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女兒上大學回來後,我就一直小心翼翼地過日子。我知道,對我這個感情脆弱、心事重重的人來說,空巢的滋味一定不好受。我把生活安排得滿滿當當,不讓自己有閑暇胡思亂想。平時不屑一顧的小事情,像去超市打醬油啦,到院子裏扔垃圾啦,我都迫不及待地去做,而且做得畢恭畢敬,一絲不苟;以前在商店的貨架前、社區的街道上、公司的咖啡角遇見半生不熟的人,我都繞開來假裝沒看見,現在則像遇到親人一樣迎上去,喋喋不休地跟他們拉家常,直到他們麵有倦色才戀戀不舍地離開;我本來喜歡呆在家裏,看書,上網,做家事,其樂融融,心滿意足。現在一到周末我就盤算著要出門,即使看小說也寧願坐在圖書館或咖啡館;每天早上去公司的路上,在上班通常會有的情緒外,又生出了一份誠惶誠恐的慶幸。
但空巢的日子還是比想象的容易些。維基百科上“空巢”這一條目中說,“the anticipation of children leaving home was more frightening than the actual departure”,說得一點沒錯。女兒離家前那幾天是最難的。拉開窗簾看到陽光明媚的後院,腦子裏全是以後不會再有小朋友們在遊泳池中嬉戲,下班回家不會再看到女兒躺在草地上看書聽音樂,或提著水壺仔細給花草澆水;每天早上醒來,第一個念頭就是過幾天女兒就不再睡在隔壁的房間了,眼淚就嘩地流出來,一轉眼枕頭就濕了一大片。
但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麽糟糕。從女兒學校回來,走進空蕩蕩的家,雖然失落,卻也沒有徹底崩潰。我一件一件地做著該做的事情,清理箱子,洗衣服,到超市買菜,翻箱倒櫃地找女兒的社會安全卡——女兒需要這張卡來開銀行賬戶——找到後拍照寄給她。這最後一件事尤其給人以慰籍,特別是收到女兒回音的時候。與女兒這點小小的聯係,極大地紓解了心中的思念。
然後去上班,處理堆積如山的郵件,跟同事開會,吃午飯,開玩笑;下班後到操場跑步,做晚飯,讀書,看愛看的電視;周末與朋友聚在一起,說說笑笑,吃吃喝喝。這是一段特別的日子。在這段時間裏,工作成就名利都可以不管,重要的是平平安安,最好還快快樂樂。我把自己當成一個病入膏肓的人,不再苛求,不再鞭策,不再批判,而是小心嗬護著,隨心所欲地過日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讓自己受半點委屈。在這樣的療養狀態中,日子一天一天平穩地流過。
當然這也是因為我們已經花了很長時間做準備。從胎兒到嬰兒,從蹣跚學步的孩子到特立獨行的少年,孩子就像從清澈見底的小溪變成了深不可測的湖水,越來越獨立,越來越需要自己的空間,也漸漸有了自己的秘密。兩年前女兒自己開車後,就開始了自己的相對獨立的生活。她永遠在外麵忙著各種各樣的事情,每個星期都有好幾天不在家吃晚飯,經常很晚才回家。我們已經習慣了安安靜靜的家,習慣了自己出去吃飯,看電影,旅遊,鍛煉。女兒每天都在用她的行動告訴我們,這個家對她來說已經太小,她已經迫不及待地想飛出去,也讓我們多多少少對空巢綜合症產生了一些抵抗力。
但還是想念女兒。唯其如此,了解她的生活就成了我們生活中的頭等大事;跟她發生的每一點聯係,都像一朵跳躍的火苗,讓人感到溫暖愉悅。記得我剛上大學時,經常給父母寫很長的信,把自己的生活事無巨細地講給他們聽。現在想來,父母打開信封,取出那幾張寫得密密麻麻的信紙,心裏一定很甜蜜。現在我們當父母的當然沒有這種奢望,所幸還有博客、推特、臉書——她本人的,她的同學、室友的——記載她生活的蛛絲馬跡,點點滴滴,填補我們的想象空間;再加上電話,短信,face time,skype,對她的生活總算有了個大概的印象。
當然空巢也帶來了一些好的變化。以前做飯,一心希望女兒愛吃,而近年來她的需要難以捉摸,吃飯時間也沒有規律,常常讓我們措手不及,做出來的飯菜也往往不倫不類。現在隻要自己和先生滿意就可以了,事情就簡單了許多。青翠欲滴的雞毛菜,活蹦亂跳的鮮魚,每天晚上兩個小菜,花的時間不多,卻往往精致可口,足以喚回童年的記憶和家鄉的韻味;在撫育孩子長大的快樂而忙亂的日子裏,不知道忽略了多少該做的事情。歲月在犄角旮旯裏沉積下來,廚房的櫥櫃,浴室的抽屜,客房的書架,冰箱的角落,過了期的,變了質的,不知道從哪裏來的,不知道有何用處的,各種各樣被遺忘的東西,現在終於有了時間和心情來一一清理。房子裏一些暗淡擁擠的角落,開始慢慢變得澄澈透亮;花在自己身上的時間明顯多起來,尤其是鍛煉的時間,可能是因為有了閑暇,可能是因為對自己更加愛惜,也可能是因為知道自己前所未有地需要運動時會分泌的安多酚:不管出於什麽原因,總歸是一件好事;而最重要的變化是,又過上了不用照顧別人的日子。做父母的雖然視孩子為甜蜜的負擔,為他們左衝右突,東奔西跑,無怨無悔,樂在其中。但不用照顧他人,隻要照顧自己,也是一種美妙的感受。
