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以前的博客文章裏曾經提到過幾位上海值得尊敬的女性,其中有張愛玲。
有位朋友在博客中留言,問道:“哪個地方都有幾個可歌可泣的女人,但以漢奸婆為傲的也隻有上海了。”一時之間讓我有些語塞。
說實在我對張愛玲也隻是粗淺地知道她是一位知名的女性作家,曾經住在我家同一個街區的常德公寓裏。常德公寓地處常德路的南京西路和愚園路之間。改開前在這一地區少有高樓。在一群花園洋房之中,它頗有鶴立雞群傲人之處。我們家住在愚園路上,每當夏日炎炎之際,等日落西山,洗完了澡,便與小夥伴們各自帶著小凳子,聚坐在常德公寓樓前的綠化地帶裏,山南海北地胡吹一通,同時也享受了高樓下的陣陣涼風,以解暑熱。改開以後這一地區已經被利益集團全部拆除,蓋起了能賺錢的久光百貨,“家”已不複存在。常德公寓卻能奇跡般地保存了下來,不知道其中有沒有張愛玲的因素在內。
我雖然不曾見過張愛玲,但是老鄉加近鄰頗有些親切感。知道她的生活經曆比較坎坷。至於她整個人生的起起伏伏卻從未認真地考證過。所以對她究竟屬於漢奸,還是漢奸婆,有些搞不清楚。至於對漢奸婆是否也在漢奸之列,屬於需要口誅筆伐之列也無從得知。
日前剛巧看到網上有篇詳細介紹張愛玲的文章,現在轉述如下,以供有興趣者參考,也讓我這個半不啷當的文藝老年了解了一些新的東西。
文章摘選如下:
來源:拾遺(ID:shiyi201633)作者:拾遺
女人最高級別的自在,是忠於自己的坦蕩。——解剖張愛玲人生的九大謎題
謎麵·鑰匙
人活著,不在於世界讓你高興,而在於你選擇了高興。
張愛玲童年照
謎題1:張愛玲為何要離開大富之家?
鑰匙:自尊
1937年,張愛玲17歲那年,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重大選擇。這一年,跟父親離婚多年的母親,從歐洲留學歸來回到上海。
張愛玲高興壞了,跑去母親那裏住了兩個禮拜。一回家,後母就問:“這幾天去哪兒了?”張愛玲答:“我母親那裏。”後母臉色陰了:“怎不跟我說一聲?”張愛玲答:“我跟父親說過了。”後母一個大嘴巴甩過來:“你眼裏還有我嗎?”張愛玲本能的舉手一擋。後母尖叫起來:“她打我!她打我!”然後抽大煙的父親便衝下樓來,揪住張愛玲頭發,就拳足交加,連聲吼道:“今天非打死你不可!”“我的頭偏到這一邊,又偏到那一邊,無數次,耳朵也震聾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還揪住我的頭發一陣踢……”
3
父親張廷重與張愛玲
之後,張愛玲就被關了禁閉。被控製在張公館一間空屋裏,由巡警看管,不得出門。然後,張愛玲就得了嚴重痢疾,但父親既不請醫生,也不買藥,張愛玲病了半年,差點死了。“死了就在園子裏埋了,也不會有人知道。”父親與繼母這樣對她,要的無非是“永遠的臣服”。
但張愛玲這頭強牛,偏不低下頭顱。她托人帶信給母親:“我想跟著你。”母親回話說:“你可要想好,跟父親,自然是有錢的;跟了我,可是一個錢都沒有。”張愛玲麵臨一個重大選擇——是坐在寶馬車裏哭,還是坐在自行車上笑?很多女人會果斷選擇前者,如此便能擁有優越生活條件和大筆遺產。
但張愛玲毫不猶豫選擇了後者,“如果一個人連尊嚴都沒了,活著還有什麽意義?”不能有尊嚴地活著,毋寧死!一個漆黑無月的夜晚,張愛玲挨著牆一步一步摸到鐵門邊,拔出門閂,閃身衝了出去。
張愛玲與姑姑
謎題2:張愛玲為何說出名要趁早?
