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wenxuecity.com/blog/201908/63216/23851.html
一,關於自由紅利,作者認為
(1)【人類每發明一項創新,就不可避免地消除傳統行業的一些工作機會,而同時創造出新興行業的更高效就業崗位。人工智能也會起到同樣的作用。】
楊安澤認為,首先,這第四次技術革命和以前幾次技術革命有根本性不一樣的地方,不能以此類推。其次,即使有新興就業崗位產生,轉型期會產生非常多的失業工人,這些人基本無望短時間內找到替代工作,即使我們不是出於人道考慮,而是出於社會穩定考慮,政府也得做出一定的安排。UBI不失為一種合理選擇。
(2)【美國失業率累創新低的事實就不支持楊的主要論據。】
楊安澤解釋,失業工人在半年左右找不到工作以後,很多人自動退出勞工市場,這些人就不在失業率的計算公式裏麵,所以失業率並不能給出整個勞動力市場的真實狀況。2019年7月份,勞動力參與率為63%,處在2000年以來的最低點,也處在各發達國家底部,並且近四五年裏沒啥變化。
https://www.thebalance.com/labor-force-participation-rate-formula-and-examples-3305805
(3)【而他提出的給每個成人每月發一千美元的做法實則是共產主義者的一個翻版,養懶漢。】
每人一千元處於貧困線附近,當然離共產主義的按需分配相差十萬八千裏。近期多項關於UBI的研究結果顯示,實行類似於UBI的項目之後,沒有大規模勞動力退出勞動市場的現象。有兩種人的勞動時間會減少若幹,第一種是年輕媽媽,第二種是讀書的女生。很顯然,養懶漢的說法隻是想當然。
按楊安澤的說法,自由紅利是起點非零的資本主義。而這一點,也正是有很多右翼人士支持楊安澤的原因之一。UBI不但完全不是共產主義,和國家控製資本和利潤的社會主義也完全不同。UBI所做的是,給普通民眾一個保底的生活資金,並在此基礎上各自發展。
(4)【無法解決美國社會不少人濫用福利,乃至用其去吸毒的問題。】
UBI顯然不是用來解決濫用福利和吸毒的問題。
二,關於AA
感謝作者貼了兩封楊安澤的推特,讓我們有機會對原文進行解讀,而不是被作者的解釋所誤導。
就說說第二條作者認為“更惡劣”的楊安澤的推特:“We have to broaden our notion of merit – if we were to go strictly on test scores Asians might be 42-73% of elite students as they are at Berkeley and Stuyvesant. That doesn’t serve the school, society, or even Asians optimally. Test scores and grades aren’t character or worth.”
我完全看不出這裏有本質上的不妥。首先,考試成績當然不是評價一個人merit的全部。其次,如果所有學校真的全憑(strictly on)考試成績,而大規模錄取事實上考試成績突出的亞裔學生,對整個社會,包括亞裔,真的就好嗎?如果一個社會一味鼓勵高分而忽略其它各種能力,這個社會就很健康?
