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維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書雜感:《普通讀者》和幾句關於經典的風涼話

(2016-05-27 17:07:08) 下一個

關於英國作家Virginia Woolf我知道兩件事情:第一,她是著名意識流小說家;第二,她用投河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兩件事情都沒有讓我產生讀她的願望。最近有網友推薦她的《普通讀者》(The Common Reader),說Woolf在這本文學評論裏尖酸刻薄,對很多名作家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雲雲。我覺得有些意思,就從圖書館借了一本來看。

我的《普通讀者》是本很舊的小書,1953年出版的,隻要一塊一毛五一本,書頁已經發黃,裏麵的字又小又密。現在這本書讀了快一半了,但如果有誰問我喜不喜歡,我可能還是會支支吾吾,吞吞吐吐,給不出一個痛快答案。Virginia Woolf從來就不在我的bucket list上,但畢竟是赫赫有名的作家。終於讀了她的書,算是了卻了一樁心願。這本書並不是Virginia Woolf最有名、最為人稱道的作品,但她逼人的才氣還是穿透久遠的年代和發黃的書頁撲麵而來。她的心思婉轉細密,文字花團錦簇,動輒用半頁長的結構複雜的句子,我看了十幾頁才慢慢習慣她的文筆和思路。當然從這本書中我也讀到了她對很多作家和作品的評論。因為對這些作品了解有限,不能斷定她的眼光是否和我類似。但她評論的口氣是極聰明的,聽起來頗有道理。我想不管她做出了什麽結論,一定都有她的理由,而且我也相信她的見地比大部分人要深刻。

但雖說讀這本書並非全無收獲,一邊讀,一邊心裏還是嘀嘀咕咕地說了不少風涼話。大體的意思就是,對書這種東西,尤其是對名家寫的書,其實不必頂禮膜拜。特地提到名家作品,不是說他們的作品更不值得頂禮膜拜,而是因為這些作品出自名家之手,更容易頭戴一圈自動讓人肅然起敬的耀眼光環,也就更有打預防針的必要。這一方麵當然是因為《普通讀者》這本書本身,另一方麵也是因為《普通讀者》提到的那些書,以及Virginia Woolf對它們的評價。

Virginia Woolf會勞神評論的書,都算文學史上的名作。但在我看完的《普通讀者》的前半部中,除了索福克勒斯等三位希臘古典劇作家,除了法國散文家蒙田,除了喬叟和笛福,其餘都是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英國作家。我對文學本就孤陋寡聞,我是否聽說過一個人,一本書,並不能拿來作為這個作家、這部作品有無價值的標杆。但看了Woolf的介紹後,我也沒有產生任何要讀這些書的欲望。比如說,誰會想讀寫於十三、十四世紀的搜集了Paston 家族成員之間書信來往、記載他們家庭瑣事的Paston Letters呢?誰又會想讀莎士比亞之外的其他伊麗莎白時代的劇作家呢?就連Virginia Woolf本人對這些作品也常常忍不住要冷嘲熱諷兩句。如果她不是英國人,或者不是生活在一百年前,連她自己是否會讀這些書都是一個疑問。

由此想到到底應該把自己的時間花在哪些書上這個問題。我也算是愛讀書的人,身邊總有五、六本書到處亂丟著,有聲的,電子的,紙質的,一會兒抓起這本聽聽,一會兒翻開那本看看。但世界上的書實在太多,不論如何也讀不完,而且那些專業的、非專業的作家們還在日以繼夜地不停地寫,簡直要把我們這些讀書人逼上絕路。我其實很少刻意去想要讀哪些書。我讀的書有些是得獎的,有些是暢銷的,有些是喜歡的作家的新作,有些是信任的朋友推薦的,有些則忘了是從什麽地方聽來的:但我從來不缺書讀,也從來沒有困難決定要把哪些書放在我的書單上。

