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篇背景介紹。是我在寫小說參考史書時積累的感想。我想把<可堪回首>中人物所處時代的兩性關係和特點寫出來,便於讀者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女性人物。
中國古代兩千多年,普遍被認為是壓迫婦女的時代,根據很多。比如說那些針對婦女的限製條款,各種各樣剝奪女性權利的律條規範,三從四德,男人三妻四妾不受限製女人隻能從一而終不能失節,等等總之滿眼的辛酸,給人感覺一片淒風慘雨被壓榨地快活不下去了。其實不然。因為從結果來看,如果一個民族的女人都淒淒慘慘地活不下去了,那這個民族早絕種了。女人承擔種族的生育繁衍,中國女人比起其他民族,傳統上還要承擔子女啟蒙教育的責任,所以古代的中國女子可能不僅不慘,幸福度比現在的女人也許還高一點。一個人如果完全認可了他所在時代的價值觀,說白了就是完全被洗腦,那麽他感覺到幸福的可能性比沒洗幹淨的要大。哪怕這些觀念在現在看來落後陳腐,或者很不公平。以今天的眼光看往日對女性的戒律,會覺得那是男權社會對女人赤裸裸地欺壓,但是放在那個曆史階段,有還是比沒有強。因為任何對人的限製,同時也是對人的保護。限製你隨便打人,也就同時保護了你不被別人打。給婦女規定"七出"之條,也就同時保護了婦女不能隨便被男人休棄。不允許女人同男人一樣擼起袖子赤膊上陣撈取外部資源,也就保護了女人不勞而獲專心撫育子女的權利,尤其是沒長一副花木蘭穆桂英一樣好身板的女性。當社會整體還沒有發展到高人權高福利,社會保障完善的階段,個人還隻能依靠自給自足,自我生殖繁衍的方式得到私有財產和養老的保障,讓女人拿起剪刀鬧革命,結果更糟。北朝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北朝是指北魏,東西魏,北齊,北周這幾個朝代。聽起來時間很長,其實加起來也不到二百年。但這兩百年對後來的長命政權唐朝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唐朝為什麽會如此開放,為什麽會出現武則天(雖然那不是唐朝,因為她改朝換代了),唐朝出現那麽多麻辣公主,其實僅僅是前麵北朝的遺風。和前輩比起來,隋唐的女性不過是小巫。北朝時期的婦女完全拋棄漢俗觀念,視禮教為無物的做法,把婦女這一團體直接仍進了角鬥場,給當時的男人和後世的男女提供了一場殘酷無比血腥非常的視覺盛宴,赤裸裸的動物世界。
現代女人一聽三從四德,斥之以鼻。其實仔細看看這玩意,還是有的比較好。否則女人的吃相實在太難看。首先三從。人家定這三條法則,其實和婦女道德一點關係都沒有。那是規定你作為女性,假如要出席別人的葬禮,該穿什麽衣服。你要FOLLOW家裏哪位男性的官爵品階。中國古代婦女在麵對男人時從沒有實現過這三從,尤其是最後一從。禮教規定隻有兒子孝順母親,沒有反過來的。女兒從父,也和三從無關,隻是孝道的體現。兒子同樣要從父。妻子從夫,那是瞎說。烈女傳裏的先進典型,女則女戒之類的洗腦文學,沒一個順從的形象,相反封建禮教所推崇的女性,是才思辯敏,智慧高雅,敢於規勸丈夫,受了委屈敢於抗爭的高知女性,尤其要口才好,能說的過男人。因為封建社會的秩序是以家庭關係模擬其他各種關係的。君臣關係是家庭裏夫妻關係的翻版。好的妻子標準是勸諫,薛寶釵長孫皇後這樣的,丈夫有什麽不對的,你得能直言勸諫。”你要上進呀爭取功名呀我要榮華富貴都靠你啦”,在妻子名為規勸實為嘮叨的"諫"下,幹出一番事業。誰要是唯唯喏喏的對丈夫唯命是從,那隻能歸類於妾,在朝廷裏的代言人就是弄臣這樣的角色,隻會給皇帝溜須拍馬,被人看不起。再看四德。這個聽起來很窩囊,你當男人的憑什麽要我這樣那樣。其實人家男的那邊同樣有道德要求。人家那邊是六德,比你還多兩德。仔細看這四德。婦德,最重要,四樣規範裏排第一。