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晚妝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電視劇《鶴唳華亭》劇情分析(十二)

(2020-01-24 09:47:56) 下一個

引發邸報的是皇帝用玉帶換取白粥手裏的兵權。宰相擁有京城禁衛軍中的三衛,白粥視為眼珠子一樣珍貴,絕不可能交給任何人的。說一下古代保衛京城的部隊。各朝代禁衛軍都差不多,一般分為兩部分,一大半是皇帝直轄的親軍,就是直接聽命於皇帝本人的。剩下一小半保衛政府,由宰相和皇親國戚瓜分。比如唐代,禁衛軍分成南衙和北衙,北衙是皇帝的,南衙是政府的。神龍政變,就是諸臣逼武則天下台讓李顯複皇帝位那次,發揮關鍵作用的就是南衙掌控在了李氏皇族手裏。北衙是武則天的,想都別想,而由於武則天是皇帝,她任命的宰相自然也是效忠於武氏的,不效忠的早被她弄死了,親貴也是武家子弟,因為是周朝不是唐朝,姓李的不再是皇親國戚了,所以由政府控製的南衙,本質也是控製在武則天手裏的。李氏要想趕她下台,隻能一點點把南衙爭取到自己手裏。李旦和暗中效忠李唐的大臣就是這麽幹的,經過多年的迷惑,逐步取得了武則天的信任,效忠李唐的大臣被她任命為宰相(她沒看出來),由此自動取得部分南衙兵權,李旦多年的乖巧順從也起了作用,武則天讓他掌控另一部分南衙,自此南衙16衛全部落入李唐手裏,挺而走險的時機成熟。這個劇沒有演(也可能是被剪了),小說最後,太子心腹許昌平就是這樣一個衛一個衛地爭取政府軍兵權的,最終12衛裏爭取到了7衛,挺而走險的時機成熟。小說裏這段情節設計的特別酷,作者絲毫沒有明著描寫,所有都是暗地裏提示的,玉帶上的一塊玉銙就代表一個衛,爭取到了這個衛就把一塊玉銙鑲嵌到腰帶上,差不多的時候許昌平催促太子起兵,說"殿下腰圍百萬雄兵",我看到這句話,才恍然大悟原來這玉帶上的裝飾物原來竟是兵權。

明初京城禁衛軍,皇帝直轄的親軍叫“上十二衛”,書裏用的是這個稱呼,劇裏改稱控鶴衛。剩下的相當於唐朝的南衙禁衛軍,由政府控製,所以首相李白粥控製了三衛,然後太子有一衛東宮衛,其他的幾衛好象沒提是誰的。劇裏出現的這些衛隊名,什麽天長、懷遠、驍騎,都是明代真實的禁衛軍名,唯獨最常出現的控鶴,是編劇虛構的。真實的名稱裏好多也是動物,不過都是凶猛動物,象明初上十二衛裏的龍驤衛、豹韜衛、飛熊衛、鳳翔衛、鷹揚衛,特有氣勢。後來到了宣德年間,禁衛軍擴充到了26衛,然後在土木堡這26衛有一大半都損失掉了,剩下沒有隨著皇帝出征的幾衛被國防部長於謙統編,投入到北京保衛戰裏,等仗打完了,國防部也不還了。再往後隨著明朝皇帝們的權力被文官集團,特別是被內閣的相權所侵奪,親軍除了錦衣衛之外,都由兵部所控製,皇帝再也沒有直接聽命於他的的龐大軍隊了。

