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

清清白白做人,平平淡淡生活。
個人資料
匆匆客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上海灘的百年老洋房

(2017-05-28 10:44:37) 下一個
Original2017-05-28在這裏→看懂上海
前言
上海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園,而點綴在這個城市中的風格各異的老式洋房,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當你不經意地踩晌洋房路邊的落葉時,耳邊還會響起一股流水般的鋼琴或小提琴聲,而在濃鬱的悟桐樹後、一座座幽靜的花園裏,一幢幢風格迥異、各呈奇姿的小洋樓正若隱若現……

白公館
汾陽路150號
白公館建於1919年,法國文藝複興時期風格的官邸式花園洋房。走在鬱鬱蔥蔥的汾陽路上,遠處隱約可見,閃爍的路燈使得這棟屋宇帶有一絲孤寂和神秘;而從外觀上乍看像一架銀白色的鋼琴,搭配著綠蔭花叢,又仿佛像來到了一個度假天堂。
所謂“白公館”,是因為白崇禧、白先勇父子曾居於此而名噪上海。其實,白氏父子在這兒居住的時間並不長,而在他們入住之前的數十年間,這幢洋樓早就發生過許多傳奇故事了。也許是因為白氏父子名聲太大,所以人們習慣上就把這棟洋房稱為“白公館”。
其實在成為“白公館”之前,這裏先後有過兩個主人,名聲都不太好,一個是外國暴發戶——荷蘭人司比爾門本,一個是日軍占領上海時期的大漢奸梁鴻誌。解放後,這幢洋房曾先後作為上海畫院和上海越劇院的院址。
這裏也曾是老外流連的“寶來納”,往年十月的德國啤酒節都令這裏無比熱鬧,這些已經成為肉食愛好者們年度必打卡的盛事。

丁香花園
華山路849號
坐落在華山路武康路口的丁香花園,成就了華山路一百年前的尊貴。如今,這紫藤纏繞、巨龍盤踞的庭院,這滿園春色、馥鬱芬芳的丁香,依然在訴說著那古老而浪漫的傳說。丁香花園的盛名,不僅在於其建築本身,還在於洋房主人身份的傳奇色彩。
這座花園傳聞是晚清北洋大臣李鴻章的私家花園,後來傳給了他庶出的幼子李經邁。另一種傳聞是丁香花園原是英國泰興洋行大班(經曆)林克勞夫的住所,後來賣給了李鴻章最小的兒子李經邁。但不管哪個傳聞,都和李經邁有關。
李經邁是李鴻章的幼子,其出身為庶出,是姨太太莫氏所生,此姨太太原為李家丫環出身,後被李鴻章收房,故在李家地位不高,李經邁也在李家受歧視。

愛廬
東平路9號
東平路9號現在是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北麵入口處懸著“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保護單位”的銘牌。走在路上,主樓的琴聲寸寸飄蕩出來,忽遠忽近間,似乎述說著老房子所經曆的風雨。
院內有好幾幢法國風格的漂亮洋樓,其中最著名的一幢,是當年宋子文買下來,送給妹妹宋美齡的結婚禮物。直至今日,你依然能隔著校園的大鐵門,在布滿爬山虎的老房外廓上遙想當年風韻。曾經有人這樣形容小洋樓的“前身”:
“房子能看得出它的舊,能感受到它的靜,它的故事卻很難想象得出了——它什麽都不提,就為了你知道後的大吃一驚。”
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結婚。宋子文在東平路9號,買下一座較大的花園洋房,作為宋美齡的陪嫁之物。這座英式花園別墅,曾是蔣介石的行宮,提名為“愛廬”。蔣介石在廬山有“美廬”,在杭州則有“澄廬”,再加“愛廬”,可謂鼎足而三。不過,20餘年間,蔣介石入住“愛廬”的時間其實並不多,來時則接見一些滬上人士或南京政府要員,故有“蔣介石行宮”之稱。宋美齡住此的時間則稍多,往往將母親倪桂珍接來同住,共敘天倫。
事實上,這棟別墅始建於1916年,現在住宅門口掛的銅牌標注為“1930年建造”,實則不然,現保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由地產經紀人兼建築設計的美商中國營業公司填報的建造申請書,落款處明確無誤地寫著:“1916年11月21日”。

