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
這本書是我近幾年來讀過的信息量最大的一本書,裏麵有很多的觀點都在我的常識之外。這篇讀書筆記,有些,特別是一開始讀時,是我自己的想法,相當於和作者聊天。但隨著往後讀,更多的是記錄一下作者的觀點,所謂的生吞活剝,要對話還需要假以時日沉積思考。
(一)
關於宇宙大爆炸理論,我更喜歡的想象是,根據人類胚胎的成長,宇宙或許是從一個胚胎分裂發展而來的。胚胎早期的形成,分裂和發展和大爆炸觀察起來應該很像。這符合中國陰陽理論。但是一生二,還是起於二?從多元化的角度看,一生二是分裂或者複製,不太合理。除非分裂之後有突變。
大爆炸,其原始位置在哪裏?當然,提“原始位置”就是一個比較荒謬的問題,因為在宇宙產生之前,宇宙的時空是不存在的。但是就像我們喜歡探究萬物的終極源頭,並創造出一個終極神一樣,問“原始位置”也是一個合理的問題。
為什麽會大爆炸?
關於擴張,一個合理的想象是在四維球麵上的展開。
關於無,需要分開定義。有一種無,叫絕對的無,就是沒有任何我們人類所能想象的物質/能量。
另外一種是特定的無,比如某一個人誕生之前就是無。
根據古希臘哲學(我讚同),絕對的無不能產生有。所以宇宙產生前是有物質和能量的。相比於大爆炸時所有的能量濃縮在一個奇點這種觀點,更容易想象的是在宇宙奇點/泡泡外麵有能量輸入,就像人體裏的細胞,其實是有能量進入的。物理學界的暗物質,是不是就是這種能量?所以,宇宙是不是一個開放係統?
(二)
我們能理解的生命(包括某種智能生物,類似於神仙那種)是如何產生的?我覺得應該是隨機導致,而不是精心設計的。因為即使有個神在宇宙之外,他的scale也大到人類無法想象的程度,就像一個人和人體內的細胞。人體內的細胞,或許能“感知”人,但是人根本無法照顧到體內的某一個細胞。所以我是不太相信所謂的祈禱神就會聽見之類的。神無處不在倒是容易理解。對於人體內的細胞,人顯然是無處不在的,但我們毫無辦法去傾聽某個細胞的聲音(或祈禱)。
(三)
談到Gossip是維係一個小社會的必要手段,這個觀點蠻有意思,對我來說很新穎。這麽看來,gossip基本就是根植於人類最原始的語言之中。
人類是如何突破150這個門檻的?書裏說到是因為虛構,就是宗教一類的東西。很有可能。更進一步,我覺得主要還是出於功利:兩個部落打架,人多的有優勢,大多情況下會贏。所以需要擴張部落。如何維持大數量的部落,宗教就成為了一種工具。就是說,最初的出發點在於擴張部落,而不是宗教憑空而生。這並不是說作者不對,隻是對宗教這些虛構性的“東西”的產生做一些功用性的解釋。
(四)
書裏說道早期的foragers生活過得比後來的農民要好。他們的食物來源比較豐富,營養種類多,而中國農民一日三餐就是米飯。
那為什麽他們不維持這樣的生活呢?作者認為是為了更多複製他們的DNA。
(五)
說到智人到處擴張,然後消滅了絕大多數大型動物。其它HOMO怎麽消失的不清楚,但是大型動物是被智人幹掉的有足夠證據。
(六)
這是一個新奇的觀點:不是人domesticated麥子稻子,而是相反。拉丁文Domus 的意思是 house,就是說,是麥子稻子把人關進了房子,而不是相反。以前看到過一篇《讀書》裏的文章,介紹一本書,有類似的觀點:是土豆選擇了人類,而不是人類選擇了土豆。
這本書描寫foragers和farmers的區別很新奇和有趣。比如作者談到foragers營養比較均衡,而且來源豐富。主要是因為當時人口數量還不大。
他提到了農業化養活了更多人。但我覺得還有一點,在農業社會,老年人和少年都能參與勞動,而對foragers來說,老年人的貢獻就很少了。打獵肯定不行了,或許可以做工具,看孩子,摘果子也不太行吧。但在農業社會,看園子總可以吧。所以從後麵的“人性”角度看,農業化,定居化,從人道主義來看是進步的,因為作者也談到了foragers有時候會處死對整個部落不利的老年人。
So the evolutionary success of a species is measured by the number of copies of its DNA.