劇裏皇帝到京軍天長衛的營地,胖指揮使迎接他時說自己身穿鎧甲無法跪拜,然而那集快結束時,白粥大人來到營房,胖指揮使帶著手下齊刷刷跪下,導演用這兩個鏡頭語言說明天長衛是李白粥的。皇帝此行的目的是要把天長衛從白粥那裏奪走,整編入自己親信李明安的部隊,由李明安帶到長州前線,節製太子的舅舅顧思林,一箭三雕(就是加強自己手中權力,削弱了白粥和太子的權力)。此前皇帝在密室裏與心腹李明安下棋,所有的意圖都沒有在明麵上直白出來,皇帝隻是歎氣說"耿耿不寐,如有隱憂。"李明安馬上反應過來"柏舟?"因為這句詩出自詩經《國風·邶風·柏舟》。第一句就是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這詩後來第40幾集又出現過一次,女主被男主懷疑是安插在他身邊的間諜,可是他又情不自禁喜歡她,所以對她忽冷忽熱,女主抱怨道"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意思是我的心不是軟草席,你想翻就翻想卷就卷?男主回答"心之憂矣,如匪澣衣",這是同一首詩的最後一段,意思是你就象沒洗幹淨的髒衣服,讓我憂慮。接著女主就被打發洗衣服去了。

對於皇帝想奪兵權的打算,太子一點不知道,李白粥看出來了,所以提前給胖指揮打招呼,說如果皇帝要把你派往長州的話,你要誓死不從。當然胖指揮自己也不想去,他想出來的做法就是兵諫,全體官兵內穿鎧甲外套便服,準備好隻要皇帝提出來,就殺光控鶴衛,逼皇帝收回命令。可是第二天,胖指揮穿在裏麵的鎧甲反光,被太子看出來了,把他射下馬,胖指揮束手就擒送到皇帝麵前,他手下內穿的鎧甲也全露餡了,禦前帶甲是謀反罪,場上氣氛很緊張,可這時候皇帝的反應相當快,相當正確,很不以為然地宣布胖指揮帶甲上場是他吩咐的,然後柔和地詢問胖指揮願不願意去前線殺敵,為國效力。胖指揮還能說什麽呢,當著全體政府官員的麵,天恩浩蕩赦免你誅族的大罪,還給你報效祖國的機會,你能說不麽。白粥大人一臉愕然,皇帝不留痕跡地從他手裏奪權,他還沒反應過來兵權就沒了。不過他是宰相,有封駁聖旨的權力,正打算行使,皇帝緊接著又出了一手,立馬塞給他女婿一條玉帶,把他的嘴給徹底封上了。

皇帝這一係列操作特別精彩。連貫、快速、不留痕跡、不給對手反應的時間,以最小的成本達成願望,幹的太漂亮了。很多人不喜歡劇裏這個皇帝,說他無情就知道搞內鬥。如果用皇帝這個職業去衡量他,此人所做的一切都無可指摘。幹一行愛一行是基本的職業道德,他不過是在履行職責而已。你幹哪一行不是都會遇到與家庭相衝突的情況麽。加班加點謀求提升,結果老婆帶孩子跟你離婚了,不是很常見麽。這不過是個職員,付出的頂多是感情破裂。皇帝這麽高收益的工作,自然付出的就要更多嘍,不要說家庭成員的感情,所有感情都不能有。皇帝的首要職責就是加強鞏固手中權力坐穩江山,為此犧牲任何代價or 韭菜都是必須的,區別隻在於這個代價是否真的高過收益。仁君與暴君的區別不也就是這個麽。隻要不是特別殘暴的君主,在幹事業的時候都會考慮把成本壓縮到最低,最好是少流血,盡量避免大規模衝突。劇中這個皇帝就是這樣幹的。他想消除宰相兵權,其實有很多種做法,幹脆直接的就是殺掉宰相的親信換上自己的親信,由此可能引發軍隊嘩變,那就再用更大的暴力鎮壓就行了。對於坐穩政權,這麽幹是成本最大化的做法。成本小的做法就是用語言,用利益交換,類似外交的手段搞定各方。如果非要犧牲一方的話,犧牲最安全的一方,最不容易引起麻煩的一方。在這個局裏,就是太子這一方,象征著儲君權力的玉帶,被他的競爭對手得到了。

