說。一直以為是年齡大了,或者現在的小說寫得不好,或者現在的非小說寫得太好。但也有可能跟文化和語言有些關係。


回複 'just_4_fun' 的評論 :

謝謝書目推薦, 馬上預定了我們圖書館的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我幾乎完全不看英語小說,覺得除了偵探類可以勉強看,其他很難共鳴,隻看英語非小說或雜誌
just_4_fun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書目推薦, 馬上預定了我們圖書館的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我幾乎完全不看英語小說,覺得除了偵探類可以勉強看,其他很難共鳴,隻看英語非小說或雜誌
淡然 回複 悄悄話 向你學習,2019多讀書!
維立 回複 悄悄話 不少,我認識很多這樣的人 :-)。

回複 '媽媽的故事' 的評論 :

真是牛人啊!現在這樣讀書的人太少了。敬佩噢!
維立 回複 悄悄話 我也是在國內就聽說過《根》,但直到出國二十多年後才讀這本如雷貫耳的書 :-)。書實在太多了,讀不過來。

書的整體質量還是比網上微信上的東西高一些。當然也要仔細選擇。

回複 'fengxiang' 的評論 :

欣賞博主!

《根》我是在國內上大學時讀的,中文版。 非常好的一部小說。

現在有了電視,互聯網,變得很少看書了。有點慚愧 :(
維立 回複 悄悄話 謝謝!

回複 '樂學樂遊' 的評論 :

存了,謝謝分享。
樓下的評論有趣啊。
維立 回複 悄悄話 新年好!你的分析一如既往地精辟 :-)。 Holmes還是讀書太少啊。


回複 'cng' 的評論 :

伊麗莎白霍爾姆斯,就虧在沒有讀《信噪比》這本書。常規血檢,抽那麽多血,就是為了增加signal,以壓倒測試環境中摻入的noise.

她可好,就用一滴血,這是減少signal, 還往裏注水,這是增加noise, 如此此消彼長,能不完蛋?
媽媽的故事 回複 悄悄話 真是牛人啊!現在這樣讀書的人太少了。敬佩噢!
fengxiang 回複 悄悄話 欣賞博主!

《根》我是在國內上大學時讀的,中文版。 非常好的一部小說。

現在有了電視,互聯網,變得很少看書了。有點慚愧 :(
樂學樂遊 回複 悄悄話 存了,謝謝分享。
樓下的評論有趣啊。
cng 回複 悄悄話 伊麗莎白霍爾姆斯,就虧在沒有讀《信噪比》這本書。常規血檢,抽那麽多血,就是為了增加signal,以壓倒測試環境中摻入的noise.

她可好,就用一滴血,這是減少signal, 還往裏注水,這是增加noise, 如此此消彼長,能不完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