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名校情結重,這是有目共睹的。朋友聚在一起,孩子的教育問題永遠是熱門話題,而孩子的教育問題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又是哪個孩子今年進了哪所名校。即使這個上名校的孩子與在座的一點關係都沒有,也絲毫不妨礙大家談得眉飛色舞,興致勃勃。如果孩子的父母恰好還在場,那麽他們馬上成了社會名流,公眾偶像。朋友們頻頻向他們發問,都想挖掘他們培養孩子的秘訣。如果他們就地召開記者招待會,其陣勢和規模大概比得上某些國家的元首政要。網上經常有是否應該上名校、怎樣才能上名校的討論,而且每次都人聲鼎沸,熱火朝天。書店裏也不時可以看到父母們介紹送孩子上名校的心得的書。這些書不但數量眾多,而且特別搶手。仿佛隻要封麵上印了某所頂尖名校的名字,馬上就能趾高氣揚,身價百倍。
中國人不算一個熱情奔放的民族。一件事能激起素來矜持的中國人這麽高的熱情,一定有充分的理由,名校情結當然也是這樣。名校是好學校的代名詞。名校的名不是因為僥幸和偶然,而是因為幾十年、幾百年的努力和成就。如果不是有那麽多諾貝爾獎得主、科學界的領軍人物、思想界的泰鬥在這些學校執教,如果不是有一群最優秀、最積極上進的年輕人在這些學校就讀,如果不是有世界一流的資源和辦學經驗,來提供豐富多彩、啟迪心智的校園生活,這些學校也不會成為名校。而名校校友的成就,確實不同凡響。美國過去二十來年幾乎所有總統和總統候選人都與哈佛和耶魯這兩所學校有關;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幾乎全是常青藤盟校的畢業生;矽穀高科技公司的創始人,最成功的都是頂尖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或退學生;按畢業生中億萬富翁的人數來排名,哈佛排在第一位。我們中國人素有重視教育的傳統。我們非常明智地知道,教育是最好的投資。送自己的孩子上名校,讓他們接受最好的教育,順理成章,天經地義。
但話又說回來。教育是一件非常個人化的事情。名校雖好,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而且上名校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價。且不說頂尖名牌大學學費一般都很昂貴,更重要的是,在今天的社會裏,想進入頂尖名校的孩子往往從小小年紀開始,就要目不斜視、心無旁騖地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他們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就被灌輸了哈佛、麻省的理想,小學三年級就千裏迢迢到斯坦福、普林斯頓去朝聖;他們每天花兩小時練琴,一小時遊泳,三小時解數學題;他們要上完校內校外所有AP課,取得全A的成績,還要做學生會主席,到世界各地去做誌願者;他們讓升學機構按名牌大學的錄取要求計劃自己的人生,有時候要像掐斷一朵初綻的花蕾一樣,放棄內心深處的渴望和夢想;他們中的很多人睡眠不足,從來沒有過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暑假;因為上名牌大學這個崇高而又艱巨的任務,他們生活中的每時每刻都充滿了目的,承載著壓力。
而這樣的努力並不能保證他們高中畢業時進入自己夢寐以求的名校。如今頂尖名校的錄取率都在百分之十以下,亞裔孩子因為普遍學業優秀的緣故,進入名牌大學比一般大眾還要更難,很多人的名校夢最後都以失望而告終。因為所有這些原因,在對自己牙牙學語的孩子說“你以後一定要上哈佛”前,我們至少應該問自己幾個問題,算是給自己的名校情結潑幾瓢涼水,也是為了對自己的名校情結有個更清醒的認識。這樣的認識不見得會改變我們的行為,但至少可以讓我們的行為多幾分客觀和理性,少幾分盲目和狂熱。
