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就是中國》第138期中,張維為“再議烏克蘭局勢”,在正確梳理俄烏衝突的來龍去脈之後,他一轉話題,開始闡述他認為的,普金發動俄烏戰爭的三個原因。第一,就是普京公開聲稱的烏克蘭中立化,去軍事化和去法西斯化等。第二,從根子上動搖北約存在的意義。第三,顛覆冷戰後形成的美國單極霸權主導的國際秩序,確立多極化的國際秩序。他認為“俄烏衝突再次證明世界已經進入了‘後美國時代’,美國一霸獨大的時代已經終結”。
俄烏戰爭發展到現在,雖然還會有很多波折,達成這第一個目標的可能性似乎很大。但是,這第二個目標不但沒有達到,反而倒退許多。北約在俄烏戰爭爆發以來,至少在一致對外方麵,比以前更加團結,成員國普遍認為北約存在的意義比以前更加重要。
如此明顯的誤判,讓我很懷疑張維為為了迎合自己一貫的思維而削足適履。一個直接的證據是,他把前一段時間波蘭拒絕為美國運送戰鬥機到烏克蘭,看成是“美國霸主地位受到重創”。實際上,先不說美國和波蘭有可能心照不宣,對運送戰鬥機到烏克蘭這件事,隻是打打嘴炮而已,即使兩家都很認真,這種拒絕也完全是合作雙方一個很小的討價還價而已,哪裏能上升到“美國霸主地位受到重創”這樣的高度。真要讓美國霸主地位受到重創的,要說德國法國俄國中國等等,也許有那麽一點點可能性,無路如何也輪不上波蘭。
更要命的是第三點。
在討論張維為這第三點之前,先看一下台灣前駐新西蘭大使級代表介文汲的觀點。他認為美國在烏克蘭一獨立就開始布局,要把俄羅斯拖下水,整個過程有戰略有行動,烏克蘭不知不覺就走在了美國為其設計的道路上,現在的結果,包括俄烏戰爭,完全是美國所樂意看到的。
在談到美國對中國的二次製裁時,介文汲認為肯定會實現。有別於上一次美國挑起的對中國的貿易戰,這一次是美國利用“中國站在侵略者一邊”這種冠冕堂皇的理由,裹挾了歐盟,很可能形成一個“美歐對中俄”的爭鬥。
我們來比較一下張維為和介文汲的觀點。簡單來說,張維為認為現在的世界局勢是俄中聯合了所有厭惡美國霸權的國家,要鬧革命,革美國霸權的命,對中國而言,形勢樂觀。而介文汲則認為,美國要團結歐盟,趁俄烏戰爭,把中國也拖下水,對中國而言,形勢不容樂觀。
美國對中國的二次製裁,有可能得益於中國采取柔軟的身段,現在看來有緩和的跡象,介文汲的判斷不見得非常準確。但是他說了一句很正確的話,一切憑實力說。
一個簡單的問題是,現在的中俄聯手能打得過美歐聯手嗎?我認為答案是很顯然的。
而在張維為的棋局裏,似乎少了歐盟這個重要的角色,這對力量對比的估計可能是致命的誤判。因為這種誤判,而采取盲目樂觀鷹派的舉動,對中國而言非常危險。
所以我說他誤國。
在這一期《這就是中國》中,金燦榮作為嘉賓也分享了他的觀點。總的來說,他比張維為要謹慎得多,我們能聽得出他有一些憂慮。比如,他抱怨歐盟沒有定力,被美國忽悠。這說明他的棋局分析裏有歐盟的存在。
他也不願意像張維為那麽樂觀,斷言美國霸權已經終結,而采取一個比較謹慎客觀的態度,說現在事件還在發展,所以俄烏戰爭的意義還不能輕易下結論。
在談到俄國能不能撐住美歐的經濟金融製裁,金燦榮認為俄國麵積大,糧食和能源自給自足,所以能撐住。
但是,我們絕對不希望類似製裁在中國發生。無論是殺敵一千自傷八百還是殺敵八百自傷一千,一旦這種製裁在中國發生,一個肯定的結果是普通民眾的日子會很難過,另一個肯定的結果是中國的高科技發展會停滯若幹年,這個後果尤其可怕。
到現在為止,中國政府還是正確地采取了謹慎的態度,比如秦剛談中俄關係“上不封頂,下設底線”,可以算是一個比較圓滑的修正。比如堅決不去觸碰軍事援助俄羅斯,以及最近王毅馬不停蹄訪問阿富汗和印度,雖然成果不見得很豐富,但這些努力對緩和針對中國的壓力總有些好處。
前一段時間的中美貿易戰,似乎多多少少讓習近平發熱的頭腦冷靜了下來,認識到中國的發展很容易被歐美卡脖子,這也算是一種進步吧。
反觀作為學者的張維為,從以前的一堆自信,發展到現在,更多了些盲目自大的味道,為了自己學術體係的一致性,似乎采取了藐視美國,甚至忽視美國還是唯一超級大國這個事實,殊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