其實各個大學招收什麽樣的學生各有不同。最近聽羅博深講,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獲獎者也有被哈佛拒絕的。相對來說,這些學生基本會被MIT錄取。這種區別很正常,沒有什麽好抱怨的。我理解華人家長so obsessed with Harvard,但不以為然。
說說這個SAT滿分。滿分當然是很好,值得孩子和父母高興。但是這裏麵的分量其實要仔細掂量一番。
首先,SAT,特別是數學,考的隻是基本知識,拿滿分隻能說明孩子很細心。這是好事,但也沒有太了不起的。
其次,如果一個孩子能輕鬆拿到高分,但為了非得要拿滿分,而化很大的精力去準備,而這些精力本來可以作其它孩子喜歡的事情,這樣的準備到底值不值得?到底是不是要鼓勵?我覺得這至少是可以討論的問題。
學校的成績單也一樣。
趙宇空認為,楊安澤【明確支持對亞裔孩子的就學設定上限比例進行封頂。】咋一看起來是這樣的。但是第一,楊安澤的觀點顯然不是落在“設定亞裔就學上限”上,而在如何給申請者一個更全麵的評估。第二,如果把大學看作是社會公共資源,一族或幾族獨占毫無疑問是有問題的。
趙同時認為楊安澤【並鼓吹迎合藤校對亞裔孩子的種族刻板印象,認為亞裔孩子都是隻會讀書考試的書呆子。】
我不認為楊安澤是在“鼓吹迎合”。藤校對亞裔孩子的種族刻板印象有各種原因,很有可能有歧視的原因,但也可能一部分是事實。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證據顯示有歧視,我們自然要反對。
但另一方麵,我們如何推翻藤校的這種刻板印象?靠跟在保守人士後麵和哈佛打官司?這隻有在自己沒有能力的時候才不得已而為之,當自己有能力時,還需要跟嗎?
實際上,隻有當亞裔孩子長大後,不僅僅去華爾街,不僅僅去當醫生,律師,還要去辦實業,開公司,參加社會活動,競選議員等等,人家才會改變這些刻板印象。
或者,出來競選總統?
趙宇空從楊安澤這兩條推特,【聯想到了亞裔參政維權過程中的一幕幕場景】。
亞裔議員沒有維護亞裔,這裏麵可討論的很多。我認為主要原因是這些議員力單勢薄,必須要借助各種力量。當然如果他們的政策切實損害了亞裔的利益,亞裔民眾就有責任讓這些議員聽到他們的呼聲。注意,是有責任讓議員們知道,而不是被動指望。所謂的communication,是雙方的,議員們解釋為什麽他們會這麽做,民眾告訴他們這麽做損害了我們的利益,這是良性互動。
趙宇空正確指出,【華人參政議政這兩種模式的最主要缺點就是在自己投票和捐款的時候從不向這些政治候選人提出施政要求,不要求政治候選人維護華人的合法權益。這些政客在當選之後,根本就沒有意識或責任維護或爭取華人社區的合法權益。】
請問,這是誰的責任?
再回到楊安澤。
首先,楊安澤競選的是總統,是美國總統,不僅僅是美國亞裔的總統,也不僅僅是某個選區的總統。你不能要求他隻照顧亞裔的利益。當你指責楊安澤【犧牲亞裔孩子平等教育權益】時,你有沒有想到,作為總統的楊安澤是否也要考慮其它族裔孩子們的平等教育權益?
其次,如果你認為楊安澤的政策損害到了亞裔,你應該盡量和他交流,而不是拒絕交流:【在這種相互矛盾的心情之下,我要求這次活動的主持人,在我參加這次活動時,不要安排我與Andrew Yang見麵,也不要合影。】你幹嘛逃避?
更不是自認為要【在華人社區樹立一股正氣】而【以個人的名義呼籲大家不要支持Andrew Yang】。
你如果鐵定是另外一位候選人的支持者,沒問題,你可以講出你支持他或她的原因。但是請不要以閉塞的心態,不願意去理解楊安澤,或者誤解楊安澤,再攻擊之。
楊安澤作為亞裔競選總統,走到這步殊為不易。自他起步以來,他最主要的支持者是白人男性,而非亞裔。很多華人(包括我),在了解實際之前,其實是有很多刻板想法的,比如我當初聽到1000刀紅利,也很不以為然。我支持他,完全是對他的政策和演講有一定了解之後才有的決定。而他這個華裔背景,當然是一個bonus。也因為這個bonus,讓我覺得更有義務支持他,至少讓更多願意傾聽不同意見和不同觀點的人去了解他。
附:
關於AA和哈佛的一小段曆史https://prospect.org/article/affirmative-action-isnt-binary-choice-harvards-asian-americans
In 1976, two Chinese Americans were barred from Harvard’s orientation banquet for minority students. The reason, they were told, was that the university did not recognize Asians as minorities.