第一個問題就是,上名校到底是為什麽,或者說為什麽我們如此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名校。對這個問題,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還有人會補充說,上名牌大學可以讓孩子形成一個高質量的朋友圈,這也是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成分。這些回答無疑都很有道理,因為這些確實是上名校的理由,但是否是所有的理由,甚至是否是最主要的理由呢?如果我們對名校的崇拜僅僅出於對教育的重視,為什麽很多人對以本科教育質量著稱的小型文理學院,遠不如對那幾個聲名最顯赫的大學感興趣呢?為什麽有些人已經得到了心儀的頂尖學校的錄取,還要申請所有其他頂尖名校,把橫掃頂尖名校當成炫耀的資本呢?為什麽有些父母,不管孩子的個人興趣如何,偏愛什麽專業,都一定要以大學排名為指南,讓孩子上排名最前、也就是名聲最響的學校呢?所以,對教育的重視不能完整地解釋名校情結。光有對教育的重視,名校情結還沒有成型,就像一座樓閣還沒有蓋上金碧輝煌的屋頂,一件原木家具還沒有上漆,一條龍畫好了身體,但還沒有靈氣。
那麽上名校還有什麽好處,甚至比教育還更重要呢?到底是什麽,讓這麽多的人破釜沉舟、義無反顧、前仆後繼、熱血沸騰呢?我以為這就是名校的光環。名校的光環與教育質量不同。有的人上了名牌大學,以後事業並不成功;有的人因為性格孤僻或其他原因,並沒有在名校校園裏交到很多朋友;有的人沒能充分利用名牌大學的豐富資源來從各方麵充實自己。換句話說,名牌大學並不能保證卓爾不群的教育質量。但隻要上了名牌大學,頭上就有了名校的光環,這是百分之百得到保證的。以後在社交派對上,在旅行途中,談到自己在劍橋、帕洛阿圖、紐黑文度過的時光,都可能引起旁人豔羨的目光,那種舒暢和爽快,就像美酒一樣醉人。對我們做父母的來說,在回答“你的孩子在哪裏念書”這個問題時,吐出那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也是人生最驕傲的時刻。唯有這種虛榮心的滿足,這種自豪和榮耀,才會激發出人們對名校那麽澎湃的熱情。這種光環,才是名校情結畫龍點睛的一筆。
向往名牌並不是我們華人的專利,但我們對精英、貴族、上流社會從來都特別地津津樂道,對名包、名表、名車也從來都特別地趨之若鶩,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雖然有人會說挎名包、戴名表和上名牌大學不可同日而語,但骨子裏兩者其實是相通的,那就是用品牌來提升自我感覺、社會地位和身價,而且在這件事情上,名牌大學的效力,比起那些名表名包來,更要強上一百倍。我們的孩子都彈鋼琴,打網球,因為在我們貧乏的少年時代,這些都是令人羨慕的貴族生活的一部分;同樣地,孩子上了名牌大學,我們平凡普通的生活就鑲上了一條金邊,我們的精神就從房屋貸款、朝九晚五、柴米油鹽的羈絆中掙脫出來,可以在空中飄飄欲仙地飛翔一陣子。雖然不可能真正變成貴族,但通過這個途徑,我們幾乎實現了貴族夢。
當然,名校的光環之所以耀眼,確實是因為名校有傲人的實力。以這種光環作為終身的榮耀甚至貴族的象征,也沒什麽大錯,甚至可以說是人之常情。但我們至少應該認識到,我們的名校情結中有這麽一個關鍵的組成成分。如果看到了卻否認這一點,至少是言不由衷;如果看不到這一點,說是自欺欺人也不過分。
想清楚了上名校到底是為什麽,再問自己下一個問題,那就是上名校與成功是什麽關係。對一名高中生來說,進入自己向往的名牌大學當然是一種成功,但有些人似乎把上名牌大學擺到了與人生成功同樣的位置。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偏頗的想法是與前麵談到的名牌崇拜一脈相承的。如果名校的光環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上了名校確實就等於已經成功了。但如果我們還想要光環之外的充實、幸福的生活,我們就必須承認,上大學隻是人生的開始,上名校是個好的開端,但之後的人生到底會怎樣,還有很多變數。俗話說,All's well that ends well。如果一個人的人生很輝煌,誰會在意他當初念的是什麽大學?相反,如果一個人潦倒不得誌,上名牌大學的經曆成了他人生的頂點,豈不是也讓人歎息?
