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城頭掛了一篇由以為據說是央視名人(人民日報高級編輯淩XX)的大作,談及得了癌症後的經曆,頗有被“過度治療”而導致憤憤不平之感覺。我隻想對文中提及的觀點做一些個人評論,與淩某本人及文章的真偽無關。
癌症至少在目前而言是個令人望而生畏的疾病。在大部分正常人看來,覺得似乎於己關係不大,置之不理。直到有一天家庭成員中甚至自己不幸患上癌症才猛然醒悟,原來癌症就在身邊。
得了癌症,作為病人無論是處在什麽階段都會後悔地想到:我為什麽沒有早一點來做檢查,或者也有些會埋怨醫生,為什麽對一些預兆症狀不早做進一步檢查?然而,我們反過來替醫生設想一下,以現有的醫療條件以及保險公司所簽下的相應條款,醫生有可能這麽做嗎?做了以後絕大部分都不會是癌症,這不就是淩某提到的過度治療的一種嗎?
癌症的症斷需要具備許多檢查的證據才能得出結論,但是這些輔助的手段,無論是依靠儀器(如CT檢查,MRI,內窺鏡檢查,乃至活檢等),還是病患的口述,都是需要一步步,環環相扣的推斷。不存在什麽過度的問題。每個癌症患者都有著他獨特的病況,醫生需要盡可能詳細地了解到病患癌症的發展程度,以便尋找出最佳的處理方案。這是一個研究,症斷的過程,醫生隻能做到盡量準確地測定病況。除非打開身體看到實體,沒有醫生能保證症斷百分之百,這個過程也是根本談不上過度與否。
醫生的工作壓力山大,我相信每個醫生都是盡力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治好每個病人。但是醫生麵對的,尤其是癌症醫生麵對的是一群特殊病人,他們把全部生的希望寄托在了醫生身上。既然如此病人就應該全力以赴配合醫生的治療。
在美國就醫,醫生也隻是對關鍵部分感興趣。會對病人的現有資料進行研究(不是免費的),然後針對病情詢問一些關鍵問題。對於病患,或者病患家屬多餘的闡述大多不予理睬。
在確認癌症以後,病患麵臨著許多現實問題。有些人相信了醫生的醫療手段隻會促進癌症的肆虐,拒絕治療。其結果大部分是悲催的,不要輕信網絡流傳的什麽不治而愈,即使這是真的,也代表不了更多的不治而死的人們。他們是不會再有話語權的了。
癌症在現在比較十年前,治療手段有了很大的發展。這表明了人們對癌症的認識和鬥爭都獲得了一些進步。這些都是在實踐中得到的,沒有用在這些病患身上的各種不同方案,醫學上的發展就不可能存在。何況任何一種處理手段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地有效,隻對一定百分比的人群有用。對那些不起作用的病患而言這是很不幸的。隻能另找途徑,設法解決。這裏麵能說是過度嗎?
至於淩某提到的醫患關係,本人對國內情況了解不多,隻是對國內醫生的工作環境表示同情。這種現象在美國是不能想象的。退一萬步講“醫患關係”中不還有個“患”在裏麵,不能隻講“醫”而忽略了“患”吧!
我不是個從醫人員,是從事藥物研究的。
我隻是從自身在美國看病,和在國內看病的經曆談一下想法。
醫生肩負的責任重大,人們應當多給予他們尊重。
牽涉到政治問題就超出了我這篇小文的討論範圍,不進一步了。
過度治療與西醫本身無關。
過度治療與生活的品質也有矛盾。似乎日本人在這方麵做的好一些,更坦然一些。
首先要把“過度治療”的內容確認下來,才有討論的基礎。
醫生不是慈善家,醫院也不是慈善機構。把他們的經營與過度治療掛鉤有些牽強附會。
您的這個治愈率讓從事醫生,藥業的人員情何以堪。讓政府統計人員啞口無言-:)
真正治愈的幾率最多也就千分之一的幾率,這裏麵也含有奇跡的自愈例子。
病人的心態很重要,其實這位淩某經過治療已經沒有癌細胞了,可以說是治愈了,不明白他說的過度治療在哪裏?
我知道的國內治療癌症病人的情況,效果都還不錯。醫生盡責,病人得益。
謝謝來訪!
謝謝來訪。些許體會皆為有感而發。現在網上各種言論泛濫,從各個方麵毀滅人們對一切事物的信任。令人不寒而栗。
您提到的這種這種說法也在此列,純屬無稽之談。製藥行業是處在一個相互競爭的市場機製裏,沒有人可以一手遮天。FDA對藥物的控製隻會一步步嚴厲,不存在什麽與盈利掛鉤的政策。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