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在南方有吃青團的習俗。網上看到一篇小文介紹青團的製作方法,現介紹如下:
清明到了,青團圓圓一顆,俏皮像春日裏的小囡,紮麻花辮,係碎花圍裙,處處透著一個嗲。糯米的滑嫩粘韌,豆沙的綿爽細膩,在一層清新甘洌的青草香暈染下,韌、綿、甜、澀的層次才漸漸豐滿。今天,靜寶就帶你好好“八一八”青團。
青團的自我修養
青汁、糕團和餡料,構成了一枚青團最重要的三大元素。
青汁
青團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春意濃濃的翠綠。但好好品鑒它,精髓卻是埋藏在這綠意中略帶清苦的芳香。
按青團取汁的主要原料分類,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艾草青團,鼠曲草青團和麥青青團。
雖說不同植物都有其獨特的風味,但它們都具有一種清新的香調,能帶給人愉悅的“青草香氣”。
它來自一種叫做葉醇的香氣分子,當葉片被壓碎揉撚時,細胞破裂釋放酵素,發生的一係列反應使青草香更加明顯;而經過加熱之後,這種香氣又會逐漸消退,屬於植物自身的鄉風野味方顯山露水。
艾草
艾草是如今青團取汁的主流,因為它氣味甘洌又芬芳,清明前後長勢最為茂盛。
鼠曲草
青團最早是用鼠曲草取汁的。鼠曲草生命力頑強,比艾草更常見,河邊田埂都能落地生根。
麥苗
相比起前麵鄉間野生的兩位,田裏的麥苗是最容易獲得的食材。
麥苗在古時並不如艾草和鼠曲草為典型的食材入饌,沒有野生草物甘辛的味道,香氣也不夠濃烈。無奈到了現代,人們對青團的需求是在太高,才有了大量使用麥苗榨取的麥青汁這種替代品。
除了這些用來染色的植物,有時做青團還會用到柚子葉或者山礬葉,洗淨後鋪在蒸籠上,蒸出來的青團既不會相互粘黏,還會再添一層綠葉自身的特殊香氣。
糕團
米粉做麵團,最關鍵是追求稍稍有硬度、不粘牙的口感。如果全用糯米,就和黏嗒嗒的湯團無異了,所以還要加適量粳米。
磨米漿前,需要根據米的品質來決定粳米和糯米所用比例。
米在浸泡充分後用石磨推,讓晶瑩的大米融成乳白色的粘漿,再加入青汁。講究的話,入鍋需煮、攪、熬、翻,每道工序都馬虎不得。熬成幹糊後,移到幹淨的木盆內揉團,經驗老道、渾身是勁的人才能揉出韌性十足的麵團。
還有一種做法,保留青汁濾後的纖維殘渣以強調香氣。混合了青汁的米團放入木臼裏,用很重的木錘一下一下地敲打,讓米團和草葉充分融合,這樣蒸出來的青團表皮會留下深淺不一的斑駁。
餡料
甜 黨
豆沙餡
豆沙餡是青團最經典的搭配。做豆沙是磨性子的活兒,豆沙要炒透,炒到綿密細膩的沙緒感,留皮可增香。
重油重糖是一顆豆沙餡的靈魂。江南人嗜甜,剔透玲瓏的豬板油要能鑽進豆泥和砂糖中,是表現甜味最好的載體。
百果餡
蘇州文魁齋的正儀青團,在清末就被列為進貢時令品,其中百果餡兒的青團最討喜。用去核大紅棗碾成棗泥,摻白糖和胡桃肉做成。
鹹 黨
春筍豆幹肉丁餡
縱然有再多鹹酥鮮香的搭配,鹹口中春意的擔當,還非入時令的春筍莫屬。將這三種食材分別切丁,入鍋前直接下五花肉丁煸香,豬肉自帶油脂,包裹著筍的水靈和豆幹的鮮。一口下去,脆的糯的,鹹的鮮的,統統都有。
青團的三姑六姨
用米粉揉團、青汁染色再包裹餡料,清明前後食用,是青團最顯著的特征。而有相似特點的青團“近親”還真不少,多數分布在江浙滬閩及贛皖一帶。
福建 FU JIAN
“胡建人”吃的叫菠菠粿。《閩產錄異》記載:“菠產福州,葉似野艾而幹矮,清明取其汁作粿”,因取汁的植物叫菠菠草而得名。菠菠草就是鼠曲草,別忘了這貨有五十多個別名。
“胡建人”做粿皮的製作工序和江浙略有差別,將菠菠草洗淨後放入浸泡過的米裏,先磨米漿,再脫水,用幹米漿擀成很薄的像餃子一樣的外皮。
江西 JIANG XI
在婺源,清明粿是最重要的節令事物之一,不同地方吃法還不一,東北鄉是滿月般的圓餅狀,而西南鄉會做成兩頭尖尖中間飽滿的扁舟狀。
選立春前後的野生嫩艾草和粿花,摘雜草去黃葉後,加井水或者泉水一起煮汁。臘肉、火烘豬腸、筍幹、野薹、豆芽和蒜頭用作輔料,加少量鹽、辣椒和豬油入鍋炒香。
浙江 ZHE JIANG
在浙江,清明粿的吃法和做法就太多了。蓮都人喚作“蓬點心”,像包包子一樣攢出整齊密集的褶子,捏成彎彎的月牙狀,甜味的鬆花餡是最特別的一種。
慶元人稱“社粿”,隻用糯米搗團以追求粘牙的口感,加香菇片和土豬肉丁,烙薄餅。
景寧一帶的吃法與其他地方無異,除了蒸法更走心:用三片山茶花葉,輕輕貼在清明粿上,像小帳篷一樣,蒸出來的粿子植物香氣濃厚。
儀式感最強的吃法,是將餡料包好放入木板做成的印模中,上麵刻著“吉慶”、“如意”、“興旺”三種寓意祥和的篆體字,其實挺像月餅。除了當做祭祖的供品,清明節那天還要早中晚三頓,最少各吃一個——據說這樣才能得到祖先的庇佑。
江蘇 JIANG SU
如果上麵都是上海青團的近親的話,那蘇州絕對可以算它的直係親屬,從外觀到稱呼都差不大幾。
蘇州一年十二個月都有應季點心吃,一月元宵二月撐腰糕,到了三月就是青團子了。(如果你接著往下念,還有:四月神仙糕,五月肉餡團,六月謝灶團,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團,九月重陽糕,十月蘿卜團,十一月冬至團,十二月桂花豬油糖年糕……)
青團的由來眾說紛紜,蘇州人是感懷當年大禹平息太湖水患的恩德。
太湖安寧了,附近才能好好種小麥。所以蘇州人用漿麥草作原料取汁,也有紀念大禹的意思。漿麥俗稱野小麥,早春生長在河岸頭,體格高大,莖節處呈朱紅,味濃,做出的青團自帶微甘。其餘地方也用茶葉、麥葉或者芋頭葉取青汁。
信息綜合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