鑰匙:自立
張愛玲逃出父親的張公館,住進母親、姑姑租來的公寓。她本想用逃離來尋找自尊,但沒想到迎來的卻是更大的難堪。張愛玲到來後的讀書生活費用,無疑影響了母親的生活質量,母親天天把“都是為了你”掛在嘴邊:“這周沒去喝咖啡,都是為了你。”“這月沒添新衣服,都是為了你。”嚴重時,母親會衝著她咆哮,“你簡直就是一個害人精!”這些話,讓張愛玲難過而愧疚,“覺得自己拖累了母親。”為了省錢,她在學校吃最便宜的飯菜。為了省錢,她不坐車走很遠的路去補課。
1938年,張愛玲以遠東區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英國倫敦大學,可惜日軍侵華的炮火阻斷了行程,張愛玲隻好轉入香港大學念書。
5
張愛玲港大學生證
由於母親給的生活費用極少,張愛玲在學校過得相當艱難。但她學習成績卻是出奇地好。一位曆史老師知道她的境遇後,自掏腰包送給她800元獎學金。張愛玲高興壞了,跑去與母親分享。母親說:“你先把錢放我這裏。”第二天,她就打牌輸掉了這筆錢。張愛玲知道後,一顆心結了冰:“那是世界上最值錢的錢,可以支撐我一學期的生活費。”就在張愛玲最最需要錢的時候,母親卻跟著一個男人去了歐洲,一直到她走時,也沒問過張愛玲:“你這學期的學費、生活費怎麽辦?”
張愛玲大三那年,戰火蔓延,香港淪陷,香港大學亦停辦。張愛玲想轉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完成學業,便寫信向歐洲的母親求助,母親沒有寄錢,隻回信讓她趕快嫁人:“若現在嫁人,不僅可以不讀書,還可以用學費裝扮自己;繼續讀書,不僅沒有裝扮,還要為學費傷神。”
張愛玲母親
1941年,21歲的張愛玲,迎來了人生的第二個重大選擇:是趕緊嫁人,依附男人安穩度日;還是奮力拚爭,活出自己的精彩?前者,觸手可及。後者,遙不可期。很多女人會果斷選擇前者,
但張愛玲毫不猶豫選擇了後者。“我想要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成為男人的附庸。”她棄學,賣起了文章。一開始,隻是在報紙上發些小短文,賺取一些勉強糊口的稿費。稍安穩後,她便寫起了小說。
1943年,張愛玲抱著小說稿,一家一家地去敲雜誌社的門。吃了很多閉門羹後,她遇到了《紫羅蘭》雜誌主編周瘦鵑。周瘦鵑一讀,頓時驚為天人:
“當夜我就在燈下讀起她的《沉香屑》來,一壁讀、一壁擊節……”
一月後,《紫羅蘭》推出了《沉香屑》。《沉香屑》一麵世,便震驚上海。接著,張愛玲又撰寫了《傾城之戀》《金鎖記》等小說。短短兩年裏,她便紅透了整個中國。
這時,張愛玲喊出了那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很多人覺得她重名利、太庸俗,這是沒有讀懂她話中之真意。為什麽出名要趁早,因為經濟不獨立,人格便難獨立.越早獲得經濟獨立,便能越早獲得人格獨立
謎題3:張愛玲為何要嫁給臭名昭著的胡蘭成?