當然,成功到底是什麽,也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但在我們這樣的資本主義社會,未來收入還是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比較方便的衡量成功的指標。很多機構都做過這方麵的統計,發現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收入確實比較高。比如在PayScale關於美國各大學畢業生起薪和職業中點薪水的最新排名[1]中,好些大家喜歡的名校,像加州理工,普林斯頓,哈佛,斯坦福,布朗,麻省理工,都排在前麵。
但仔細的人可能會指出,名牌大學畢業生的平均年薪,比普通大學也就多個幾千塊而已,遠不如不同專業的收入之間的差別大[2];而且有些畢業生收入最高的學校,既不是我們平時最趨之若鶩的最大牌的名校,也沒有因為在排行榜上的出色表現就被大家天天掛在嘴上,成為我們心目中的名校。即使名校學生收入真的比較高,也有人指出,上名校的本來就是天分出眾、學習努力的學生,他們收入高,是他們自己的能力強,不一定能夠歸功於他們就讀的名牌大學。事實上,有研究表明,被名校錄取而沒去名校就讀的人,以後的收入一點都不低於名校畢業生。同樣這項研究甚至發現,隻要一名學生申請了名校,不管他是否被名校錄取,他以後的收入和就讀名校的學生也沒有明顯的差距。比方說,兩名學生的SAT 分數一樣,都申請了賓大,但其中一人上了賓大,另一人則上了賓州州立大學。這兩名學生將來收入的期望值幾乎一樣。研究者推斷,因為這些學生通常都有名校所要求的SAT分數和其他成績,而且也有信心和雄心向名校提出申請,這就表明他們已經具備了與名校畢業生相匹配的成功要素。
所以,從統計數字來看,如果以未來收入作為衡量標準,上名校並不會讓你更成功。其實,不用去讀統計數據和研究報告,環顧四周就可以發現,上了名校卻沒有獲得一般世俗公認的成功的人如過江之鯽,而非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事業一帆風順、蒸蒸日上的也很多,甚至經常看到名牌大學畢業的學位高的學生被普通大學畢業的學位低的人領導的例子。上名牌大學無疑是一件好事情。對很多人來說,上名牌大學既是未來成功的預兆,也可以促進未來的成功。但上名牌大學既不是通往成功的獨木橋,也遠遠不是成功的保證。
其實,有很多因素公認是和成功聯係在一起的,比如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強健的身體,堅持不懈的性格,但大家對這些東西的追求往往遠不如對名牌大學的追求那麽狂熱,甚至在追求名牌大學時,有時候以犧牲這些東西為代價。因此這個“上名校與成功到底是什麽關係”的問題是值得一問的。回答這個問題或許能幫我們理清思緒,分清主次,抹掉名校情結的一些浮塵,還它一個真實的本來麵目。
當然,成功不一定是每一個人的追求。人生的意義不一定來自成功,而是更可能來自內心的充實,與家人朋友的情誼,與社會的聯係和紐帶。這就引出了我想問的第三個問題:名牌大學是否也有它的陷阱。對很多人來說,上名牌大學是像天邊的彩虹一樣絢爛的目標,是可以驅除生活中所有沉悶煩惱的魔杖,是引領孩子甚至全家人通向美好未來的雲梯。這樣美輪美奐的事物是不可能有黑暗麵和陰影的。但事實卻是,每一枚硬幣都會有正反兩麵,名牌大學也不例外。恰恰因為名牌大學有太顯赫的名聲,太出眾的學生,太優越的條件,也會給人帶來一些名牌大學特有的困擾。