但習慣空巢畢竟還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孩子離家,就像把身體的一塊切割下來;十八年水乳交融的生活,突然被蠻橫地一分為二;多年形成的習慣,在時間上空間上處處留下缺口,不停地提醒你逝去的美好歲月;十八年都有女兒的身影和笑語來點亮我們原本平淡的生活,現在這一切都變得虛空和遙遠。星期天的下午,坐在廚房的桌前,明亮的陽光從西麵的大窗戶照進來,有時候還是會想象她正在房間午睡,正在後院玩耍,正在街對麵的朋友家聊天,正在離家幾分鍾的圖書館做功課。我必須時時警醒自己,才不會有太多這樣神思恍惚的時候。
孩子離家後,常常問自己兩個問題:我享受了她成長的歲月嗎?我養育孩子的過程有什麽值得改進的地方嗎?如果對前一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對後一個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心裏就會平靜踏實,其他的情緒,思念也好,擔心也好,應付起來都比較容易。我對前一個問題的回答絕對是肯定的。可能因為隻有一個女兒吧,我對她的每一個年齡段都非常珍惜,對於常常聽到的“某某歲的小孩最好玩”的說法,我非常不以為然,因為我知道,隻要是自己的孩子,每一個年齡都有它的特點,都有它的魅力,都會留下人生最珍貴的記憶,都最好玩,父母都可以盡情享受。不是說沒有磕磕碰碰的時候,尤其是青春期,但愛和包容還是讓我們順利地走過了那一段。
第二個問題就沒有那麽簡單了。人是複雜的動物,孩子也好,我們自己也好。如果孩子們的行為有不那麽盡如人意的地方,父母難免會感到惶惑,難免會問自己:我做錯什麽了嗎?這是我的問題嗎?是我給她的引導不夠嗎?是我的性格缺陷造成的嗎?這樣的拷問,當然會讓自己心情黯淡,情緒低落。但大部分時候,我又會捧一杯茶,看著後院綠葉婆娑的小樹,想著女兒這一人生最大的成就,感到自己還算圓滿地完成了撫養她長大成人的任務,心中浮起極大的快樂和滿足。
但小鳥已經一展翅飛出了鳥巢,這是無法改變的現實,而且我們也不想改變這個現實。這是生活最好的安排,不管對誰來說都是如此。從女兒出生那天起,我就知道她十八歲時是要離開家的。在這十八年裏,我不知道有多少次惶恐地想到未來這一天,卻發現自己沒有任何辦法改變這個滾滾而來的命運。想來想去,隻有一個對策,那就是好好地珍惜現在。是的,她十八歲就會離開我們,但她現在不是還在家中嗎?她不是正在桌前寫功課嗎?她不是在院子裏練球嗎?她不是鑽在房間裏看電影嗎?她不是還在我的視野當中,我們不是還能聽到她在走廊裏毫無顧忌的咚咚腳步嗎?享受她,享受這一刻,把這一刻放到最大,變得最充實,最豐富,最美滿,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
現在女兒已經生活在千裏之外了。在慶幸自己珍惜了她成長的時光,又成功地和她說了再見後,感歎著生活無窮無盡的豐富,發現過日子歸根結底還是要回到這四個字:珍惜現在。我們的快樂是自己的,不是別人賜予的。即使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孩子,他們到底是否給我們帶來快樂,帶來多少快樂,也多多少少是我們自己是否快樂,擁有多少快樂的投射。今天馬上要變成昨天,但今天是值得珍惜和享受的。舒適的生活,新鮮的空氣,無數等著我們去做的事情。還有女兒。女兒不是在一所美輪美奐的校園裏接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嗎?她不是年輕有為,健康活潑,雄心勃勃嗎?她不是有美好的未來和無窮的可能性在等待著她嗎?她不是會想念我們,在推特上感謝我們,在電話上告訴我們我愛你嗎?珍惜這一切,珍惜今天,把今天的日子過好。除此之外,生活再沒有別的意義。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我在一條長長的山路上行走,走到山頂,正準備從一麵很陡的斜坡下去時,突然聽到一個小小的聲音說,“我有點怕。”我將那個身影攬過來,是女兒,七、八歲的樣子,臉上還是小女孩童稚的神情。我一下子醒過來,躺在黑暗中,很長時間都無法入睡。我知道在以後的日子裏,這樣的夜晚還會出現的。時間是世界上最有效的靈丹妙藥。但母親對女兒的思念,時間永遠無法治愈;這是每一個母親都無法逃遁的命運。
但女兒剛離家,又做了這樣的夢,心中就有些傷感,筆觸就會沉重一些,沒想到把你給嚇著了 :-)。
其實我女兒已經離家兩年了,這是兩年前的舊文。或許應該寫篇新的文章,談談自己的新感受了。
回複 '依稀可見的夢' 的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