其實玉帶並沒有那麽神聖。宋代就經常出現皇帝特別賞賜大臣玉帶的事,仁宗皇後曹氏的侄子曹評,就因為特別出眾的人品、書法和騎射,被宋神宗賞賜過玉帶。我在宋史人物傳記裏還讀到過某大臣,一次和其他幾名大臣被皇帝統一賞了玉帶,第二天上朝大家都戴著玉帶以示殊榮,他給忘了,叫仆人回家去取,還叮囑說自己也忘了放哪裏了,要是找不著的話拿另外一條玉帶來也行,那條也是以前皇帝賞的,就是比這次賞的小了一號。但在這個劇的環境裏,皇帝賞賜齊王玉帶就有特別含義了。他本來就更親近齊王,這已經讓大家想入非非了,此時加上這麽一條賞賜,幾乎不是暗示而是明示齊王"你可以問鼎寶座,我在後麵支持你"。這樣一來大臣必然重新站隊。別說是具有特殊含義的玉帶,幾斤炭都能讓大臣動搖立場。明萬曆皇帝偏愛三兒子,已經使得很多大臣按皇帝的喜好站隊老三了,即使萬曆特別不情願地立了老大當太子。然後到了冬天勢力眼的太監連炭都不給東宮,反正在大家眼裏這太子也沒人疼,就是挨凍也沒人管。果然太子大冬天凍得跟冰棍似的,經筵寫字拿不起筆,手上生凍瘡,他一點不敢抱怨,因為知道抱怨也沒用。結果給他上課的老師看不下去替他發聲,果不其然皇帝不管,太監們更加猖狂虐待太子,大臣一看這情勢更是一窩蜂站隊老三,那太子不定哪天就被廢了,日後老三當了皇帝自己就是擁立的忠臣,政治前途不可估量。在這種爭鬥中,那個老皇帝對兩位候選人每一個細微態度,不管是明的還是暗的變化,都意義非凡。

劇中這個太子就預料到朝中大臣會有類似的反應,趕快叫心腹顧逢恩回京找印刷報紙的官員,叫他不要刊登齊王獲玉帶的消息。然後那個官員還問顧逢恩,太子打算對朝臣隱瞞多久,顧回答說隻要隱瞞過了明天就行。因為第二天是廷試,相當於祭祀的國朝大典,太子不想看到在這個時候,朝臣情緒波動影響廷試順利完成。有觀眾嘲笑這太子就知道愛麵子,虛榮心受損才非要象個小孩子一樣隱瞞別人要到糖的實情,嗬嗬。

李柏舟這邊也沒閑著。對胖指揮發了通脾氣以後,同樣打上了報紙的主意。他不僅要大書特書自己這方獲得玉帶的消息,還要特別寫上一句"一支親兵將要調往長洲"。這是剛剛定下來的機密,皇帝是很不希望京城百官們知道的,因為他特害怕這好不容易得來的兵權不能順利拿到手。本來胖指揮和他的兵就牢騷滿腹,京城多舒服誰願意跑前線送死呢,這時候如果有個什麽風吹草動,給李柏舟不能鬆手的借口,那皇帝算盤不就落空了麽。李柏舟對皇帝的這個擔心,自然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也派人去印邸報。至於他是不是知道太子也在打邸報的主意,並不重要。太子就算老實到家,李柏舟還是要印假邸報的。他必須要把皇帝調兵遣將這件事給攪黃了。相對於太子隻是不刊登某個消息,李柏舟對邸報做的手腳可大多了,他刊登的是未經領導審核的國家機密。然後由於他找的是安平伯,這位幹什麽都不嫌多,一下印了巨量的假邸報,所以各個中央機關單位拿到的都是李柏舟這份,皇帝拿到的也是,隻有齊王拿到的是太子印的那份。

