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1 看懂上海
老上海有句話:“寧可與蘇州人吵架,不與寧波人講話”。蘇州話柔和委婉,蘇州人心靈手巧,移民到上海的蘇州人,以他們的聰慧和靈巧融入了這座城市,並以他們特有的方式,影響了上海人的生活方式。
蘇州曆來是江南的首府,是江南地區最大的“脂粉之地”;而上海在開埠前,隻是一個小漁村,兩者相比,就好比現在的大城市和鄉下。所以,上海人當年把上海,比作是“小蘇州”,心裏就蠻窩心了,蘇州人到上海賽過是城裏人往鄉下跑,上海的蘇州人,也是少之又少。
圖:宋代蘇州城
直到1860年,江南的局勢發生重大變化。因太平天國運動,使得大批蘇南、浙北難民,進入上海租界避難。據1862年的統計,當時進入上海的難民約30萬,其中蘇州人占了3萬。這也是蘇州人第一次大規模向上海移民。
難民主要分為二大部份,一部分是地主富紳,一部分是破產的小手工業者、小商小販。富紳帶入上海的是細軟,是銅鈿銀子,他們在上海開店興鋪立業,為上海的商業注入了活力。
圖:“蘇州好婆”和“寧波老太”一樣,是上海灘很重要的“老字輩”群體,不知道有多少上海小孩是她們一手帶大的,這些小輩們至今還保留著好婆和外婆教的規矩。
眾所周知,珠寶玉器是貴重商品,隻有大城市才有珠寶玉器店,才有專業的行家。大部份的南京、蘇州珠寶商逃到上海後,依然從事珠寶生意,所以,上海的珠寶玉器業,一直就是由南京幫和蘇州幫組成。1956年,公私合營,上海的古玩玉器的一部份並入文物商店——你會發現,上海文物商店的老職工,主要是南京人和蘇州人。
小手工業者身無分文,帶來的隻有勞力和技術。
當時上海尚在起步階段,有相當多的蘇州人,成為堆棧碼頭的苦力。蘇州是個高消費城市,職業分工相對明確,於是泥水匠可以在工地上找到一份活,裁縫可以在上海開“蘇廣成衣鋪”,善長繡衣製作的開起“顧繡鋪”。
舊時上海城裏麵條“彩衣街”,這裏大多是蘇州人開的裁縫店、繡衣鋪。我們滑稽戲《72家房客》中,裁縫店老板就選擇是個蘇州人,這依據與當時不少蘇州人在上海開裁縫店是密不可分的。
蘇州人在上海,還有一個不好聽的綽號:“蘇空頭”。說起吳地人群特征,老上海儕曉得一個說法,“蘇空頭、杭鐵頭”。
“空頭”的本意,就是說謊。在明代話本小說《繡穀春容》中,就有“說謊”一說,今天上海人有“空頭支票”一語,亦當源於此。
“蘇空頭”誕生的背景,一是當時蘇州的幫閑很多,二是幫閑們喜歡說大話,三是他們的大話,實際上並不能兌現。所以,“蘇空頭”的主要特征,就是“言過其實,名不副實”。
上海話至今還留有蘇州話的音在裏麵,這也很正常,因為當年蘇州是江南一帶,政治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按照薛理勇老師的說法,語言其實很“勢利”的,哪裏經濟、文化發達,哪裏的語言就受追捧,就有人學習。
以前,上海灘有錢人家家裏,都是說蘇州話的。我小辰光曾經聽到過一種說法:在上海灘,有鈔票人家家裏,無線電裏放的是評彈;窮人家家裏,飄出來的是淮劇——哎,儂覅講,還是有幾分道理的。
換而言之,蘇州話對上海話的語音、語調影響非常大,比如上海話裏的“白相”,就是蘇州話過來的;再比如,現在老上海人口中,還時不時能聽到的一句,“阿是”(是不是),就是蘇州話。
隨著大量蘇州移民進入上海,蘇州文化在語言、飲食等方麵,開始影響上海人的生活,甚至上海灘曾有的一句歇後語,也和蘇州人有關:“大舞台對過——天曉得”。
“大舞台”怎麽跟“天曉得”扯在一起了呢?