鑰匙:勇敢
1943年,胡蘭成在南京養病,躺在病床上看雜誌《天地》。讀到張愛玲的《封鎖》時,眼睛亮了:“我坐直了身子,看了一遍又一遍。”
然後,他向雜誌社要了張愛玲地址。循著地址,找到張愛玲居所。敲門,張愛玲卻不在。胡蘭成便寫了一張字條塞進門縫,留下了姓名、電話與地址。晚上,張愛玲回到家,看到大文人胡蘭成留下的字條,甚是驚喜,連聲感歎如遇知音。
第二天,張愛玲便去拜訪了胡蘭成。胡蘭成真是很懂她,讚美說:“讀你的文章,像踩在鋼琴上,每一步都能發出音樂……”捧人,誰不會啊?但誰可以讚得這麽貼心有才華?胡蘭成這個人,確實聰明,他能從張愛玲小說裏讀出直見性命的東西來。
懂我——是張愛玲一生的春藥。胡蘭成是張愛玲躲不過的,命裏浩劫。她很快就淪陷在胡蘭成的甜言蜜語裏,此後,胡蘭成每隔一日就會去張家,“我們整夜整夜地說話,才握著手,天就快亮了。”
胡蘭成
1944年,24歲的張愛玲,迎來了人生的第三個重大選擇。
胡蘭成求婚了:“嫁給我吧!”胡蘭成何許人?一個文化漢奸。汪精衛叛國投敵後,胡被其網羅帳下,升任汪偽宣傳部政務次長,並兼汪偽集團機關報《南華日報》總主筆,在報紙上撰寫了不少賣國社論。嫁給他,必然會遭萬人唾罵。但張愛玲卻義無反顧地答應了。
他在送給胡蘭成的照片背麵寫到:“遇見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裏去,但她的心是歡喜的,從塵埃裏開出花來。”
張愛玲就是這麽勇敢而決絕,她沒有什麽政治觀念,她也不以塵世的價值觀去品評胡蘭成,“他懂我,這就足夠。”
胡蘭成提醒張愛玲:“將來日本戰敗,我必難逃一劫。隻能隱姓埋名,東躲西藏。”張愛玲卻笑著說:“那時你變姓名,可叫張牽,或叫張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牽你招你。”很多人替張愛玲不值和惋惜,張愛玲卻在《半生緣》回答:“你問我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
沒有婚禮,也沒有結婚證,隻有一紙簡單至極的婚書:“胡蘭成與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前兩句出自張愛玲,後兩句出自胡蘭成。
謎麵4:胡蘭成是張愛玲的一生之殤嗎?
鑰匙:決絕
現世安穩了一年多,抗日戰爭就結束了,胡蘭成改名換姓開始了逃亡。但胡蘭成天生就是一個風流才子,他有句名言:“常時看見女人,亦不論是怎樣平凡的,我都可以設想她是我的妻。”
所以逃亡一路,他風流了一路。逃到武漢,他誘惑了護士小周。逃到溫州,又勾搭上了寡婦範秀美。半年沒有見到愛人的張愛玲,千辛萬苦,一路尋到溫州時,卻看到胡蘭成對範秀美體貼有加。他甚至請求張愛玲給範畫像,張愛玲畫著畫著就停下了筆,說什麽也不畫了,一臉淒然。胡蘭成追問:“你怎麽了?”
張愛玲說:“我畫著畫著,隻覺得她的眉,她的嘴,她的神情,越來越像你,心裏好不震動……”張愛玲含著淚問:“你與我結婚時,婚書上寫‘現世安穩’,你給不給我安穩?”胡蘭成卻王顧左右而言他。張愛玲說:“我要你選擇,你到底還是不肯。”那晚,溫州大雨傾盆。張愛玲蹚著水,一個人走了。
10
此後八九個月裏,張愛玲經常給胡蘭成郵寄生活費1947年,胡蘭成終於脫離險境,在一所中學教書,有了安穩工作。於是,張愛玲便去了一封訣別信:“這次的決心,是我經過一年半長時間考慮的。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張愛玲隨信附上了30萬元生活費,這是她寫《不了情》和《太太萬歲》的全部稿費。從此便橋歸橋,水歸水。
此後胡蘭成數年寫信,她終是不理。“但凡死纏爛打的人,大都不是真的深愛你,那隻是在跟自己賽跑。真正愛你的人,做不到死纏爛打。因為自尊不允許。愛就是把最好的一切給予對方,包括尊嚴。”張愛玲是做不到死纏爛打的,她說:“忘記一個人隻需要兩樣東西,時間與新歡。”
胡蘭成選擇了新歡,她選擇了時間。很多人說胡蘭成害了張愛玲一生,其實他哪有那麽強大,他不過隻在張愛玲生命裏占據了四年時間。張愛玲一生最恨不徹底:“愛得不徹底,恨得不徹底,忘記得不徹底,就連盲目得都不夠徹底。”愛不在了,便決絕離開——這才是張愛玲。
謎麵5:張愛玲為什麽要離開中國?