This is the essence of th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the ability to keep more people alive under worse conditions.
我覺得至少農耕社會的人壽命要長了吧?作者是不是把foragers’ lives描寫得太理想化了。
作者談到各種原因導致小麥的發展。冰川期結束,雨水多了,智人燒山,燒掉了樹叢,土地讓位給麥子,智人吃麥子,麥子到處遺漏,就有更多麥子生長,智人從幾個星期,慢慢就在某地(一般靠近水源豐富的地方)定居。
The pursuit of an easier life resulted in much hardship, by working harder. It happens now too. 但是努力工作,社會不就是這麽進步的嗎?當然,我們也可以問,什麽是進步。
One of history’s few iron laws is that luxuries tend to become necessities and to spawn new obligations.
這段關於農業社會的描述,喻古諷今,寫得實實在在而妙趣橫生。
Göbekli Tepe這一節談到,智人的定居和農業化,有可能是為了宗教原因,造某些大型建築,需要很多人,於是隻能吃麥子。就是說,集聚是因為祭祀,而不是由集聚而漸漸產生類似於現在教堂廟宇一類的建築。所以農業化有可能是宗教原因,而不是智人發現種麥子比打獵更好,就是說,農業化是果,而不是因。
(七)
獨立宣言的生物版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evolved differently, that they are born with certain mutable characteristics, and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and the pursuit of pleasure.
(八)
談到印度種姓製度。我有些看法。
由於缺乏一些有力的神,中國人自有記載以來,人的平等思想似乎比較普遍。春秋戰國裏沒有特別談到階級(?)。秦末陳勝吳廣起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起義達到了一定規模,說明王侯將相並不是天生的這種觀點顯然有很大市場(所以可以反推到春秋戰國,階級區分並沒有和宗教掛鉤,不然不可能憑空產生這種觀點)。
所以說,對於平等的觀念,中國有悠久的曆史。印度是長時間的種姓製度,美國對奴隸的平等觀念直到20世紀才逐步消除。
再想到由宗教結合的社會,肯定相對比較穩固。當然有各個宗教之間的戰爭。這種穩固,是不是也容易導致迅速坍塌?(當然宗教還存留。)
而中國久分必合合久必分,殘酷了點,但是不是有可能是一種相對比較健康的社會發展?就像人要發發燒之類的?
(九)
講到男女為什麽不平等。作者給出了三個普通的論點並加以駁斥,其一,由於生物上差異性,男性比女性強壯。但作者辯論,首先男性階層裏也不是力量大的男性掌權,其次,女性在韌性,耐力方麵更有優勢。所以生物上的差異並不必然導致男性占主導。其二,男性更有攻擊性,但同樣,作者爭辯,男性裏麵掌權的也並不是那些易衝動的更具攻擊性的男性,恰恰相反,掌權的卻是能溝通能團結一批人的本身並不見得很強壯的男性。其三,女性有懷孕期,但作者也爭辯,為什麽女女之間不相互幫助,而非要讓男性在她們懷孕期間給予幫助,乃至於她們失去了討價還價的能力?