名牌大學可能的困擾之一來自於激烈的競爭。不管名校招收學生時多麽挑剔,招來的學生又是多麽優秀,到頭來大家聚在一起,還是會分出三六九等。現在名牌大學給學生打分都比較鬆,或許就是想減少那些不幸落在後頭的學生的壓力。但不管怎麽樣,感覺自己不如身邊的同學,心裏總是不舒服的。對於心理不夠強大的學生,這種經曆尤其可能對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傷害。這樣的例子我們多少都見到過、聽說過一些,Malcolm Gladwell在他的新書David and Goliath裏也講了一個一心想從事科學工作的名叫Caroline的學生,因為在布朗大學和馬裏蘭大學之間選擇了布朗大學,在布朗上學時感到太吃力,終於放棄了科學專業的故事。對此Caroline不無遺憾地說,“當初如果我選擇了馬大,我現在還會在從事科學工作。” 雖然對Gladwell講的Caroline的故事我們不一定要照單全收,但對上了名牌大學卻被名牌大學的競爭壓垮的學生來說,上一所普通一些的大學或許是一種幸運。以此類推,Gladwell斷言,affirmative action不一定幫到了所謂受益的學生——可能害了他們也說不定。
最近網上流傳很廣的一篇耶魯教授William Deresiewicz 的題為Don't Send Your Kid to the Ivy League的文章也指出了上名校的一些可能的負麵效用。我們都知道名牌大學的一個好處是可以交到一圈好朋友,更有人津津樂道名牌大學有許多達官貴人的孩子,上名校可以跟他們摩肩接踵,沾上一些他們的仙氣,貴氣,優雅之氣。Deresiewicz則認為,名牌大學的學生大都來自中上階層,具有類似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被灌輸了同樣的人生理念,都有著一帆風順的人生經曆,這恰恰是一件壞事情,因為他們都被“trapped in a bubble of privilege, heading meekly in the same direction”。當他呼籲大家“不要送你的孩子去上常青藤”時,很主要的一個理由就是因為這樣的相對單一的學生群體,因為“Kids at less prestigious schools are apt to be more interesting, more curious, more open, and far less entitled and competitive”。
與此相關而且Deresiewicz在文章中也提到的,是名校給學生灌輸了一套狹隘的成功定義,為他們將來享受健康、充實、快樂的人生埋下了隱患。名校的學生對自己有太高的期許,對成功有太強烈的渴望,而他們心目中的成功又幾乎總是意味著升到社會的頂層,去領導那些不如自己優秀的大眾,並擁有與此相應的財富和地位。這樣的人生哲學讓他們很容易陷入沮喪,很容易對世界感到迷茫、憤怒、困惑。這種強烈的功利心不是名校學生的專利,但在名校學生中卻更常見,而且一旦染上,就很難擺脫。它讓人漠視生活中樸實而平常的快樂,低估自己擁有的一切的價值,幾乎注定會讓人感到孤獨和失敗,讓人更難找到真正的成功、幸福和意義。
當然,名牌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佼佼者,能夠提供世界第一流的教育,是無數年輕學子夢寐以求的目標,讓許多人生流光溢彩,錦上添花,這是有口皆碑的。我們華人和印度人、猶太人等,對下一代的教育比較重視,孩子上名校的很多,這也完全值得驕傲。但我總覺得,在我們對名校的追求中,有一些狂熱的不理性的成分,或者是不假思索,人雲亦雲,又或者是言不由衷,心口不一,以至於名校情結膨脹得如同一個巨大的泡沫。作為中國人,要超越名校情結幾乎不可能,但有時候用批評的眼光來審視一下還是可以的。經常這樣檢討一下,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或許也會有個更平和、更冷靜的態度。