鑰匙:幹淨
“新中國成立後,張愛玲為何去了美國?”這是很多人心中難解的疑問。從兩件事裏就可以窺斑見豹。
1950年1月,在上海文化局長夏衍力保下,張愛玲參加了上海第一次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進入會場後,張愛玲驀然發現:“不論男男女女,都著灰藍中山裝,隻有自己穿了一身旗袍,外麵還罩了一件網眼白絨線衫。”
張愛玲有句名言:“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裏。”她認為衣服不僅僅是物質的享受,更是一種個性、一種思想、一種精神。當她看到滿座都是中山裝後,她很是擔心:“我害怕失去自己。”
另外一件事,就是1951年,張愛玲寫一篇小說裏要涉及西湖,於是加入了一個觀光團,想去杭州西湖體驗一下。那天中午,吃的是湯麵。張愛玲隻是將澆頭吃了,把湯潷幹就放下了筷子。這時,對座的人都異樣看著她。
張愛玲立馬感到頭皮一凜:“幸好這些人都不認識我,不然跑去打個小報告,我恐怕就要背上浪費糧食的罪名了。”
張愛玲突然領悟到自己好像沒跟上時代節奏。她不想昧良心、玩心計、鬥手段,她知道說謊、吹捧能得到很多好處,但她就是不願、不屑這樣去做,她隻想純粹的活在自已的天地裏。於是,她決然去了香港,然後去了美國。“不能變成一個鬼,不能說鬼話說謊言,不能在醒來時看見自己覺得不堪入目。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幹淨。”她,隻想活得幹淨一點。
謎題6:張愛玲為何會嫁給一個美國糟老頭?
鑰匙:了解
去了美國後,張愛玲認識了賴雅。一個大她30歲的不知名的作家。半年後,兩人就結婚了。很多張迷都有一個大大的疑問:“搞不懂張愛玲為何會嫁給這樣一個老頭?”有人說:她是為了尋求生計。這簡直就是扯淡。張愛玲說過一句話:“結婚若是為了維持生計,那婚姻就是長期賣淫。”她是不屑於賣淫的。
而且,賴雅每月隻有52美元社會福利金,“還不夠租一間最簡陋的房子。”那張愛玲為什麽會嫁給他呢?
劇作家廖一梅說過一句話:“在我們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張愛玲,在賴雅那裏遇到了稀罕的了解。
兩人自麥克道威爾文藝營相識後,“便相見日歡,談文學,談文化,談人生,談閱曆,越談越投緣。到了5月初,簡直到了難分難舍的程度……”
張愛玲平生第一次覺得:“從來沒有一個人這麽了解我。”還有,就是賴雅無比癡愛她。張愛玲的朋友炎櫻,曾在文章裏談到賴雅對待張愛玲:“我從未見到一個人如此癡愛另一人。”
張愛玲與賴雅
遇到這麽一個了解自己癡愛自己的男人,張愛玲立馬就失去了抵抗力,她在給朋友朱西寧的信中說:“我結婚本來不是為了生活,也不是為了寂寞,不過是單純的喜歡他這人。”他是窮鬼,那又如何?他沒名氣,那又如何?他年老多病,那又如何?“我喜歡他,這就足夠。”張愛玲的愛,從來就是這麽純粹,不摻半點雜質。
在兩人生活的十年裏,張愛玲迎來了人生第二個寫作高峰。很多人覺得張愛玲找這樣一個老頭實在是太虧了。卻不知道這老頭正是她漂泊生活中的“安定喜樂”。
1967年,賴雅去世。在此後三十年時光裏,張愛玲一直以賴雅夫人自居,這是何等的懷念與癡愛。張愛玲一生最珍惜懂得。要獲得她的愛,必須先懂她。
謎題7:張愛玲為何對母親等人冷酷無情?