要求婦女清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你要能做到這個,就符合德育規範了。說白了就是遵紀守法。婦言,就是不必伶牙俐齒,能言善辯,隻要說話時考慮言辭是否恰當,不惡言傷人,不搶話,不搬弄是非,不讓人討厭就行了。婦容,你不必長得有多好看,甚至,不要太好看,那會讓男人變壞。你隻要做到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就是為婦容了。說白了就是服飾整潔,勤換衣服,天天洗澡,身上無異味。寫到這裏忽然覺得咱老祖宗有大智慧啊。男人都好色。可是假如女人全都不好看,那你想好色,也無色可好。所以,教導女人都遵循同一準繩,全體女性鐵板一塊,沒有一個愛打扮的愛拋媚眼的愛勾引人的,那你老公出軌的機率就大大地減少。每個女人都不用琢磨怎麽吸引男性的注意,每個女人也因為老公沒人勾引而獲益。和諧社會從此建起。當然這是做夢。最後,婦功。婦功不必工巧過人。隻要能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就是謂婦功。你會做飯,不會的話叫外賣也行,隻要能安排,請客時讓賓客滿意。再會點針線活,就行了。
把這些全拋棄,就是北朝婦女的樣子。當然不是她們在衡量以後覺得太難FOLLOW所以要拋棄的,而是因為從沒擁有過。原始社會發展到後期,人剛剛能吃飽穿暖,尚未有思考精神追求的餘地,漢民族那些已經成熟的道德體係禮儀教化在洶湧而下的原始文化麵前,顯得過於溫文爾雅,不堪一擊。結果是不論漢女還是胡女,全回歸了母係氏族,以凶猛豪放,彼此嘶咬,戰勝同類為榮。看宮鬥戲甄嬛傳,你會感歎女人如蛇蠍,看北朝婦女為了爭男人而上演的大戲,你會感歎女人如虎狼。表麵溫柔典雅暗地裏使壞,是為陰險,如同蛇。撕開表麵的假象赤裸裸上陣拚殺,我就是不餓也要咬死你,是為貪婪,如同狼。總之都不是什麽好動物。甄嬛傳是把所有朝代發生的女人宮鬥全匯集在一起了,唯獨把北朝給落了。所以它才能看上去很美,才能有這種計那種計,才能好看。要是北朝的這種,啥計都沒有,上來就把人給剁了,觀眾隻會逃遁而去,就象北朝的男人。
同性之間為爭奪異性而大打出手的根源是人性中的占有欲。這個占有欲很有意思。假如你愛上了他,你可能會同時產生一種想要獨占他的欲望,也可能沒有。可是反過來並不成立。你想要得到一心人,白首不相離,並不說明你愛他,隻能說明你想占有他一輩子。尤其在女性完全依賴男人才能活的古代,這種願望更是有一輩子牢牢抓住一張飯票的嫌疑。當時北朝婦女的行徑足可以證明這點。在熱情洋溢地爭奪男人的戰爭中,看不到一點對男人的愛。"我為什麽要弄死別的女人,都是因為我太愛你呀!"獨孤伽羅這個辯解詞,隻能騙騙楊堅這種傻男人。
北朝婦女為得到"一心人"而表現出來的氣概令人發指。這個占有欲被彰顯得淋漓盡致。基本上你翻不了幾頁史書就能遇到這麽一位欲望強盛的婦女。殺僮婢,戕孕嬰,毀容,下蠱,斷手斷足,反正你能想到了這裏頭都全了。上至公主貴族下至小老百姓,大無畏地表現自己的占有欲是全社會的風氣。你如果不想這麽赤裸裸地表現還不行,你還要遭到鄙夷。北魏獻文帝拓跋弘最小的兒子叫元詳,"美姿容",娶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孫女為妻。這位劉姑娘是南方的漢人,受正統漢儒教育,嫻靜貞淑,對丈夫元詳和堂嬸私通睜隻眼閉隻眼,結果遭到婆婆高太妃一頓痛罵加痛打。高太妃的理論是,"新婦,大家女,門戶匹敵,何所畏也,而不檢校夫婿。婦人皆妒也,獨不妒也!"媳婦!你是大家女,與你丈夫門戶匹敵,你怕什麽?為什麽不敢"檢校"你的丈夫?女人都妒,為什麽你不妒?!罵完以後還命人打了這位倒黴的劉姑娘幾十大板。劉氏也沒辦法,笑而受罰,看起來的確有點缺心眼。在這種提倡甚至縱容女人占有欲的社會風氣下,湧現出太多可歌可泣但不感人隻駭人的事跡。北魏一個高官長孫稚,出軌,因為看上了一個羅氏女。羅氏有丈夫,所以也是出軌。長孫稚很愛羅氏,所以幹脆把羅氏那倒黴丈夫殺了,再拋棄自己的妻子,二人終於喜結連理,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羅氏比長孫稚大十幾歲,"稚雅相愛敬",長孫稚愛她愛的要命,堅決不納妾,可羅氏還是不放心,連殺了家中四個婢女,隻因為她覺得她們勾引了她男人。