既然這些解釋都不成立,又為什麽女性在低階層是一個曆史上普遍的現象(應該是在母係社會和之後)?作者說他也不知道。
我之前想當然男性比女性強壯,還有女性懷孕期,月經這些自然現象阻礙了她們在社會上成就,但這位作者給出了一些質疑,顯然我們需要更合理的解釋。
我覺得作者的反駁有一定道理,但再反駁應該也可以。比如,在打仗方麵,顯然懷了孕的女性不合適上前線,打仗的時間又沒得挑選。在有曆史記載前,我們可以猜測一般是打仗時立了軍功的將軍成為首領。文人掌權是後期的事情。至於女性為什麽不在女性之間尋求幫助,一旦產生家庭這個概念,女性就不太好尋求外麵的幫助了。
(十)
第三部分講到平等和自由的矛盾,主要是,如果放任自由,有錢有勢的人就會有更多自由,不平等會拉大,要平等,那麽隻能約束一部分人的自由。說狄更斯的小說注重自由,Solzhenitsyn的小說講的是共產國家因為注重平等,導致殘酷的獨裁。說現代美國的民主黨注重平等,而共和黨更注重自由。
作者認為這是健康的矛盾。
我正在考慮中國向西方學習的一點,就是自由的思想。看到此書,我覺得我心目中的自由是針對普通老百姓的,沒想到鼓吹自由有可能導致不平等,所以要修正。還有,我想象的自由著重在自由思想,自由按天性發展上。
還有,作者這個描述讓我想到中國曆史一直強調的是世界大同,離現代的平等觀念有距離,但離自由就更遠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自由,就是盧梭式的,自由地把自己完全交給某個社會。如同宗教,自願獻給上帝,並在上帝的懷抱裏享受被獨裁的自在。
我比較排斥這樣的自由觀,而喜歡更個體化的自由。
(十一)
講到曆史有沒有方向?作者認為有,雖然文化也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總方向是合。
講到錢的流通和股票市場的漲跌,我覺得作者簡單化了。錢並不僅僅是“我信任它是因為你信任它”,最初的錢必須有一定的實物作為支撐,即使現在,信用本身並不是空中樓閣式的相互信任,比如信用卡公司不會憑空就信任某人而發給信用卡一樣,某人必須先建立信用,而這個信用是有一定的資金(現在或未來)來支撐的。股票漲跌也是如此。當然,發瘋的時候肯定有,但總的來說還是有可依據的東西。
現在比較流行的電子幣,倒真是相互信任的結果,沒有什麽實物作為支撐。能不能成氣候還有待觀察。
說錢是人類容忍度最高的東西。
(十一)
談到一神教裏也充滿了二元論,多神教,animist,等等。象基督教裏的魔鬼,地獄等等就是二元論裏的玩意兒。說這些合一論才可能是世界宗教。
(十二)
講到釋迦摩尼如何解決各種苦寂:These practices train the mind to focus all its attention on the question, ‘What am I experiencing now?’ rather than on ‘What would I rather be experiencing?’
這和我之前的理解有點不一樣。佛教講空,此刻experiencing的無非也是一個空相,既如此,為什麽要問“我現在正在經曆什麽”這樣的問題?
說nirvana (the literal meaning of which is ‘extinguishing the fire’)。我之前的理解涅磐,有重生的意思。作者的理解沒有重生的意思。或者必須從更深層次去理解這個重生,就是把重生和滅寂等同起來。
從這裏可以理解輪回產生的原因。因為如果我們一般理解滅寂就是死亡的話,那不是太容易了嗎?但滅寂這個狀態顯然不能這樣容易就得到啊,所以必須提出死亡並不是滅寂,不是最終,所以必須有死亡後的存在。
(十三)
講到現代的自由主義,按作者的說法,和共產主義一樣,其實也算一種宗教。作者對宗教的定義是Religion is a system of human norms and values that is founded on belief in a superhuman order.
這就讓我想起一個問題,我們都知道自由是好的,但是為什麽?我前一段時間已經確認中國需要引進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由的思想,理論和實踐。但是憑什麽?如果像美國的獨立宣言一樣,把這些說成是上帝的意思,那這個引進的根源就有點問題了。
(十四)
談到Humanism is a belief that Homo sapiens has a unique and sacred nature, which is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nature of all other animals and of all other phenomena.