汪公館
愚園路1136弄31號
愚園路1136弄31號曾是前國民黨政府交通部長王伯群在滬的私人府邸,後被汪精衛占用,稱為“汪公館”,現為長寧區少年宮。
典型的城堡式花園住宅,主樓為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西班牙式造型。有大小廳房30餘間,客廳采用東方傳統藝術裝飾,梁柱平頂,施以彩繪,配以壁畫;起居室則用西班牙古典裝飾。花園占地達10畝,小橋流水,花木扶疏,給人恬靜閑適之感,在全市私人住宅中堪稱一流。
此處是王伯群於1931年為取續弦保誌寧建造的,於1934年落成。1935年王伯群與保誌寧在此舉行婚禮。1937年抗戰爆發,王伯群隨大夏大學撤至貴陽,撤離上海後,該建築由保誌寧叔父保君健代管。保誌寧作為第一任主人住了僅二年又半。
上海淪陷後,於民國28年(1939年)該建築被汪精衛作為偽政權駐滬辦公聯絡處,亦稱“汪公館”,期間愚園路1136弄內麋集了陳碧君(汪精衛妻子)、周佛海、李士群、諸民誼、梅思平、陳春圃、羅君強等一夥漢奸特務,成為汪偽集團在上海的巢穴,弄內10餘幢花園洋房均被汪偽霸占。

馬勒別墅
陝西南路30號
位於現延安中路陝西南路拐角處,有一幢極具北歐風情的花園別墅——馬勒別墅,於1936年落成。而說起這幢馬勒別墅的來曆,則有著一層童話般的色彩。
1926年的上海,英國人馬勒的女兒做了一個非常神奇的夢,在夢中,她夢到自己擁有一座“安徒生童話般的城堡”,於是她的爸爸——愛立克·馬勒決定按照女兒夢中的情景建造一幢住宅,這幢住宅,不僅有女兒的夢,也要紀念自己早年的冒險生活。於是,他請來了設計師,在陝西南路30號設計了這座有著北歐建築風情的城堡式別墅,並投入巨資,於1936年完成。

興國賓館
興國路72號
興國路是長寧和徐匯兩區的界路之一。同樣,這裏也是上海西區較有情調的區域之一,與遍布曆史建築的南段不同,興國路北端的所有故事,似乎都為一個名字存在——興國賓館。毛澤東和江青曾在50年代時,在一號樓內居住;而今的八號樓,亦是上海市領導人,會晤重要外賓的最高規格接待場所之一。
當時建造興國一號樓的是英商太古洋行的“大班”,其地位類似於今天的跨國公司駐華首席代表。1866年12月,清同治五年,英國人斯維爾(William Swire)和巴特費(R.S.
Butterfield)在上海開辦了Butterfield Swire Co,中文名譯作“太古洋行”。當年“太古”的財力雄厚,大興土木在上海建立一個奢華總部大樓,也就是今天興國賓館的一號樓。“一號樓”總部落成後不久,又興建了“二號樓”、“三號樓”等作為員工住所,特別供當時的高級職員和其家屬居住。

東湖賓館
東湖路70號
該建築最早是杜月笙的新公館。上世紀30年代,時任財政部長的宋子文為開發財源,推出一種“航空獎券”,並交由杜月笙包辦發行。而杜又將這一賺錢機會送給了自己的門人金廷蓀,並幫助金包銷航空獎券,讓金發了一筆橫財。
發財後的金廷蓀不忘恩人,耗資30萬美元(你沒看錯,那個時候的30萬美元!),於1934年在杜美路建造了一幢花園豪宅,贈予杜月笙。新公館主樓陳設均為法式家具,餐廳、客廳、宴會廳風格古樸典雅,體現了中國南方的庭院建築風格。
杜月笙本人非常喜歡這座花園住宅,並打算舉家遷入。但當杜月笙準備搬入新公館時,恰逢“八·一三”事變爆發,杜月笙逃往香港。抗戰勝利後,杜月笙以60萬美元的價格,將這棟樓賣給美國新聞處,並一度作為美國領事館——所以,這幢新公館,雖然被老上海稱為“杜公館”,杜月笙卻是一天也未入住。
1950年,這幢建築改作“中共華東局東湖路招待所”;1954年,改為“中共上海市委招待所”;改革開放後的1982年,才更名為“東湖賓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匆匆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是的。這些房子當初也是為那些富人而蓋的,當然要走在時代的前沿。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在國外也是好房子。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