這裏有個小細節。氣憤的齊王拿著一份邸報跑去找嶽父李柏舟,一邊翻一邊念,"某部堂官平級調動…",翻到最後的消息是"京郊農戶喜得六子",然後沒了,質問李柏舟我這玉帶得了跟沒得有什麽區別?那個農戶喜得六子的消息在我看來是編劇特意寫的,想從側麵不經意告訴觀眾,這是個太平盛世,老百姓安居樂業的年代。邸報起源於唐代,直到清代,《邸報》的名稱雖屢有改變,但發行一直沒中斷過,其性質和內容也沒有多大變動,比現在的新聞聯播要中立的多,因為它隻列舉發生的事,不加評論,不加輿論導向。邸報是日刊,記載每天朝中出現的大事,比如某日京僚行大射禮於安福樓南、某日皇帝親耕籍田,行了什麽禮、某日皇帝自東封還,賞賜諸臣、本年度更換各省學政的上諭,新任命某省學政姓名;還有某日社會上發生了什麽新聞。這裏的"京郊農戶喜得六子"就屬於社會新聞。在古代,人口增長一直是皇帝值得自豪的重要政績。史官對某某之治,某某盛世的評價標準,也是把人口增長做為第一項。因為隻有好的仁政,才能保證百姓樂於耕種生養,中國曆史上有過一次,民間出現一家九世同堂的盛況,上了邸報和史書。九世同堂不可思議,但古代那種低齡婚姻下,偶爾是能實現的。就是男子在剛有生育能力的年齡,十一二歲,就娶一個比他大三五歲的女孩子,剛一結婚就生,然後下一代的男丁到了十一二歲也照樣這麽幹,就這樣每代都成功的複製,足夠幸運的話,你真能在九十多歲時,看到你第九代的孫子出生。在缺醫少藥靠天吃飯的年代,九世同堂是相當罕見的,所以中國幾千年曆史,就這麽一次。

齊王拿到的是沒有刊登他獲玉帶的那份,李柏舟塞給他自己印的那份,然後和齊王說明了自己的意圖。這段對話是看懂這個局的重點,而這個劇的特殊愛好,就是千方百計幹擾觀眾get到重點。每回在劇中人吐露重要信息時,都要快速穿插正在同時進行的另一個場景,或者穿插回憶,怎麽也要變著方的不讓你看順溜了。李柏舟開導齊王,皇帝現在最擔心的是什麽?是京衛不能順利調撥給心腹李明安對不對?然後下一個鏡頭就是皇帝在同一時刻與太子叫勁,罵他為什麽把機密捅出去是何居心,太子一臉懵逼,然後鏡頭又跳回李柏舟和齊王的對話,李柏舟一臉自信地對齊王說,皇帝看了我印的那份報紙,一定會猜這是太子對皇帝恩賜你玉帶不爽,對皇帝派人掣肘他舅舅更不爽,所以才把這事捅出去好阻撓天長衛順利調兵的。兵調不成,不就沒人監視他舅舅了麽。所以我這次要和太子一唱一和,坐實皇帝心中這個猜定。然後鏡頭又跳到太子皇帝cp,皇帝對著太子各種跳腳,然後又切換回來,齊王問李柏舟,那皇帝怎麽就覺得,你印的這份刊登了機密的假邸報,一定就是太子幹的呢?也就是問你怎麽就那麽肯定,太子做定了你的背鍋俠了呢?李回答,因為皇帝覺得太子在玉帶上吃了啞巴虧,就一定會心生怨懟,做出報複皇帝的行為(捅出機密讓你如意算盤落空)。李的這句回答是這個計謀成功的關鍵。

皇帝是個什麽性格的人?他是很容易以己度人的人。他自己多疑,他就覺得其他人都多疑。他自己遇到不公平時,會心生怨懟報複別人,他就覺得其他人也如此。人其實都有'以己度人'的習慣性思維,比如你怕冷,你就覺得你孩子也怕冷,給他穿特多衣服,盡管孩子一直表示抗議,你也覺得他的感受是錯的。但有些人'以己度人'特別嚴重,劇中這個皇帝就是。一般來說你得到東西的途經越不正當,你越會覺得別人都和你一樣,也惦記著copy你的做法。本質上這是把對自己的否定,投射到其他人身上了。所以這就是為什麽,劇中太子不肯造反的原因。書中有句很關鍵的話,他對鼓動他造反的顧逢恩說,我怕我這麽得來皇位後,我會變成陛下,而你會變成你爹顧思林。然後顧逢恩著急地喊,你的理想不是創造海清河晏的世界麽?你都沒坐到那個位置上,你談何理想啊!你隻有到了那個位置,你才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不是麽?至於你是通過何種途徑坐上的,有那麽重要麽?!太子回答,以亂天下而得一個太平天下,可能麽?在你起事的時候,你以為殺少量的無辜可以讓更多的人過好日子,等你真成功了坐上了那個位置,你就變了。靠流血得來的位子,定會繼續靠鮮血供養。

