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8 上海發布
兩甲子櫛風沐雨,跨越三世紀弦歌不輟。今天,上海交通大學舉行建校120周年紀念大會,新老校友歡聚交大閔行校區,共話上海交通大學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楊雄,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出席紀念大會並講話。
楊雄代表上海市委、市政府向上海交通大學全校師生員工和海內外校友表示熱烈的祝賀。他說,120年來,上海交通大學始終以推動國家繁榮富強、社會文明進步為使命,堅持“求實學、務實業”,薪火相傳,育人不輟,已經發展成為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高水平大學,成為國家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排頭兵。楊雄說,兩甲子風雨偕行,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這座城市命運相聯,共同成長。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海交通大學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展望未來,到2020年,上海要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更高水平上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上海交通大學應在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期待上海交通大學繼續弘揚“求真務實、努力拚搏、敢為人先、與日俱進”的精神品格,率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之路。要堅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國家戰略需求,匯聚全球創新資源,全麵提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水平;要堅持以製度創新為核心,完善現代大學治理體係,加快構建更有活力、更富效率、更加開放的體製機製。上海市委、市政府將一如既往,全力支持上海交通大學改革發展。
杜占元代表教育部向上海交通大學全體師生員工和海內外校友表示熱烈祝賀。他說,跨越三個世紀的上海交通大學,是近現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曆程的見證者和親曆者,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大學的曆史使命無尚光榮、曆史責任無比重大。希望上海交大堅持創新引領,提高科研自主創新水平,積極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全麵提升創新能力,為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貢獻交大智慧、提供有力支撐。希望上海交大持續深化綜合改革,努力完善內部治理結構,不斷推進學校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將改革的先行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並發揮好示範帶動作用。希望上海交大繼續發揚敢為人先、與日俱進的優良辦學傳統,努力率先建成特色鮮明、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一流的創新型大學,為提升中國高等教育水平貢獻重要力量。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薑斯憲主持紀念大會。上海市副市長翁鐵慧、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複旦大學黨委書記魏小鵬、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天津大學校長李家俊等出席。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傑作主題演講。國內大學代表、清華大學校長邱勇,海外大學代表、英國羅素大學集團主席David Greenaway致辭。交大1949屆造船係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教師代表、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王如竹,青年學子代表、交大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畢業生任清宇分別講述了自己心目中的“交大精神”。
中國九校聯盟、英國羅素大學集團、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澳大利亞八校集團等世界頂尖大學聯盟的代表,數十位全球大學校長,社會各界代表,海內外交大校友,與交大師生及醫務員工參加紀念大會。會上還頒發了上海交通大學2016年校長獎、傑出校友思源貢獻獎。海峽兩岸共根同源的五所交通大學共同發布了《交通大學賦》。
在紀念大會開始前,市領導與部分嘉賓參觀了上海交通大學120周年校慶專題展示館。
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為1896年在上海誕生的南洋公學。120年來,上海交大秉持“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的校訓,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辦學的根本任務,培養了30餘萬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中國近現代發展史上的諸多第一:中國最早的內燃機、最早的電機、最早的中文打字機;新中國第一艘萬噸輪、第一艘核潛艇、自主設計的第一代戰鬥機、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例心髒二尖瓣分離術、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種原位肝手術等,都凝聚著交大人的心血和智慧。
(攝影:張春海)
作為校友的你,有沒有回校感受喜悅?從1896年到2016年,哪些感人的瞬間銘記了交大的曆史?哪些動人的細節影響至今?來看上海交大曆史上的16個瞬間↓
1、南洋公學成立
1896 年,由盛宣懷精心籌備的南洋公學在上海誕生。擬定新式學校章程,采用分年級按班級的授課製度,分設上院、中院、外院,開創我國三級分層設學先河。
2、唐文治掌校14年
早期的交通大學之所以能夠在芸芸眾校中脫穎而出,掌校長達 14 年之久、被後世譽為“國學大師、工科先驅”的教育家、校長唐文治功不可沒。
3、定名交通大學
1921年 5 月,交通大學正式合組成立。從此,交通大學被譽為“東方的MIT”。“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就在這一時期求學於交通大學。
4、民族危亡弦歌不輟
從1940年10月到1945年8月,交大師生校友在大西南後方的荒郊土坡上重鑄了交通大學的輝煌。
5、建設新型的交通大學
1949 年新中國成立,交通大學跨入了“建設新型的人民交大”的曆史階段,學校為國家工業化建設和國防科技發展輸送了大批科學技術人才。
6、院係調整
1952 年前後學校迎來大規模院係調整。1949 年下半年到1956 年,學校前後經曆過大大小小8 次調整。
7、啟用“上海交通大學”校名
50 年代交大西遷是一項具有開拓性意義的戰略行動,也是繼院係調整後交通大學對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大發展做出的又一次貢獻。
8、新中國第一個高校訪美代表團
1978年9月29日,也就在中美兩國正式建交及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前夕,上海交大組成建國以來第一個高校訪美代表團――“上海交大赴美訪問團”。
9、管理體製改革寫入1984年政府工作報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上海交大率先實行學校內部管理體製改革,並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全國高校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10、率先建設閔行新校區
1985年開始閔行校區建設。學校現有徐匯、閔行、黃浦、長寧、七寶、浦東等校區。
11、完善綜合性大學學科布局
1999年9月原上海農學院並入上海交大。2006年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強強聯合。
12、英才輩出
上海交通大學人才輩出。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有200餘位交大校友;在國家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有6位交大校友;在18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有3位來自交大。
13、創造了眾多“第一”
一推動中國進步的科技成就,很多都蘊含著交大人的心血和智慧,如中國最早的內燃機、最早的中文打字機、新中國第一艘萬噸輪、第一艘核潛艇、第一例心髒二尖瓣分離術、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種原位肝手術等。
14、追蹤世界科技前沿
近年來,上海交大擁有“暗物質探索研究”、“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製造”、“量子信息存儲”、“DNA磷硫酰化修飾基因組圖譜破譯”、“腎上腺腫瘤致病基因”、“治療帕金森症天然產物”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
15、服務國家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
學校製定了“上海交通大學學術發展路線圖”,圍繞國際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凝練出17個領域的109個重要科學技術問題,明確了學校未來10年學術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
16、培養第一等人才
上海交大青年學生一直是中國乃至世界學生中的佼佼者。曾三次獲得ACM國際大學生計算機程序設計大賽全球總冠軍,連續三屆獲得“挑戰杯”冠軍。
(16個瞬間素材來源:@上海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