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維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逛街手記:Brandy Melville的營銷術

(2016-03-03 11:35:23) 下一個

夏天的一個周末,承女兒邀請出門逛街,隨女兒走進了一間叫Brandy Melville的小店。這間小店以前從沒見過,也不知是新開張,還是位置比較偏的緣故,但稱其為小店倒也名副其實:統共最多幾十平米,除了靠牆的架子上掛滿衣服外,店中央擺著一張桌子,上麵也堆滿了衣服,把個店麵擠得滿滿當當。在桌子和四壁之間,最多隻能容一人走過。

女兒一進門,就開始挑挑揀揀翻看衣服,我也四處打量,馬上看出來這是個年輕女孩子買衣服的地方。這裏的衣服顏色都比較柔和,麵料大都輕軟,更要緊的是,式樣都前衛時髦,對我們中年人不合適。

既是如此,我自知不必浪費時間,於是退到一個不礙事的角落,七分無聊三分好奇地四處張望。我看到除了服裝外,Melville還出售女孩子們喜歡掛在臥室牆上的裝飾品,比如寫著“Soho”、“Island Girl”、“Love is My Religion”、“Babe Cave”的路標似的小木牌;我看到一麵牆上貼了滿滿一版照片,粗一看像是鄰家女孩穿Brandy Melville的衣服拍的業餘模特照,仔細端詳才發現很多照片和模特都出現了多次,可見不是Melville的年輕顧客自己貼在社交網站或參加Melville的征圖比賽的作品,而是店裏的官方廣告。

然後我把眼光從牆上挪下來,移到那些埋頭挑選衣服的顧客身上,馬上注意到一件事,即店裏的顧客全是跟照片上的模特差不多的女孩:留著筆直的長發,穿著短短的短褲,腳踩flip flop,沒有一個例外。我陪女兒去過很多商店,這些店的顧客也大都是年輕女孩,但我還從來沒有在別家店裏,見過這麽整齊劃一的顧客形象。當然店裏也有幾名中年婦人。但估計她們跟我一樣,也是陪女兒來買衣服的。等女兒挑好了衣服,她們也會跟我一樣,掏出錢包來付賬。

女兒在店裏耽擱了相當長時間,拿了很多衣服去試衣間,最後挑了一條裙子、一件短短的上衣、一件寬鬆的毛衣,和一條看上去很舒服的短褲。付完錢走出商店,我迫不及待地告訴女兒剛才的觀察。女兒聽罷笑起來,說我沒看錯,到這家店買衣服的確實被認為是某一類女孩,“就是,就是有點像LA那邊來的女孩吧。”停了停又說,“而且,你注意了嗎?Melville的衣服隻有一個號碼,one size fits all。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做法,很多人都認為這是歧視。”

原來是這麽回事。我剛才也隨手翻看了幾件衣服,也注意到它們都是one size fits all。我還覺得奇怪,因為裙子通常是不能one size fits all的,沒曾想,這家店每件衣服都隻一個尺寸。歧視是一個如今無處不在的敏感詞。這個詞此刻出現在我和女兒的對話中有些突然,但這幾件貌似無關的事物之間確實有些邏輯上的關係。世人本來就高矮胖瘦各不相同,故衣服都有多種尺寸,甚至在正常尺寸之外還有plus size和petite size。除了很特別的幾樣衣服,one size fits all絕無可能;Brandy Melville的設計師再心靈手巧,也不可能有one size fits all的魔術。Brandy Melville號稱one size fits all,其實不是說他們的衣服各種身材的人都能穿,而是委婉地說,我們隻為某種身材的女孩量體裁衣,如果你有符合我們尺寸的身材,我們敞開店門歡迎你;否則的話,對不起,請你去別家商店。哪種身材呢?當然就是我剛才在店裏看到的那一種。怪不得很多人都義憤填膺地認為這是一種歧視的做法。這和國內一些招工廣告上常看到的“身高1.60以上,女性,18-25歲, 容貌秀麗,體態好,氣質佳”差不多,甚至有點讓人想起了美國南方種族隔離和舊上海“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歲月。