太子的這個推斷是肯定會發生的,原因就是上麵這個'投射'心理,這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理論。這個心理其實應用非常廣泛的,哪裏都能見著。中國曆史上的朝代更替,你就能發現這個規律,一個朝代靠什麽建立政權的,他就會特別警惕,防止同樣的方法讓其他人效仿。比如你是靠武將奪天下的,你設計體製時就會特別設計各種手段,運用各種機製去防範武將坐大;再比如你是靠謊言靠控製言論得天下的,你上位後就會特別在意把言論控製在自己手裏,當然很多時候不止一個原因,你得到政權的原因越多,你防範的東西越多。那幾個靠骨肉相殘得天下的帝王,這件事從此變成了折磨他的心魔,對什麽都疑心疑鬼,動不動殺人,就靠殺人來暫時緩解焦慮。即使是李世民,也做了好多年的惡夢,最後不得已叫人在臥室的門上貼倆門神。他對自己的太子那麽惡劣,也是受他帝位來路不正的影響。明太宗朱棣就更典型了。朱棣奪了侄子的帝位,此後對忠於他侄子的大臣家屬那麽殘暴,他對後宮的妃子也變態到動不動就淩遲的地步,而且據朝鮮李氏王朝的史書記載,朱棣還特欣賞那個千刀萬剮的血腥場麵,這個人已經完全變態了,和他位子來路不正有直接關係。這裏劇中皇帝的位子就是篡來的,所以李柏舟利用他這個心魔,讓他懷疑太子是很容易的事。然後為了做實皇帝這個猜疑,讓胖指揮稟報皇帝,說調兵的名冊丟了,調兵行動隻能暫停,皇帝一聽果然更急眼了,好你個太子,和李柏舟一唱一和,這不明擺著的麽,你前腳把機密捅出去,後腳李柏舟就以此為借口從中做梗阻撓調兵,你倆本是仇敵,為了對付我竟然走到一起去了,多可怕!狼狽為奸。這種暴怒情緒支配下,皇帝要太子去守陵,釋放出明顯的廢太子信號,很順理成章。

上一回說了,李柏舟這個計和公叔痤暗地裏算計吳起,用的是同一套路:看出領導對某個人有猜疑,但領導自己可能都沒意識到,所以設計一個場景去幫領導驗證他的第六感覺;同時誘導被猜疑的那個某人,做出特定的行為來迎合那個場景,確證先前的心態猜想,毀譖工作完成。那個蒙在鼓裏的某人(這次是太子,上次太子攪黃齊王納側妃時,是齊王妃和齊王),被對方看透了性格特點,所以被量身定做一個大坑,不知不覺就跳進去了。一樣的套路還有鄭袖的美人掩鼻計。

可惜這次邸報風波李柏舟還是沒達到目的。上次他想讓齊王納側妃也沒達到目的,兩次失敗的原因都一樣:他隻算準了對手的性格,而忽略了算計自己隊友們的性格。兩次都是自己陣營出問題了。自己女兒悍妒,超出了他想象;齊王搞不定老婆,他也沒料到;齊王的外公貪婪到這種地步,幹壞事都貪多,結果被顧逢恩和女主揪住了小辯子。齊王一家承包了本劇的喜點。李柏舟這麽個人精,拉一車搞笑的豬隊友。

下回說接下來被刪的高能劇情,關於學生抗議的事。那段我看的時候莫名其妙,還跑到豆瓣組裏去問怎麽回事,有人回複:請放眼深圳以南。我又看了一遍第16集,再加上流傳出的未刪剪劇本,發現其實那段並不象深圳以南,而是酷似31年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