鑰匙:純粹
1957年,張愛玲母親黃逸梵病重,
她從倫敦寫信給張愛玲:“我唯一的願望就是見你最後一麵。”但張愛玲沒有滿足母親的願望,隻寄過去一張一百美金的支票。一個月後,黃逸梵就去世了。很多人都覺得張愛玲冷酷無情,是的,她有時候特別狠。
1947年,黃逸梵從歐洲回到上海。張愛玲知道後,立馬將稿費換成了二兩小金條,然後找上門去:“感謝你以前為我花了那麽多錢,我心裏一直過意不去,現在還給你。”
母親和女兒之間,一旦用到“還”字,就意味著情份盡了。黃逸梵哭著拒絕,但張愛玲轉身就走了。她在心裏說:“就算你不要金子,要別的,也是沒有了。”母女之情,從此兩斷。弟弟張子靜一生都過得落魄住在上海一個很窄小的房間裏,他曾多次寫信向張愛玲求助,但張愛玲終是分文不給。她,就是這麽冷酷無情。
但張愛玲卻對一些人很是重情。70年代末,張愛玲主動與姑姑取得聯係。聽說姑姑身體不好,便多次從美國匯款回來。1980年代,大陸再次掀起張愛玲熱。張愛玲便將國內版權委托給姑姑,版稅也全部贈與姑姑與姑父。
張愛玲為何對姑姑這麽好?因為母親丟下她後,姑姑數次接濟她。
1995年10月,張愛玲逝世,死前,她立下遺囑:將所有財產贈給宋淇夫婦。這筆錢財,除了28107.71美元,還有外幣存款32萬多美元,一共加起來可折換260萬港幣,這在當年,實在不是一個小數字。張愛玲為何對宋淇夫婦這麽好?因為宋淇夫婦一直在默默幫助她。張愛玲並不是冷酷無情,她隻是一個愛得很純粹的人——誰對我好,我就對誰好。人心對人心,你真我就真。
張愛玲與炎櫻
謎麵8:張愛玲晚年為何過得如此淒涼?
鑰匙:清簡
很多人都覺得張愛玲晚年過得很淒慘。是啊,看起來實在是淒慘:
●家徒四壁:牆壁空空,沒有懸掛任何飾品,房間隻有一張桌子,一台電視機,幾本書。
●吃穿拮據:穿一次性衣服、拖鞋,隻吃方便食品和罐頭食品。
●孤單一人:沒有伴侶,沒有子女。
●狼狽不堪:為了躲避蟲子或記者,搬了很多次家。
很多人覺得張愛玲活成這樣是因為窮?可顯然不是。晚年的張愛玲雖不富,但也不窮。皇冠出版社每月會給她穩定的版稅,她死後也留下了近35萬美元遺產,而當時房租僅僅才500美金一月。
當我們覺得她活得家徒四壁時,她卻在寫給林式同的信中說:“身外之物還是丟得不夠徹底。”當我們覺得她活得孤單一人時,她卻花十年時間閱讀各種版本的《紅樓夢》,寫了一本學術論著《紅樓夢魘》,所以,我們一直覺得的“晚景淒涼”,並非是現實所迫,而是她的主動而為。
張愛玲年輕時有個朋友叫炎櫻。念大學時,兩人好得如膠似膝。張愛玲書中插畫,多由炎櫻創作。張愛玲與胡蘭成結婚時,炎櫻是證婚人。可晚年時,張愛玲和她莫名就沒了來往。炎櫻寫信說:為什麽不再理我?張愛玲說:我不喜歡老是聊幾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個死人一樣。其實,張愛玲“斷交”的何止是炎櫻。
80年代,中國掀起張愛玲熱,最大的發掘者就是夏誌清。但1985年至1988年,夏誌清給張愛玲寫了5封信,張愛玲也一封都沒回。中國大陸、港台紛紛托人請張愛玲回去,但張愛玲都拒絕了:“我不想湊熱鬧了。”晚年,除了與知己宋淇夫婦保持通信外,她幾乎斷了與其他任何親朋的往來。而當宋淇夫婦向她索要電話時,張愛玲也不給:“我擔心記者根據電話號碼查到住址。”她就這麽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
“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意識到你的生活對他人毫無意義。他人的生活對你也是毫無意義的。”這才是張愛玲選擇“晚景淒涼”的原因。少時的繁華,遠去的伊甸園,俗世裏五味雜陳的人生滋味,她俱已味盡。那樣的人生她早已看穿。所以,她決絕躲開世事紛擾,把自己隱進半部“紅樓”。前半生她一直在做加法,後半生她一直在做減法。主動給自己的靈魂降噪,把自己的存在感消減為零,刪除,刪除,再刪除,刪除到隻剩下清清爽爽的自己。
她說:“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真正的世外桃源不在任何地理位置,它隻在你心裏。”一個人隻能與自己達致最完美的和諧,而不是與朋友、配偶或者子女。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終極目標和答案。
張愛玲遺囑
謎麵9:張愛玲為何會選擇無聲死去?
