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的實質是什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執一詞,我等升鬥小民不懂,也不沒有辦法搞懂。
最近回中國渡過了近兩個月的時間,有機會在北京,上海和香港等各地走了一圈。就從看到的各地商場情況來說說一個“小民”的感受吧。
先從北京說起。在北京去的商場不多隻是在旅館附近的豐聯商場,原東安市場,國貿商廈,以及僑福芳草地mall。這些都是處在北京的中心地區。
豐聯廣場以前是商店林立,人氣很旺。這些我沒有看到,現在看到的是冷冷清清的,二樓以上隻見牙醫等診所,沒有幾家像樣的商店。據說許多外資商家撤離之後,又沒有新的商家進駐,就成了我看到的那樣。
國貿也好不到哪裏去,商店,走道上人跡罕見。隻有新國貿飯店的顧客還不少。
僑福芳草地也是清淡得很,晚上7點左右,人跡罕見。
上海去的商店比較多,有靜安寺的久光,曹家渡的悅達889廣場,南京路的新世界,中百一店,永安公司,上海第一食品店,淮海路的沿街商店,中山公園以及虹口體育場的龍之夢商廈。
總的來說大體與北京相似。食品一店無異可以說是顧客盈門,我的錢包也在那裏被偷。奇怪的是絕大部分商家讓你有身在國外的感覺。商店的標牌均用英語。幾乎或者說很難找到中文的。仿佛中國人現在的第一語言是英文,這樣做的意思似乎也在顯示:我們隻為“高檔人士”服務。隻有在新世界看到了中文的店名。
為什麽會這樣呢?
在H&M似乎找到了答案。中山公園的龍之夢我去過幾次。正對愚園路大門進口的就是H&M,在這個比較平民化的商店裏就看到不少年輕人(尤其是女士們)在專心地挑選衣物。試穿間門口還排起了長隊。它那裏的商品基本是與我在美國看到的價錢同步,與其它商店(許多外商開的)動輒幾千元的相比,算得上是平民價格了。所以我的一些朋友是寧可到美國來買衣物,也不在國內消費。
相反在美國到處可以看到中國的產品,價廉物美。但是不像美國商家在中國無處不在的事實,在美國基本上見不到由中國商家開設的店鋪。消費者重視的是性價比,極少有人會把它和政治連接起來。
香港的時代廣場,在等人的空閑時間裏,我逛了電器店。和在國內看到的情況相似。國外品牌,尤其是美國品牌的在家電市場上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價錢不可謂不低,中國(包括香港)一般住家的空間有限,大型的冰箱,洗衣機的放置都有難度。香港商店都不把烘幹機陳列在商場裏,有需要的要直接問店家才可以看到。這不就說明了銷售量不大嗎?
國際貿易量的基礎是民眾的消費。如果你無法讓你的商品進入到人們日常消費之中,有哪個國家會有意願購買?
加稅能解決問題嗎?加稅的結果隻能是導致價格上漲,最後買單的還是普通消費者。
幾個月的貿易戰打下來,沒有聽說哪一家公司因此而倒閉,也沒有聽說哪個政治人物為此負責下台。在中美的貿易中,美國公司賺到了大頭,中國按照商家提出的采購單出口到美國所賺到的利潤隻是整個商品利潤的極小部分。
夠了!這場政治秀已經上演得讓人厭惡。我隻見到我的財產縮水,費用增加。敬請各位政治人物,把你們的政治口號留給自己去做夢,還我等升鬥小民一個清淨太平的生活環境,這個要求不算太高吧!
勿勿兄,試圖為股市漲跌找原因,就總是會落入後知後覺的情況。這次你怪貿易戰了,這就是原因嗎?
----
荷包縮水和荷包無水,哪個好些?
等國家資本主義大獲全勝時,就不是荷包縮水的問題了,而是無工作給你,是失業的問題了。那時你在哪裏去找水去裝進你的荷包?
看來也影響到了美國人民:-(
買賣是雙方的事情,憑借自己的一時軍事力量來強買強賣都不會持久的。
謝謝,我隻是從兩國商場的營銷產品以及顧客來考慮一些問題。其它再深入的層次,我等平頭百姓既看不透也沒有太大的興趣。
我寫了H&M的狀況,應該有答案了吧!電商可以搶去一部分的市場,但是在服裝,大型家用電器等方麵還是與實體店無法競爭的。
朋友我認為你理會錯了,樓主說中國目前商場的情況也沒有認為是貿易戰引起的,隻是說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沒有瞄準中國市場的注重點,銷路不暢。
中國股市我不懂,也從來不碰。朋友中聽說有賠有賺,這是正常現象。但是我至少有好幾位同學是賺得成為了大戶。
美國股市也一樣。2000年,我在股票上賠了有70-80%,而且那些股票大部分至今沒有回來。隻有賠本賣掉的Amazon不一樣。2008年又一次遇到股災,損失近50%。這兩次是由於經濟的問題,自己投資不當,怨不得別人。
這一次的原因不一樣,我是無辜中的。
您的什麽水庫啊,什麽循環經濟之類的理論對我來說,都是些虛無縹緲的東西,我隻知道貿易戰之後,我的股票投資損失了近15%。
這個不是像你說的那麽輕鬆,隻是挪挪壇壇罐罐而已,而是砸了小民們的鍋。加稅後導致的物價上升,對於你來說是可能是好事,對我們來說就是實實在在的荷包縮水。
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那些作秀的人是賺了,還是虧了?
一個隻賣不買和隻買不賣的經濟是沒有循環的經濟。是不可能長期運行的。越早打破,損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