然後緊接著就談到會有人不同意這個定義,的確這個定義和我理解的不一樣。根據作者,有三種對humanity解釋,就像基督教裏有各種派別爭論什麽是神一樣:liberal humanism,就是追求人權的一批(在講到這一段時,談到西方古代對殺人犯折磨,處以死刑,而且公開行刑是因為那時候的人認為殺人犯違背了宇宙秩序,隻有折磨,公開行刑才能讓這個秩序恢複。這個和中國以牙還牙不是一個路子。而現在給罪犯以人道待遇,居然也出於這個目的,就是恢複宇宙的人道秩序。);socialist humanism,和前者注重個體不一樣,這撥人注重人的社會意義,乃至整個人類。他們更注重平等。這兩者都是單一神教的產物,而第三種,revolutionary humanism,其代表居然是納粹。
談到liberal humanism其實並不符合近代的科學發現,比如人很多舉動完全有荷爾蒙等決定,而不是沒辦法實證的soul。作者問:how long can we maintain the wall separating the department of biology from the departments of law and political science? 認為現在的政法學界有意把生物學排斥在外。
(十五)
居然說文化是一種意識寄生蟲(memetics/postmodernism/game theory-arms race)。說曆史動力從來就不是來直接提升humanity。
作者認為曆史從來不關心個人的幸福。但是文化不是人產生的嗎?不是人的選擇嗎?當然,這裏“人”是指一個群體。這不就繞到“個人和社會”“自由和依附”這些辯證問題了嗎?
講到科學革命,說15世紀科學在某半島(意大利?)產生,並說這個地方之前在曆史上並不是一個重要的角色。
這讓我更加確信,知識必須碰撞才能突變。這大概能解釋世界科學的發展規律。比如,西方的數學在古埃及和古巴比倫(1890BC)已經比較發達了(當然是原始數學),但之後沒有繼續發展出現代數學。而是到了300BC,希臘人學了這些,產生了所謂的數學黃金時代。然後中世紀,數學也沒有接著如此輝煌地發展,而是沉寂了一千年,到了15世紀,又從意大利來了一次革命。五百年後在美洲大陸,計算機的出現又導致了科學的大發展。(但是數學,除了混沌理論,好像沒有其他突破。)
這麽看來,中國還是有機會成為下一個科學文化中心。但是中國必須做到兩點,第一,虛心學習;第二,解放思想。
作者對曆史的看法以偶然性為主,他講到曆史發展有多種可能性,隻不過其它可能性沒有被實現。他認為,很容易想象曆史發展完全繞過科學革命,就像繞過基督教,沒有羅馬帝國,甚至沒有金幣。
這是很奇怪的,因為我覺得曆史學家都會試圖去找曆史中某些規律,就是必然性的東西。但顯然這個作者不持這種觀點。我覺得曆史繞過基督教,繞過羅馬帝國,這都可能,(很顯然這些都沒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產生),但是繞過金幣大概不可能。作為物物交換的替代貨幣,金幣有其特殊性。當然中國曆史上銀幣用得更多,但是金幣同樣是硬通貨。所以曆史應該是偶然和必然的統一。這麽說比較無趣,但應該可以證明。
(十六)
作者花了相當篇幅講科學革命,最近五百年的曆史,有很多想法在裏麵。
先談到1000AD到1500AD沒啥變化,後五百年變化巨大。然後給出最近五百年發生的一些數據:人口增長14倍,創造財富240倍,能源消耗115倍。
說1500AD之前,政府或富人投資教育和研究目的是保持現有能力,而不是去得到新能力,為他們的統治提供證據唱讚歌,而不是去發現新藥物,新武器,或刺激新經濟發展。
這難道不順便從另一個角度回答了“為什麽中國沒產生現代科學”這個問題?