鑰匙:越獄
1995年9月8日,洛杉磯。Westwood區一幢白色公寓。房東發現206號的一位中國老婦人死了。房間裏的日關燈還亮著:各種證件、遺囑都收拾好了,放在門口處,一進來便能看見。她身著旗袍,穿戴整齊,靜靜地躺在靠牆的行軍床上。死者身份證上的名字是Eileen
Chang Reyher。中文名是:張愛玲。張愛玲一生最不愛麻煩別人,所以,當她預感大限將至時,便把自己收拾得妥妥當當,然後安安靜靜地躺上行軍床,閉上眼睛,等著永逝來臨。
1994年,台灣要給她頒一個獎。張愛玲不願去領獎,隻拍了一張照片發過去。照片上她拿著一張報紙,報紙上有一個醒目標題:朝鮮主席金日成昨猝逝。張愛玲為什麽會拿著這樣一張報紙,拍下最後一張公開照片?
我喜歡蔡康永的解讀:“張愛玲看見這條新聞的時候,心裏一定在冷笑——‘哼哼哼,給金日成這樣子跑掉,就算得上是厲害了嗎?到時候瞧我的吧!’”凡有邊界的,皆是監獄——人生也是監獄。很多人從監獄被拉出去處決時,就大呼小叫,拚命扳住門框不放,搞得其它囚犯心情都變得很壞。
但張愛玲偏不。1995年9月8日那天,大家打開206號大門,望著空空的牢房,納悶說:“人呢?怎麽不見了?”張愛玲不見了。她悄無聲息的越獄成功。
很多人覺得張愛玲死得太淒慘了,但她說:“我喜歡這樣的收梢。”這收梢,我也喜歡。看得懂的人,就知道她幹得有多漂亮。
張愛玲的遺物清單
自控——張愛玲的生活密碼
年少時,她逃離了有錢的父親;然後放棄嫁人,選擇出名要趁早;然後選擇與臭名昭著的胡蘭成結婚;然後割舍親朋,離開大陸;然後與一個半殘廢的老頭結婚;…………
張愛玲的一生,與我們的最大不同,就是她的一生是徹底自控的。她說:“我不太依照別人的標準生活。”她一生都在為自己而活。雖然每一個選擇都很任性,但每一個選擇都忠於她自己的靈魂。她的人生是一種極致——自由和尊嚴的極致。
為別人而活,是我們中國人的一大特色。長久以來,我們提倡的都是集體而不是個人,是別人的看法而不是自己的感覺。於是,我們往往活到臨死,還不知道尊重自己是什麽感覺。
但張愛玲偏不:
“我才不要活給別人看,我隻活給自己看。”
“我才不要一味迎合別人,做個稱職的老婆、稱職的媽媽、稱職的女兒、稱職的朋友、稱職的同事,我隻想做稱職的我。”
“我用不著全世界來愛我,我愛我自己就行了。”
“我為什麽要做一個討人喜歡的姑娘,而不是一個被自己喜歡的人?”
她一生都在追求自控——做一個被自己喜歡的人。特別喜歡一句話:“所有的女人,終有棲息之地,不是他人,唯有自己。”有人說張愛玲的一生孤獨而悲慘,我卻羨慕她按自己的方式過了一生。
哈哈!看來老夫誤解了。
看來妳也是出身文藝之家。
其實我對裏麵有些描寫是持有異見的。譬如說:1950年1月,在上海文化局長夏衍力保下,張愛玲參加了上海第一次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進入會場後,張愛玲驀然發現:“不論男男女女,都著灰藍中山裝,隻有自己穿了一身旗袍,外麵還罩了一件網眼白絨線衫
實際上在上海和國內其它地方直到文革前旗袍還是許多女性的常用服裝,文藝界更是屢見不鮮。文章的描寫有些牽強。
50年在文化部的引領下,各省市的文化廳,局都舉辦了全國“第一次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我的母親也曾參加了我們省的”第一屆文學藝術代表大會“,在當時聲勢還是蠻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