但這些看似隨意的選擇,仔細一想,背後其實有很多偏見,比如我讀的英文書遠超過中文書,比如我這些年讀的大部分書都是非虛構類的。而我還有一個很大的偏見就是,厚今薄古,相信新書比舊書好看,喜歡新書、新電影、新電視遠勝過舊書、舊電影、舊電視。藝術是進步的,人類的知識更是不斷積累,後人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再者,隨著時代的變遷,審美觀和道德觀都在發生變化,一、兩百年前的作品拿到今天來讀,難免先天不足,就像時光旅行者穿越時光隧道到達另一個時代,適應不良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很多人都提倡多讀經典,我想這個建議應該是不錯的。經典顧名思義就是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經久不衰的書。對我們普通讀者來說,經典差不多就是已經去世若幹年的作家寫的依稀聽說過的名作。經典當然都是大浪淘沙、去蕪存菁後留下的精品,但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也有曆史原因。比如一個作家創造出一種新寫法,對文學史貢獻不菲,作品被奉為經典。後世作家即使采用同樣的寫法,甚至推陳出新,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因為不是首創,寫出來的作品也未見得有經典的地位。但對我們普通讀者來說,好作品就是好作品,喜歡就是喜歡。一部作品是否好看,是否感人,是否觸及心靈,是我們最關心的;至於它曆史地位的高低,出現年代的早晚,對文學界貢獻的大小,跟我們實在關係不大。尤其有些經典所寫的地域和時代,涉及的故事和人物,不見得是我們感興趣的,也就更不必盲目崇拜。大名鼎鼎的《基督山伯爵》今天讀起來顯得幼稚拙劣;奧斯汀的小說提出談婚論嫁不應該僅僅考慮金錢和社會地位,愛情才是婚姻最堅實的基礎,當時確實是一股清流。但在今天的人看來,這種婚姻觀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

讀經典文學作品的黃金時期是在國內度過的中學和大學時代。那個時代圖書館裏好書不多,外國文學名著是文學青年趨之若鶩的營養最豐富的精神食糧,我當然也不甘人後,讀了很多英國、法國、俄國文豪的作品。我喜歡雨果和托爾斯泰,尤其喜歡哈代,還喜歡被Virginia Woolf在《普通讀者》中嘲弄的《簡愛》。出國後,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通俗小說、文學小說、人物傳記、曆史、社會科學,無數好書像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不管是種類還是質量都是以前聞所未聞的,不可想象的,經典自然不再被供在神壇,充其量隻占據了汗牛充棟、卷帙浩繁的圖書館中的幾排書架。偶爾忽發奇想,讀幾本少年時候就如雷貫耳的名著,覺得也不過如此,就像Virginia Woolf在《普通讀者》中說的,是一隻broken jar of undeniable age but doubtful beauty,更是放下了對經典的崇拜和渴望。

但經典畢竟是有它的地位的,所以有時候也慶幸少年時代精神食糧貧乏,沒有那麽多讓人眼花繚亂的誘惑,才得以靜下心來,讀了幾本文學名著。雖然少年時代對那些書的理解不見得準確深刻,現在再讀那些書也不見得會有和從前同樣的感受,但讀過這些書這件事本身好像還是一筆精神財富,似乎自己前世是個貴族,說起話來也可以正顏厲色地多幾分底氣。現在我偶爾也會讀一本老舊的書,但這種時候是很少了,因此像Virginia Woolf這種中國過去沒有大力推崇的作家,在打開《普通讀者》前一直沒讀過。不知道《普通讀者》是否算得上真正的經典,至少是一部名家作品吧,但在我看來,基本上是一本關於我不太感興趣的名作的我不太感興趣的名作。這樣一本書,雖然因為偶然的原因打開來讀了,又因為不願半途而廢的緣故大概會讀完,畢竟讀得不是那麽心甘情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維立 回複 悄悄話 其實也不知道現在去讀簡愛會是什麽感覺。索性不去讀,以保留少年時代的美好印象,就像初戀的情人中年不必再見麵一樣。

回複 '說誰誰' 的評論 :
維立 回複 悄悄話 現代書當然能也不能亂讀,爛書太多了,防不勝防。

回複 'ali88' 的評論 :
說誰誰 回複 悄悄話 我想說的是,這也是我們的“時代局限性”
說誰誰 回複 悄悄話 國人女文青多愛簡愛,多因為那是在八十年代引入的世界名著讀本(企鵝版)簡易英文版裏麵故事相對中篇而且易讀的。同時引進的還有正大劇場的影視版,再加上文中小女人簡愛孤單倔強終得所愛的情調適合國人理念。我本人也喜歡簡愛和她妹妹寫的呼嘯山莊。
ali88 回複 悄悄話 作者有名,但書太生僻,所以樓主讀得心不甘、情不願。
個人喜歡中文書、古書勝過英文書、現代書。因為我讀中文書的速度約是讀英文書的三倍。還有,現在人寫的書,太多、太爛。這次回國買了過去喜歡的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來看,半天也沒有發現一篇精品,不知是書變了、他們變了還是我變了。
讀《傲慢與偏見》,人物刻畫、心裏描寫都很有趣,對比那時的婚戀習俗與現在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真有雲泥之別,也很有意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