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qiao123前不久發表了一片妙趣橫生的文章《魯迅筆下的人物在今天都是網紅》,有位杜鵑盛開網友留言說“相較於魯迅的雜文,更喜歡魯迅的小說。”倒讓我想起讀研究生時的一件往事。
記得是剛上完一堂選修大課,和一位很和藹可親的女老師肩並肩騎著自行車回宿舍,不記得是不是和上課的內容有關,反正是開始聊起魯迅,我就說“相比雜文,魯迅的小說成就更大”這樣的話。這位老師不以為然,說當然雜文的成就更大,然後用了“匕首”這類常見的評論魯迅雜文的讚美之詞。我同樣不以為然,於是爭論了幾句,沒想到這位老師動了怒,真的很生氣的樣子,猛踩幾下自行車,居然離我遠去。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還是不知天高地厚,其實更合適的評論,還是杜鵑盛開的話,相較於魯迅的雜文,我更喜歡魯迅的小說。“喜歡”比較主觀,而“成就更大”是客觀的評價,我如果沒有來回看過魯迅的小說和雜文若幹遍,再結合政治文化曆史做一番研究,當然沒有資格說這樣的大話。
但那位老師生氣成那樣,讓我印象深刻,所以一直記得。在回過頭來猜想,可能是因為那時爭論當中口氣對她很不敬。
之所以喜歡魯迅的小說,我想和我小時候的教育分不開。大學之前我接觸的多是中國古典文學,極少讀大部頭的蘇聯和西方長篇小說,所以口味就是喜歡言簡意賅。迄今為止,在我所有看過的小說/敘事詩裏,最喜歡的仍然是《孔雀東南飛》,寥寥數語,就把一個故事講得完完整整又不失生動,語言貌似平鋪直敘,表達出來的感情卻又如此驚天動地,沒有哪部作品能做得更好。
魯迅的小說就是繼承了這個特點。他的小說非常精煉,推敲過的言詞都有深意,可謂惜字如金。 因為麵壁十年,厚積薄發,心裏有許多想法,又被壓縮成中篇和短篇這樣的篇幅,當真是字字珠璣。隻是後來因為(我猜)把大量的精力放到了雜文上,失去了觀念的積累,所以後來的小說主題/結構就顯得單薄。
當時有人提名魯迅得諾貝爾文學獎,魯迅自稱不合格。他並非完全自謙。魯迅自己已經拒絕被推薦,當然就沒有了獲獎的可能性。如果他被提名了,估計也得不到諾貝爾獎。首先,他的題材多涉及時態,針對普遍的人性不明顯。其次,他的文風(言簡意賅)經過翻譯,西方評論家或許很難欣賞。在這,他高質量的小說數量不多,缺乏持續的衝擊力。如果魯迅有類似於《狂人日記》《阿Q正傳》《祝福》《傷逝》的小說十部以上,諾貝爾文學獎我認為他是當之無愧的。
其它魯迅的散文和雜文,言簡意賅的風格始終貫穿,也有很多精品。
說起魯迅的雜文,犀利肯定是其一大特色。魯迅的犀利,是有其深刻的思想為基礎的,所以他的犀利讓不相關的讀者,而非被罵者,看起來爽快得很,就像武俠裏,主角把壞蛋打得稀裏嘩啦一般。比如《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一連用三個形容詞,一副非要鬥倒在地再踩上一腳的氣勢。
話說十幾年前,網上的論辯文章就有很多學魯迅的文風,一味追求犀利。可惜絕大部分隻學了架子而沒有實質,於是就流於淺薄的逞強鬥狠。也因此有人把這個壞風氣算到了魯迅的頭上,這實在是冤枉了魯迅。
這些人正在老去,近幾年在網上已經不常見他們的蹤影了。至於現在,很多鬥嘴已經變成直接用鄙詞對罵,這大概連淺薄的逞強鬥狠都算不上,應該是更在其次了。
大多數人由先入之見,比如“人性”就該是“美”的,或是“好”的。這就無法麵對真實了。也寧願喜歡什麽胡適梁實秋的糖水可口可樂了。。。。
魯迅先生的文學成就非常高,他用文學表達思想能力,無論用小說還是雜文,幾乎無人能比,如果我是一個文學愛好者,我會很好地向他學習他的寫作技能,語言技巧等等,可惜我不是。
即使在我年輕的時候,那時中國把魯迅奉為神一樣的人物,我也沒喜歡過他,我總覺得他有一股酸臭味,一股尖酸刻薄,誰也不如他,誰都是他戲虐,調侃的對象。
魯迅筆下的人物,比如,阿Q,比如祥林嫂,比如孔乙己,那都是被社會和現實糟蹋禍害的小人物,為什麽要那樣生動地揭露她們呢?是因為“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
文字如何並不重要,傳達出來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思想不對,銳利的文字隻能是助紂為虐。
魯迅的白話文小說成就確實很高,文辭精煉、寓意深刻,稱得起白話文小說第一人的稱號+2
說到文風的尖刻,我們固然不能把五四之後的文人無形都怪罪到魯迅的身上,魯老先生卻也沒有作出一個很好的榜樣。這篇《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就是把理論辯論上升到人身攻擊的範文。這要擱在今天的文學城,此文一出,必有網友留言譴責這種”貼標簽“的做法,魯先生戰隊在辯論初期占據的道德優勢就會喪失殆盡,戰局急轉直下,本來因其精英姿態備受詬病的梁實秋一方會收獲大批同情和支持。等到梁先生那篇”我不生氣“的回應發出來,同情轉化成仰慕,梁先生會因此大量吸粉。當然梁先生也可能不以“我不生氣”來回應,而是一氣之下關閉博客,遠走他網,那樣的話,魯先生一派網絡霸淩的名頭做實,可以接著吵下去的對手又從此銷聲匿跡,魯先生估計得瘋。
上麵是玩笑話了:)是我受子喬的啟發,試著拿魯迅來取個樂兒而已。認真地說,我認為魯迅的雜文在一些地方有失偏頗,以至於為某政黨提供了投槍匕首,成為殺人於無形的武器。當然這也不是魯迅的過錯。
縱觀古今,人性是不變的。當今的社會也是話題多多眾說紛紜,動輒口誅筆伐。在我心裏,還是胡適先生講出了亙古不變的真理 -- 寬容比自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