Over the course of that school year, Asian students fought to be recognized as people of color. Along the way, they discovered that the university had shied away from its affirmative action commitments toward Asians by excluding them from diversity and admissions outreach programs. The existence of affirmative action, specifically that it entitled Asians to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support as nonwhite students, became a key component in winning the campaign. After months of sit-ins and demonstrations of solidarity from other students of color, Asians were finally “granted” minority status at Harvard and included in affirmative action protections.
The Supreme Court later ruled that racial quotas were unconstitutional. But the high court also concluded that race could be used as one among a number of factors in university admissions. Race-conscious admissions allow universities to consider how an applicant’s race may have affected their access to resources and opportunities during their pre-college education.
However, the universities that employ these policies must first show that existing race-neutral admissions (or an admissions process with no official consideration of race whatsoever) prevents them from enrolling a sufficiently diverse class of students to achieve a key goal: an educational experience that benefits from diversity.
一個黑人關於AA的感覺
I’m black and I honestly hate affirmative action. I understand why it was needed at one point, but now it’s just more detrimental than helpful. As a minority, when you accomplish something or get accepted into a school or get the job, you never know if it was because of your own merit, or because they just needed to fill their diversity quotas :P
我比較認同下麵的(雖然有點極端的)觀點
Remove affirmative action from College! It is 2019 and the fact that schools still use race as a criteria for admission is a backward way of thinking and is racist.
Applicants should only be judged on Test scores, achievements (both in academics and in their communities), and how rich or poor they are.
我對哈佛官司的態度是,有保留地支持控告者。或者說,我對哈佛等藤校的態度是,對黑人和西裔可以有一定傾斜,但不能有明確的指標(違憲),不能反向歧視(同樣違憲)。
後來我說,我們也是希望不同族裔的人都能上大學。
如果覺得某族裔的人沒有足夠教育,那就應當增加那裏的教育投入。其實美國政府給窮人區提供許多的財政支持。
如果他們不重視教育,應該給他們宣傳教育的意義,提供免費補習的機會。而不是硬性地拔苗助長。
用中國的話是,要治本,不是去治標。
我是漢族,不認為這種加分對漢族不公平,或者說,認為這種不公平是必須的,所以能接受。就像江浙一帶的學生要上清華北大,可能成績要更好一點一樣。
我理解你對這種不公平帶來的負麵效應,當然如果一視同仁可行的話,最好。但是,我想問你,如果沒有這種政策的傾斜,再如果新疆的教育確實不如江浙一帶發達,那大學裏的新疆學生就會急劇減少,你能接受嗎?
不過美國政治兩極分化日漸嚴重,科技發展紅利被壟斷,基尼指數越來越高種種,對我們的未來影響重大,都是值得我們多看多讀,細細思考的。僅憑gut feeling不夠了。
看了引用一個黑人對AA的看法,聯想到中國的少數民族政策。我是新疆人,少數民族照顧政策包括高考加分,當年維族要加二百來分呢!現在不知道了。表麵上看對漢族太不公平,然而結果可能卻是造成維漢在文化上更難融合,本來就存在自然和宗教差異,再加上人為製造的不平等,鴻溝不僅沒有因為漢人的“犧牲”而縮小,反而加大了。加分不僅加深了漢族對維族能力上的偏見,或許也一部分導致了很多維族學生長期以來學習成績和能力的depressed。
政策偏失影響太大了。中國在新疆長期以來對少數民族高考加分,在計劃生育期間給少數民族二胎,三胎名額,不但沒有消減差異,反而費力不討好,不僅讓漢族百姓吃虧做夾心餅幹,少數民族,尤其是維族還會說歧視,沒準兒一早就沒安好心,設套兒減低我們的競爭力,種種。
製定政策的人真不能想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