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

清清白白做人,平平淡淡生活。
個人資料
匆匆客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常熟路:法租界唯一一條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馬路!

(2016-04-25 11:26:59) 下一個

出國前每天騎自行車上班,總要經過的一條路是常熟路它的原名叫善鍾路,小時候父母親提起它,經常把它叫成善鍾路。它南北向,北接華山路,南鄰淮海中路。路不長,全長才700多米。與它交匯的還有:巨鹿路,長樂路,安福路,延慶路,五原路。它路雖短,但是在上海的公共交通起的作用不小,是交通要道。以前途徑常熟路的有15路無軌電車,45路,49路,93路等公共汽車。現在城市變化很大,公交係統也複雜了許多。還有好幾條地鐵在它的附近設站,公交車輛也增添了不少。

這條馬路的兩邊擁有不少特色建築。以前每天路過並沒有覺得有什麽特殊之處,最近看到了一篇文章比較詳細地介紹了這些建築,以及這條馬路名字的由來。現在轉載如下:

         舊時候老上海們總喜歡用老路名,什麽“霞飛路”、“海格路”、“大西路”、“麥琪路”等等,但是,常熟路的原名“善鍾路”,聽著就象是中國人的名字——這也是法租界內唯一以中國人名命名的馬路。

        不告訴你背後的曆史,誰也無法理解這“善鍾”是什麽意思。“善鍾路”的法文路名為“say zoong route”, 顯然,“say zoong”應該是漢名的法文音譯。那麽,這個“善鍾”又是什麽呢?

        “善鍾”二字源於一個人的名字。民國方鴻鎧等修,費炎培等撰《川沙縣誌》卷十六“人物”中有這樣一段記錄:陶如增,字鳳山,號善鍾。顧家路(今顧路)人。幼寒微,業調馬,設善鍾馬車行於上海,營業甚盛。廣置地產於法租界今善鍾路一帶,租界當局以其名名路——顯然,“善鍾”是清末浦東顧路人陶如增的號,“善鍾路”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用牛的,棄馬肯定賣不出價錢。於是,陶如增利用自己與馬主人的關係,以低價購進棄馬,開了善鍾馬車行,在幾年之間,發了不少的財。

  在1889年之前,上海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西界,不超過今天的西藏中路和西藏南路,在租界外的西麵,大多是農田,地價十分低廉,而且越往西地價就越便宜。陶如增是農民出生,對土地有特殊的感情,而且非常想成為一個大地主,於是他將賺到的現金,全部投入到購買土地中。

        根據後來的統計,陶如增在後來的善鍾路一帶擁有土地幾千畝,他確實成了一個大地主。但是,後來公共租界的西界延伸到靜安寺,法租界的西界則擴張到了華山路,這樣,陶如增擁有的土地全部劃進了法租界。當然,租界的地價也迅速以幾何級的倍數上升,陶如增的財產也按同樣的比例上升,成了上海最富有的人。

    善鍾路約築於1901年,當時這裏幾乎全部是陶如增的產業,陶如增的一個養馬棚也設在這裏,他深知,上海的馬路越多,市建建設越快,他的馬車行生意也會越好,於是他同意無條件讓出一部分土地給法租界的公董局,用於修建馬路,於是法租界就將陶如增捐地修建的馬路中的一條命名為“善鍾路”,以表彰他對租界事業的貢獻。陶如增自己的住宅就在善鍾路上,就是今天常熟路100弄10號,大約建於1920年左右,由泰利洋行的建築師白來泰設計。

         陶如增在興建豪宅時,上海的城市交通已被汽車、電車取代——上海灘有電車的時候,電車的一頭就是善鍾路——馬車已經或即將被淘汰,許多馬麵臨著被宰殺的命運,於是,陶如增在住宅的花園裏造了好多的馬廄,收養那些棄馬,花園的草坪也成了養馬場——住在附近的老上海都知道,100弄門口的一排平房,當年就是馬廄。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這幢房子被日偽的產株式會社接管,成為日偽政府的中央儲備銀行所在地。中央儲備銀行發行的貨幣,主要在日軍占領地區使用。該行所發行的“中儲券”是1941年1月至1945年8月,華東、華中和華南地區的主要流通貨幣。

        1945年,又被中國政府收還,撥給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使用,原來的草坪被改建為水泥操場,馬廄也成為職工的臨時住房。解放後,上海的高校實行院係歸並,同濟大學醫學院並入上海醫科大學,這裏的房子又讓出來,歸上海歌劇舞劇院使用。

  常熟路上現在還會有人提起“善鍾”二字 地方,就是113弄2號-13號的善鍾裏。

         這裏是由潘義泰營造廠承建。磚木結構,建造時間為民國元年至25年(1912~1936年)。雙聯體花園住宅。占地1.5公頃,有樓房25幢。

  關於善鍾裏,還有一段曆史往事和它有關:當年,第三十三集團軍開到徐州接受日本投降落空,麵臨的隻是內戰第一線。曾在“七七事變”後帶頭抗日的善鍾裏,憤怒地大罵老蔣騙他到徐州來送死,全軍官兵也感到,這是蔣介石消滅雜牌軍隊的陰謀詭計。

        為了全軍之計,馮采取消極避戰的態度,在徐州略事布置,就帶著家屬到善鍾裏私邸過春節。隨從人員住底層,馮和沈麗英(沈隨之)、家庭教師雷淑華,以及4個孩子住二樓,老友過之瀚全家住三樓。

  常熟路上還有一處公寓非常精致,這就是靠近延慶路的209弄,瑞華公寓。

        瑞華公寓原名賽華公寓(Savoy Apartment House),法商營造公司(Minutti and Co.)設計,這也是上海現在為數不多的,帶電梯的曆史保護建築。這幢8層高的建築,在屋簷下部和建築底層部分,有豐富的裝飾藝術派(Art Deco)特征的幾何圖案裝飾。

      盡管沒有瑞華公寓來得名氣響,但在常熟路上,受西方現代派建築風格影響的公寓住宅還有一處,這就是建於1938年的157號。

         該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白色外觀,圓形舷窗,流線型陽台,建築形式簡練,很少裝飾,隻有窗楣,披水、女兒牆壓板頂有線角,在當時頗有都市的時尚氣息。

        和瑞華公寓一樣,157號的這幢公寓,既有現代的洗練,又有裝飾藝術派的對稱與典雅,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來,它也不失為頗有品質的作品。同時,它們也一起見證了,上海在上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和歐、美一些大城市,時尚、流行同步的節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匆匆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荔枝100' 的評論 : 我也很喜歡,今天能看到這些老照片挺不容易的。
荔枝100 回複 悄悄話 有趣,喜歡那幾張有馬車的照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