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86)
2016 (106)
2018 (82)
2019 (87)
2021 (1)
2022 (3)
2024 (7)
這幾天總也無法集中精神寫我自己的小說。各種紛繁思緒縈繞心間,穿插交錯揮之不去。無意間又看到評論虎媽蔡教授的育兒經,更加煩躁不安,竟到了睡不著覺的地步。每一回看到有關她和她家庭成員的關係的文,我都有強烈的質疑衝動。她自己在書中描述的自己,是真的麽?沒在為了什麽目的博人眼球麽?
比如她說,有一天她忽然決定去六百公裏以外的地方,早上和她丈夫坐在車裏,才告訴對方她的決定,並且,"你開車!",毫無商量的餘地。她憑的什麽呢?為什麽她就可以完全不考慮他人的感受,他人是不是今天有事做不了你的車夫,是否今天不舒服昨夜沒睡好?反正出了事我也在車上,陪你一起死,多麽偉大的感情,娶了我是你幾輩子修來的福氣?
她的支持者用她女兒現在特別愛她,來證明她的親子關係是成功的,說她不近人情不懂他人感受,"純粹是出於嫉妒"。難道不知道人格發育的一個原理,越是被虐的狠的,長大了越和父母親?
那些被過分苛責的孩子,難道就不知道父母的行為是過分的麽?為什麽他們反而會發展出對父母無限愛戴的“愚孝”呢?
因為,那是他們能被父母認可的唯一有效方式。
"你過去一定是拚命地努力去做一個你母親可以輕視且折磨的孩子,因為你一直都害怕如果你不這樣做的話,你對她來說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謝爾登·卡什丹
什麽叫“愚孝”?即孩子會不惜犧牲自己、自己配偶和孩子的利益,而一味地滿足父母的高標準嚴要求。這個滿足有可能是金錢上的,對於父母的索取無度不加阻止,掏空'小家'滿足'大家';也可能是精神上的,以博得父母難得的笑臉為榮。
迎合者的武器是內疚。
所謂迎合的遊戲,概括成一句話即:我為你做了這麽多,你必須愛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不過,迎合者通常隻意識到自己在付出,在奉獻,而意識不到“否則”的威脅性信息。如果你和迎合者交流,你會發現,他們似乎是那種能給予無條件的愛的人,因他們在頻頻做出付出後,經常會表示,他的奉獻不需回報的。
但實際上,迎合者會不自覺地使用一些辦法,提醒接受者:“你欠我的。”
這也是支配者為什麽鍾情權力、依賴者為什麽喜歡依賴的原因。
我雖然一直後悔從來沒有推過娃,從來沒有讓兒子上過一天的補習班,我也一直後悔沒有拿出更多的時間坐下來和兒子一起學習,但後果還能承受--兒子愛我,並不止一次的感謝我:“謝謝你不是虎媽”。
多數小中都屬於這個範疇。
真有大天賦的,包括天賦自推,家長做好服務,基本上上A,A+學校沒問題。
真沒天賦的,初中也就死了心。也省心省事。
有點小天賦的,不努力不推,不行。努力推,也未必行,但是有可能行。不推,後悔。推,家長學生都不好受,最終有個結果還算苦盡甘來。可是更多的時候,廢了半天勁,不得寸進。
ACT這類的,多刷題,多烤,就可能35,36,否則就可能隻有32,33. 可是要多刷題多烤,要時間。AP多上還得拿5分。有多大用,也沒多大用。可是又沒有什麽大天賦,也隻能拚。EC也一樣,喜歡,擅長,隨便拿個A,前十分之一,好像有點天賦。但是真要到用得上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水平,那點天賦就又不夠了。還得練,還得時間,結果還不是很煩人,那還有多少喜歡剩下。更不要說,更多的時候喜歡的不一定擅長,擅長的不一定喜歡,好不容易又喜歡又擅長了,又不一定是市場看得上的。
不折騰個作息混亂,飲食混亂是成不了事的。不折騰吧,看到人家孩子折騰成功了又羨慕,又覺得耽誤自己孩子。折騰吧,家長孩子反目成仇,起碼搞個憂鬱症體虛什麽的,也有不少。實在是,推亦憂,退亦憂。從這個角度看,小中男的艱難,其實也是很大程度上內因造成的,這種韌性的確就不如女生有天賦。
所以爬藤最需要的天賦就是吃虧耐勞的天賦。喜好不喜好,怕甚不怕甚,都是浮雲。從ACT到AP到體育到音樂,上了大學以後,統統廢棄。唯一留下的就是吃苦耐勞的經曆和習慣。真是老話說的,要想人前顯貴,就的背後受罪。說到底,要有虎兒,必先有虎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下不了狠心重手的,就別有爬藤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