1500AD之後人們看到了投資科學能大大提升人類的能力。作者顯然無意中給出了所謂的“完全的市場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正確的,他列舉了多種政府參與的投資,如登月計劃,核物理研究,核電站,等等。
聯想到最近的中美貿易戰,其中一個衝突就是美國認為中國是舉國體製,所以對美國公司不公平。但,曆史不就是這麽發展的嗎?在最初階段,不是確實需要政府投入的嗎?
談到準備討論現代科學,政治,和經濟三合一的產生原因。其實我覺得前麵的簡介已經解釋了,簡單說來,就是嚐到了甜頭,然後就進入了power, resources, research 的正循環。
(十七)
指出現代科學區別於以前有三點(1)承認自己無知(2)以實驗和數學為中心(3)尋求權力。
這些觀點可以和陳方正的觀點結合起來討論。陳的文章(書還沒看)更著眼於西方知識的傳承。本書可以說指出了突變的方麵。顯然,有傳承沒突變不行,比如中國幾千年的數學傳承,還是停留在算學上。故埃及和巴比倫一千五百年裏也沒有發展出古希臘的數學水平,歐洲此後一千年裏也沒有慢慢出現十五世紀的科學。
所謂階梯形上升。
書中描述中世紀基督教貶低和邊緣化知識,倒是和中國曆史上對待科學數學相似。曆史上中國數學家極少或者沒有地位顯赫的。獨尊儒術和更明顯。
如果我們無知,已知的也有可能在新證據出現之後被改變,那麽我們如何維持群體結構的穩定?就像宗教那樣?作者寫到兩個方法(1)直接宣稱某個科學為終極真理,舉了納粹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例子。這第二個例子活生生描述了中共的一貫宣稱,因此具有很實際的意義;(2)不理睬科學,而宣稱一個非科學的終極真理,比如人道主義。
講到還有一個趨勢就是神話科學技術。
(十八)
作者考察了曆史上各個時期各個地區對科學和技術的態度,得出結論,Science, industry and military technology intertwined only with the advent of the capitalist system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Once this relationship was established, however, it quickly transformed the world.
(十九)
談到了資金問題。談到了科學不能獨立於宗教,政治,經濟等各種因素。
談到為什麽科學和技術沒有在中國得到廣泛的應用,比如,1500-1850。作者認為,這些科學和技術應該很容易得到。這段很重要:They lacked the values, myths, judicial apparatus and sociopolitical structures that took centuries to form and mature in the West and which could not be copied and internalised rapidly.
作者認為1500-1850是歐洲的準備時期。
所以中國的全麵趕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科學技術追上相對容易,但是更深層更廣泛的土壤,一時不容易改變。
作者認為歐洲兩大武器是現代科學和資本主義。
(二十)
講到工業革命導致時間觀念和社會變遷:以前關心四季,現在關心鍾點,以前是家庭,親戚和社區,現在是國家。
所以看中國的社會結構和習慣,至少在十九世紀,完全是農耕社會的特點。所以現在我們經常抱怨的法製觀念淡薄,其根源在於,中國工業化太晚而已。這就給中國民主化進程的時間表提供某種解釋。
說“The state and the market are the mother and the father of the individual”。
(二十一)
討論什麽是happiness,以及社會進步是不是導致了人們更多的happiness。作者的觀點,我覺得還是有點偏激。相對於之前的曆史,人們在戰爭,饑荒,病痛中轉展,近百年曆史,總體來說類似天堂了。當然作者也覆蓋了這種觀點,並提出了幾點來反駁,比如這段和平時間還很短,還有他把整個動物界作為考察對象,現在的動物看到不如以前那樣Happy.