先說“大舞台”。
“大舞台”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興建的一座新型劇場。坐落於九江路貴州路,坐南朝北。毗鄰繁華的南京路,緊靠四大公司。大舞台常有名角演出,蓋叫天等都曾在這裏一顯身手,觀眾非常踴躍。附近街市很快形成,九江路兩邊各類商店酒樓應運而生。
有種說法,說“天曉得”是一家糖果食品商店的店招。想想也不可能,誰沒事取這樣一個名字呢?哎,這裏麵就有一段商業炒作的故事了,從中你也會窺見,過去上海商業發達到什麽程度。
“天曉得”不是店招,而是競爭對手豎的一塊木匾,上麵寫的文字是:“隔壁人家不要麵孔,冒我牌子,真是天曉得”,同時,還畫了一隻烏龜。個麽,這塊匾額哪能跟蘇州人搭界呢?
原來,大舞台演出市場的繁榮,帶動了零食業的競爭,各家都在大舞台對麵開店。最早有一家嘉興人開的“文奎齋”,生意好的伐得了;後來來了一個蘇州商人,在他隔壁開了一家“文魁齋”,專門賣蘇州零食,粽子糖、梨膏糖,一記頭把生意搶過來了。迭記嘉興人不開心了,就搞出了“天曉得”這塊匾額。
圖:80年代,人民大舞台門口依舊可以看到門庭若市的場景
去看戲的上海人,看到迭額“鬧猛”之後,就流傳開了這句話:“大舞台對過,天曉得”——實際上,薛理勇老師曾經求證過,嘉興人和蘇州人實際上是一個老板,這“天曉得”實實在在是一場商業炒作。
儂看,蘇州人迭額“蘇空頭”實際上伐是“大興”,而是“孫悟空”的“空”,做起生意來,神通廣大啊!上海能有商業上的繁榮,蘇州人和寧波人、無錫人一樣,功不可沒。
2017-03-21 看懂上海
在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席卷了印度六分之一的土地,持續2年,有10%的人口參加。所以印度人也是不甘於殖民統治的。
但是在200年以後,殖民教育下成長起來的那些人,他們的思維方法就帶有了殖民的印記。中國的香港不也有類似的嗎?盡管如此,印度也有甘地一樣的民族英雄出現。
江浙一帶是先期上海移民來源的主流,隨著上海的快速發展,來自其它地方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
上海人對蘇州人是很友好,如果祖上是從蘇州或寧波過來的,也樂於別人知道,這不隻是表示他們先輩是外地人,而是表示他們是有淵源的老上海
謝謝來訪,上海發展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縮影,是一代代各地移民努力的結果。
吳儂軟語的蘇州話讓人發不出脾氣來:))
據查,此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傳說,請問你是哪一種?
評彈在蘇南一帶,以及杭嘉湖平原流行甚廣,聽眾眾多。
越劇本來就是發源於寧波和紹興之間的嵊州,現在歸屬紹興。不是蘇州人學幾句蘇州話還可以,但是要字正腔圓不容易。
上海小姑娘說上海話也是很糯的哦!
同哈哈!
聽蘇州男人講閑話,汗毛孔也要一根根地樹起來了。
哈哈哈!
同意。不過是茶餘飯後的調侃而已。蘇州“好婆",寧波”阿娘“都是大家心目中和善的長者。
汰浴,豁浴在我們家是通用的,或許我們家不是正宗的上海人吧:))
其實生意人誰又不精明呢。
蘇州老太,寧波老太都是上海人生活中的精彩部分,都很可愛。
說得入骨三分啊!在男同學中有蘇州人,說起話來讓人實在有點那個,不過脾氣都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