在漢儒對女性的哼哼教導裏,有一條非常礙眼的清規戒律就是限製女性的占有欲。要是婦女的占有欲是這樣的啊,那還是限製一下比較好。這也太嚇人了。要不你就別要人伺候,家裏家外生孩子帶孩子做飯洗衣全都自己幹。家裏除了你還有這麽多MM小女奴,管不住男人隻敢對下層更弱的女人發威。一個家變成了絞肉機屠宰場。所有的刀口都對著同性。一個成功得到男人專愛的女人,腳下一堆累累白骨。如此慘烈除了是因為罪魁禍首的男人不管製自己的色欲外,還一個原因是鮮卑族沒有成熟的宗法製度妻妾之分,草原上搶來一個女人是一個,管什麽大老婆小老婆。於是在仿行漢族妾製的過程中,招致妻族和母族的強烈抵製,這也是北朝婦女妒悍風氣形成的重要曆史原因。
若按漢製,先娶者為妻,後納者為妾,當無疑義。但在北朝,有人娶兩個老婆。都是妻。男性多妻的現象在北朝並非個例。結果造成襲爵或者財產繼承時,嗣子無定的困局。兩個老婆雖各自有住處,但為了各自子女的繼承權還是打的不可開交,同父兄弟如同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嫡妻的地位缺乏製度性的保障,隻好拳頭說話。"二妻妒競,互相訟詛,兩宅母子,往來如仇。"。有時是哪個妻子更聰明更有人脈,哪房繼承。北魏東郡莊王陸定國,先娶河東柳氏,生了兒子,後來在沒離婚的狀態下又娶範陽盧氏,也生了兒子。二室俱為舊族,而嫡妾不分。結果定國亡後,兩子爭襲父爵。後麵這位盧氏人脈廣,搭上了大官仆射李衝,在李衝的活動下,她的兒子襲了爵,職位赫弈,而柳氏兒子沉廢貧賤,不免饑寒。
還有更亂的,名副其實打成一鍋粥。北魏名將,常勝將軍楊大眼,(真名,不是外號。可我還是覺得象外號),娶妻潘氏,也十分的英勇,善騎射,穆桂英一樣的人物。生了三個兒子。潘氏出入丈夫軍營,和官兵同騎馬共訓練,夫妻誌同道合。可是,沒多久就發生了狗血事件。大眼的女婿趙延寶,向大眼告發潘氏,說她趁丈夫不在家和人私通。大眼怒,殺潘氏,又娶了一個元氏作為繼室。結果後來大眼死在荊州刺史任上了,他和潘氏生的三個兒子就向繼母元氏索要象征父親爵位的印綬,元氏此時已經懷孕,指著自己肚子說:“繼承人隻能是我的兒子,你們這群雜種賤人所生的,想都別想!"不止是自己,連親娘都被侮辱了,義憤填膺的三兄弟於是開始秘密策劃一場瘋狂的複仇。不久,全家人護送大眼的靈柩從荊州回到洛陽。半路上大兒子打開棺木取出父親屍身。那個揭發嶽母不軌行徑的趙延寶,跳出來質問他想幹什麽,被二兒子一箭射死。元氏也驚醒了,恐慌之中居然跳入水中逃命。二兒子又想射殺元氏,被大兒子阻止:“到底是繼母,不要殺她。”兄弟三人於是抱著父親的屍身投奔了南梁。因為三人都繼承了父母的勇武,一路上居然無人敢擋。
這是北史,南史對這個事件的結尾記錄更加狗血。說這三兄弟為什麽要逃亡南朝呢,是因為三兄弟中的一位,在被繼母元氏羞辱後去找胡太後反映情況要求解決矛盾。不料胡太後看他長的英俊瀟灑,居然想借此和他私通。"魏胡太後逼通之"。三兄弟懼及禍,乃率其部曲來降。胡太後追思,還為大眼這個美男子兒子作《楊白華歌辭》,使宮人晝夜連臂蹋足歌之,辭甚淒惋焉。
整個事件中無一個義人,看似都有自己的道理,做事都不顧他人的感受和後果。潘氏出軌固然是不應該,可大眼一怒之下就殺妻更是犯罪。潘氏固然是不守婦道,但是趙延寶作為晚輩告發嶽母更是不守"婿"道。雖然他罪不當死。元氏希望自己兒子繼承家業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是說話太惡毒。三兄弟因為家事私怨就叛國投敵,還把父親的屍身也帶到打了一輩子仗的南朝,也算不上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