談到生物學家把快樂看成是人體內一些化學物質在起作用,並說,一個人快不快樂,基本是天生的,而環境和經曆隻會導致一個人的快樂在某個區間內波動。
談到生存意義,認為這基本是人們建立在某種虛妄的想象之上的。
(二十二)
在最後一章裏,作者開了很多很大的腦洞,提出了不少哲學和倫理方麵的問題。其中一個很大的腦洞就是,智人可能可以創造出一種迥異於智人的東西(生物或非生物),這種迥異不僅僅在於形態上的,而且可能在於情感精神。
作者寫這本書的時候,alpha go應該還沒有出現,AI也還沒有像近兩年那樣給人以突飛猛進的感覺,但作者問的許多問題,我相信正在以比他自己預測更快的速度迫近。這還真讓人腦後有點發涼。但我還是對他描述的許多畫麵有些將信將疑。上個世紀初,物理學家也有類似很樂觀的看法。作者也承認,他對將來的描寫很可能不會出現,但同樣可能的是他沒描寫的會在將來出現。
無論何種情況,一百年之內智人世界的變化估計會翻天覆地。
學哲學好玩嗎?我們門外漢蜻蜓點水看看倒也有興趣,真要去讀大概頭都要大了。
現代西方哲學
什麽課?那老師也不在黑板上寫一下?
Sigh... I need a secretary...
Thanks for pointing it out!
謝謝鼓勵謝謝留言。
我說的和你說的不矛盾吧?:)
準備過一段時間讀《未來簡史》。:) 有點overwhelmed.
我一開始讀的是電子版,可以隨讀隨寫,順便拷貝一下,很偷懶。
你說的歐洲工業化的前提,這本書裏也談了不少。一個大圖是科學,帝國,和資本的合作。後兩者提供資源,這些資源和科學合作,產生power,給帝國和資本以回報,然後正循環。 你說的思想自由涵蓋比科學要廣。第二點皇室宗教和state的分開,應該和資本主義的興起有關。擁有資本的階級直接向皇權要權力。
我很同意你對中國現代化的路子設計,但不同意這個過程會有很多人犧牲,或者說,用“犧牲”這個詞太刺眼。我倒是認為,如果有犧牲,那也是既得利益者,但現在國內的既得利益者有很多其實也不是通過正常途徑,所以也談不上犧牲。
西方現代化進程中資本起了重大作用,中國曆史上從來也沒有過這個,現在又是社會主義,思想界估計也不願意讓冷冰冰的資本來唱主角。中國曆史長久以來都是以人為本。兩者之間不好調和,不知道如何走。
但是解放思想,百花齊放是必須的,舍此沒有其他路子。
謝謝參與討論。
同時在讀作者的另一本書《未來簡史》,開篇就提出了挑戰常人三觀的論點,關於婚姻製度在未來的可行性。
不論我們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他的書的確啟發人的思考,拓展思路。感覺是站在太空望地球,又有超高清望遠鏡,可以看全貌,也可看細節。
最近倆個月正巧在讀“500 years of Western Cultural Life", 還沒有看完,鬥膽在這裏作一些關於自由的探討。
歐洲工業化的前提1)思想的自由,1500s/1600s開始掙脫宗教的壓製,科學,文學,哲學,藝術等等有著全方位的探討,實踐和反複,2)皇室,宗教和state的正式分開. 這兩者互相影響,policy 更麵向大眾,促成social/economy evolution.
個人認為,如果借鑒於歐洲工業化,現今的中國還是農耕製度,如果要走向現代科學,1)必須百花齊放,2)政府和黨派必須分離。這個過程會有很多人犧牲,社會會動蕩。但是,沒有自己的反複探索實踐,不會有真正屬於自己的科學文化強盛的土壤。
中美貿易之爭,如果像您所講,中國有政府支持。其實1600s/1700s的歐洲就已經經曆過這種矛盾,所以西方人不會支持理解這種原始的經濟方法。
Happiness is decadent. 工業化解放了servants, 最終也許會把整個人類變成serv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