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

清清白白做人,平平淡淡生活。
個人資料
匆匆客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躲不開,說不得的上海棚戶區

(2016-10-11 08:07:37) 下一個

上海之聞名於世有許多原因,然而鮮少有人提及的,尤其是上海人少有提及的一樁躲不開的事情就是上海的“棚戶區”。之所以說“說不得”是因為有人看到這麽說了以後,會冠以歧視勞動人民的大帽子。但是曆史上,而且是離現在不遠的曆史上,上海曾經有過這麽一個現實。它是上海發展史上重要的一頁,是躲不開的。

趙丹和周璿演的著名電影“馬路天使”中的許多場景就是呈現出了居住在棚戶區底層民眾的生活。破舊的街區,居住著下層勞動人民。兩間屋子之間距離極近,從這個窗戶可以直接與街對麵那家的窗戶說話,變戲法。甚至搭上一塊板,爬過去。

在那裏居住的居民民風彪悍,魚龍混雜。在電影,電視劇裏經常出現的幫派之間的械鬥大部分發生在棚戶區裏,可能是因為警察對這些地段的治安既無所謂,也管不了,幹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這些棚戶建築最初出現在黃浦江畔及吳淞江(今蘇州河)兩岸,繼而向工廠周圍空隙地及鐵路兩旁蔓延,最後遍布全市。

棚戶區環境很差,又無自來水和防火通道等市政設施,周圍工廠還要排放大量汙水,形成許多淤塞的小浜,臭氣撲鼻,蚊蠅、跳蚤成群,傳播瘟疫。在電視上曾經看到過一位棚戶區居民的描述,他說:在他家的旁邊就是一個倒馬桶的糞坑,連著糞坑邊上的是垃圾箱。有時糞坑溢出,搞得滿地都是糞便,臭氣熏天。他說他們家已經習慣聞著臭氣吃著飯。言語中間的無奈之情凸顯無疑。但是後來讓他們家搬遷,他又是提出了一大堆要求,大部分是有些過分。

他們普遍住房麵積窄小,房內搭出閣樓,幾代同處一室。鄰居之間因為距離太近而引起爭吵等許多問題。

在網上看到,有個民謠:“棚戶區,陷人坑,天下雨,積水深,腳下踩,陷半身”。有些棚戶區內甚至還堆放過大量棺柩,屍骨到處可見。據上海市政府1937年的一份文件中記載:“棚戶區裏一旦疫癘發生,死亡枕藉……僅閘北胡家木橋一區每晨收殮路側孩屍,有一二十具之多,其他各棚戶區,類皆如是”。

上海棚戶區形成是隨著上海這座城市的發展而應運而生。上海開埠後,隨著外國資本輸入和工業的發展,各地的大量貧困農民來滬謀生,因經濟收入低,無力租賃住房,遂在荒地、墳場路旁、河畔以至工廠周圍的空地上,用毛竹、蘆席、木板和鐵皮等零星材料,搭起形形色色的棚戶。

早期《申報》經常報道:當江北一帶發生饑荒或年景不好時,總是有一些江北人劃著小船,在上海近城的河浜或蘇州河上停泊,以求謀生之策。這一現象,隻有在近代城市經濟發展的強大吸引力和由此而引發的自然環境變遷雙重基礎上,才更有可能大規模地發生。

到上海後,船艙又為他們提供了暫時的棲身之所。在許多棚戶區,老居民對當初落腳過程的回憶中,河道、船隻成為必不可少的要素:“我們劃著一隻小船來到上海”。因為當時上海有親戚。雖然城市擴展不斷覆蓋淤塞嚴重的河道,但以船隻作為安身之所的外來貧民,一直都是大量存在的。

棲身在小船上並不是永久之策,上岸搭棚是貧民落腳的又一階段。

棚戶區一般位於城市外圍或邊緣,隨著城市空間的擴大,逃難到上海人口的增加,他們從農村出來,一般都文化水平不高。從蘇北來的,大多從事所謂“三把刀”的工作,即“菜刀,剃頭刀,修腳刀”,從事廚師、理發匠和澡堂的修腳匠為業,大概覺得是操賤業,有點被人看不起。其它地方來的,也多是從事碼頭苦力等對文化要求不高的行當。也有經熟人,朋友介紹進入工廠當工人的。隨著上海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各行各業的需求也日漸增加,容納了更多的難民,這就是上海棚戶區得以存在的經濟因素,漸漸發展成大規模的貧民區。

據稱:由於上海地處生態環境非常典型的江南水鄉,其形成原因與水道有密切的關係。將淤未淤、欲治未治的河道與堤岸空間,為大量無法落腳的外來貧困人口提供了最初落腳的場所,這正是近代上海棚戶區起源的自然環境基礎。

現在棚戶區基本上已經或正在退出曆史舞台,它是一代人的記憶,有些甚至是不愉快的記憶。但是它在上海的發展史上的地位是毋容置疑的。

圖片來自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匆匆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oraDora2008' 的評論 : 據我知道也在進行中,有時是住戶提出的要求太高,談不攏。
DoraDora2008 回複 悄悄話 上海還有一些市中區的老弄堂房子,好像還沒拆。現在拆不起。
匆匆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FollowNature' 的評論 : 哈哈!高論!曆史總是那麽相似地重複著。
FollowNature 回複 悄悄話 這就是以前的”海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