但政治不正確固然是政治不正確,這可能也是Brandy Melville一個有效的營銷招數。據女兒說,Brandy Melville很受年輕人追捧,是青少年時尚界異軍突起的一匹黑馬,從東海岸到西海岸都有無數忠實顧客。而但凡成功的商店,總在產品、營銷等方麵有些過人之處。平淡如白開水的公司,在如今日新月異、熙來攘往的讓人眼花繚亂的世界上很快就會被人忘記。比如我以前曾經喜歡的Macy’s就不幸走上了這樣一條路。二十多年前我剛來美國時,Macy’s還是一家很不錯的百貨公司;每次我想買件像樣的衣服,都會去梅西百貨。雖然那時的我年紀輕,荷包緊,眼光肯定也不高,但從美國大都市幾乎都在市中心最好的地段有一家富麗堂皇的Macy’s,也可以想象它過去的風光無限。現在Macy’s已經淪落成一家沒有特色和品味的百貨公司,說高檔不高檔,說親民不親民,每個人都想討好,卻每個人都沒有吸引到。我已經好久沒去Macy’s買過衣服,至於女兒這樣的年輕一代,更是把Macy’s看成陳舊老朽的象征,仿佛隻要邁進這家商店的門檻都會給人恥笑。近年來Macy’s動輒關店裁員,一直都在慘淡經營,可見對它失去興趣的並不隻是我們母女兩個。

不光服裝店,其他針對個體消費者的餐飲等服務業也難逃這條鐵律。前些天去一家購物中心,看到進門處新開了一家J. Crew。我使勁回想這個位置以前是什麽商店,好半天才記起來這裏曾是一家Fresh Choice。我這才意識到已經好久沒去過Fresh Choice了。女兒小的時候,我們是經常光顧Fresh Choice的,這些年卻是幾乎忘記了它的存在。其實Fresh Choice的菜單符合如今時髦的健康訴求,名字也取得好,而且早就建立了知名度和群眾基礎。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都敗下陣來,實在有些匪夷所思。但消費者最是變幻莫測、難以捉摸、朝三暮四、喜新厭舊。要抓住他們的心,一定要經常想些新鮮花樣,方能出奇製勝,立於不敗之地。Fresh Choice這麽多年沒有變化,永遠板著一副同樣的麵孔,本已沒有新鮮感和刺激感;我也沒看見他們有什麽營銷動作,來傳播自己的理念,或至少提醒大家自己的存在。既是如此,在如今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敗下陣來是意料之中;如被淘汰出局,也是早晚的事。

還有一家我經常光顧的店也隱隱顯露了危機,這就是Starbucks。Starbucks有過它輝煌的黃金時代。曾幾何時,“Starbucks賣的不是咖啡,而是一種體驗”的說法傳遍大街小巷,每個商業領導都把它掛在嘴邊,成了我最煩的一句陳詞濫調。但這兩年Starbucks已經過了它的鼎盛時期,或許已經風光不再。Peet’s Coffee本就比Starbucks略勝一籌,現在又有很多新的連鎖咖啡店像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像加州的Philz Coffee,費城、紐約的La Colombe等。上次從Tahoe回家的路上在Davis停下來喝杯咖啡,也一眼看中了一家叫Temple的咖啡店。這些店都比Starbucks有特色,檔次也略高。加上大家可能都像我們一樣,早就厭倦了Starbucks的十年不變和千人一麵。如果有選擇的話,恐怕不會去Starbucks。如果Starbucks不動點腦筋,想些新鮮點子,激起消費者新的興趣,彰顯自己的不同,恐怕也會走下坡路。Starbucks應該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去年Starbucks推出了新的“evening menu”,開始在晚間出售酒水和開胃小食,或許就是它們改頭換麵、重塑自己品牌的自救行動的一部分。

所以,回到Brandy Melville上來,他們的one size fits all的噱頭雖然遭人非議,卻可能是一步妙棋。讓苗條女生穿自己的衣服總歸合算,因為每個人穿出去都好看,等於招募了一大批免費模特;標新立異和與眾不同可以吸引人的眼球,而這種做法引起的爭論,在這個講求曝光率和知名度的時代尤其是一筆寶貴財富。當大家在社交媒體上對Brandy Melville口誅筆伐的時候,很多身材苗條的愛漂亮的小女生注意到了這個牌子。她們或者獨自一人,或者和閨蜜一起,或者領著將為她們買單的媽媽,走進了這家商店,於是Brandy Melville的賬簿上,又增加了幾筆收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