有時候,我們會聽到一些年輕學子由於某種原因,放棄名校而去上一所比較普通的大學的例子。每次聽到這種故事,我都會替這個孩子感到惋惜,也替他擔心。他這個選擇真的是正確的嗎?以後在學校裏遇到不順心的事,或者在生活中有任何不如意,他會不會後悔呢?如果是我自己的孩子,我肯定不會支持,可能還會百般阻撓。因為上名校對我來說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人生大事。名校的錄取通知已經到手卻婉言謝絕,這對我來說是不可想象的。名校情結已經融進了我的血液。
但與此同時,我對這樣的孩子又有一點佩服。名牌大學是大部分人都會做的選擇,而隨大流總是安全的。在十幾歲的稚嫩年齡就能特立獨行,我行我素,逆流而上,我知道我沒有這樣的勇氣。但真正的領袖,不就是有勇氣做別人不敢做的選擇嗎?對名牌的重視程度,多少反映了眼界的高低。把名牌大學看得太重,畢竟還是缺了點什麽。
當然我們也知道,真正的領袖是少而又少的。他們通常要付出超人的努力,要犧牲一些常人的幸福,要吃很多苦,也需要很多運氣。而真正做大事的人,上哪所大學,甚至上不上大學,又有什麽關係?我們雖然對孩子要求高,一定要他們得A,一定要他們上名校,其實並沒有指望他們成為了不起的棟梁之才。我們真正希望的,是讓他們有一條風險低、阻力小、回報又比較高的人生之路,讓他們相對容易地就可以過上循規蹈矩、平安優裕的生活。我們對名校如此重視,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的孩子需要名校的光環來照亮他,而不是由於我們對孩子有著極高的期望,覺得他未來的光環能夠照亮他所上的那所學校。
從某種意義上,這或許才是我們的名校情結的本質。我們的名校情結體現的不是指點江山的豪情,舍我其誰的氣概,而是小心謹慎,隨波逐流,是狹窄的人生觀,貧乏的想像力。而多多少少因為這個原因吧,我們的孩子中的許多人確實走上了我們希望他們走的那條中庸之路。
好學區的缺點是房價高,競爭力高。但名校不會都在好學區招生。本來可以在差點學區可以上名校的反而在好學區上不了。
上了名校值得驕傲,因為說明孩子學習好。
不要為了上名校而上名校,也不要故意不上名校。
那些特別人的經曆其實跟咱沒關係,普通人還是跟普通人相比,。
優秀的是值得驕傲的,值得顯擺也值得別人羨慕。
對別人的榮譽和成績視而不見,麻木不仁,也不算正常。
對吧?
----------------------------
請問這篇文章是在說”故意“不去讀名校嗎? 你歪曲別人的意思,侮辱別人的人格---”幾億腦細胞經受了一場瘟疫“ 顯得自己很機靈嗎?就算你是名校畢業的,就你現在這道行,懷著點動物世界般的”這種任何競爭中想壓倒別人的本能“的原始衝動,能給你的母校長臉嗎?
為什麽要上或不上名校? 正方反方都能說出許多道道來。但上名校最根本的動力,在俺看來,是出於人的本性或本能,就象肚子餓了要吃飯、人都有七情六欲一樣。幾個孩子站在100米的起跑線上,發令槍一響,孩子們都拚命往前奔,故意跑慢甚至向後跑則違反了人的本能。這種現象俺從來沒有看見過。同樣,孩子們自上學起,便開始了離開人生起跑線以後的奔跑,都想勝過其他人。在競爭脫穎而出的最重要證明之一便是被名校錄取。至於上名校以後是好是壞,他們並不清楚,況且誰也證明不了,上名校比不上名校壞處多。
幾個禮拜以前,看過一期“最強大腦”。幾個孩子進行速算比賽,一個7、8歲的孩子比輸了,哇哇大哭。這種任何競爭中想壓倒別人的本能就是上名校的最原始動力。
名校情結有那麽複雜嗎? 在俺看來,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