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篇《120歲交大,多少人曾愛慕你年輕時的容顏》火了起來。在交大建校120周年之際,一群學生探尋老照片裏的校園曆史,找出交大先賢曾經的合影,他們與照片中的人擺出相同的姿勢、表情……現實與過去交匯在這片時光中。
這些”時光照”有這樣的:
又比如這樣:
但很多人還不知道的是,此番曝光的老照片背後還有不少鮮為人知的故事。3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交大”)的校園裏已有慶祝120周年校慶的氣氛。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也走進交大徐匯老校區全新改造的校史博物館,聽校史研究人員歐七斤博士講述這些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此圖為交大前身南洋公學創始人盛宣懷(前排右四)與來校官員、中外教習的合影。拍攝具體時間不詳,大約攝於1900年至1905年。其中前排右三為南洋公學監院、美國人福開森。
歐七斤告訴澎湃新聞,這張照片的珍貴之處在於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張晚清洋務大員盛宣懷在南洋公學的照片。
1896年,由盛宣懷籌備的南洋公學在上海誕生。最初,南洋公學選址在上海老城廂高昌廟附近。盛宣懷買下那裏的40畝地準備建成校舍。可是,聘任到職的監院福開森卻認為高昌廟不太適合建造校舍。所以到1897年4月師範生入學時,學校還沒有真正的校舍,暫時租借徐家匯一家絲廠的空餘房屋開學。
等到1898年6月,南洋公學最終選定今日的徐家匯校區為永久校址。他們以每畝官銀120元的價格買下麵積97畝的地皮,開河墊地,興建校舍。而校內最早的兩幢建築——中院和上院,也就是中學部、大學部的校舍。“中院校舍如今猶存,”歐七斤說,“見證了交通大學跨越三個世紀的風雨滄桑”。
上圖是1909年交大足球隊。球員衣服上的“NY”,就是“南洋”的縮寫。
1901年南洋公學就組織起足球隊,而當時聖約翰大學足球隊是滬上踢得最好的校園球隊。每年兩方足球隊都要交戰,各賽三場。每次比賽還有《申報》預熱,以至於江浙一帶的人都會專坐火車來滬看球。
那時人們反抗列強的情緒很濃,聖約翰大學又有濃厚的美國背景,所以還有說法是“如果(南洋)輸球,不僅丟了學校的臉,還丟了國家的臉”。在1907年,南洋公學足球隊就已能和聖約翰大學足球隊踢成平局,到1908年更是連進六球獲得勝利,此後均能屢屢獲勝。球員之一陸品琳還被人稱為“上海足球大王”,並入選全國足球“一百零八將”。
上圖是1937年交通大學全體女生合影。背景是女生宿舍樓。
交大自1927年開始招收第一批女學生,這在當時也是轟動一時的新鮮事。而那時能讀交大的女學生,往往也是家庭條件相當不錯的大家閨秀。
大家會把女生宿舍稱作“東宮”,平時是禁止男生進出的。可越是禁止,男生越是好奇。尤其學校每每舉行清潔運動都是女生拔得頭籌,更讓這宿舍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到了1930年校慶時,神秘的女生宿舍終於第一次向男同學開放。據說那時候的男同學紛紛排隊參觀!女生宿舍甚至出現了“幾無插足地”的局麵。
上圖是交大三十七屆畢業典禮的宴席,攝於1937年的禮堂。從師生們的著裝及餐具擺設看,這場宴席相當講究。歐七斤表示,這些資料其實源於每屆學子自己製作的畢業紀念刊,從照片、文字到排版都由學生自己完成。除了畢業宴、紀念刊,當時的交大學子還有“畢業旅行”這樣的畢業傳統。
上圖是交大畢業生在畢業旅行中的合影,攝於1934年。其中後排右二為錢學森。
原來,“畢業旅行”並不隻是今天畢業生的時髦。最有意思的是,交大的主轄單位鐵道部會為這群“交通大學”的學生提供專門的車廂,校方也會給學生“旅遊津貼”。出發時,校長、院長及老師們還要到車站送行。這樣的“畢旅”打開方式,也真是少見呐。
上圖中的黑白老照片是當年交大學子在宿舍樓“執信西齋”前的合影。於1930年落成的執信西齋仍是今天交大學子的宿舍。這座建築麵積達4300平方米的馬蹄形宿舍樓曾是“滬上最好宿舍”。
20世紀30年代,交大供給學生住宿的地方有新中院、中院、西宿舍、執信西齋、女宿舍等5處。除女宿舍外,從後往前一處比一處好。中院建於1899年,是交大最早建成的校舍,被稱作“古堡式老屋”。它被保留下來,如今也是交大校園內現存最早的建築物。
而當時的新中院雖然多了個“新”字,實際條件還不如中院:白天房間光線不足,晚上電燈也暗弱不堪,到了夏天還要忍受蚊蟲的叮咬。西宿舍的條件則比中院好些,並且是3人一間。
以1929年來交大報到的錢學森為例。他大一住中院,大二住西宿舍,大三終於搬到了心心念念的執信西齋,住在163號房間。執信西齋號稱當年“滬上最好宿舍”:有152間寢室,另有交誼室、閱報室、理發室、衛生間、貯藏室等22間;屋裏有鐵床、書架、桌椅、茶幾,連衣櫃都嵌著鏡子;盥洗間裏冷熱水都有;廁所內有西式馬桶並備有手紙;宿舍前的空地鋪設草坪......最關鍵的是,即便是本科生也有“兩人一間”的待遇。
這條件就是放在今天,也足夠讓很多高校學子羨慕嫉妒恨啊。
這張老照片是當年交大“北京師大附中同學會”的成員合影,攝於1930年。左起站立者第三人為錢學森。
那時的交大也有所謂“老鄉會”、“同學會”,比如交大無錫同學會、南開中學同學會。
而錢學森在校時,以代表南方的“江蘇揚州中學派”和代表北方的“北京師大附中派”最受矚目。雙方都是出類拔萃的尖子生,在學習上就愛相互“較勁”:這次“北京師大附中派”領先,下次“江蘇揚州中學派”一定要得勝。
一開始,錢學森不喜歡交大的“分數戰”,但作為“北京師大附中派”的一員,他也不能落後。幾十年後他曾回憶說:“當時交通大學的求知空氣並不很濃,但卻十分重視考分,學習終了,平均成績計算到小數點以後兩位數字。我對此很不習慣,但也不甘落後,每門功課必考90分以上......”
上圖是1930年代交大學生銅管樂隊的合照,其中前排左一是錢學森。
說來錢學森在交大是“學霸”,可也不是書呆子。這裏又有故事可說了。
原來,錢學森總想逃掉學校每星期一上午的“總理紀念周”活動(也就是為紀念孫中山而在每周一上午舉行的紀念儀式)。正好同級好友動員他加入學校銅管樂隊,說在“紀念周”開始時,樂隊伴奏唱完“黨歌”就可以退席,就用不著聽校長講話了。於是,錢學森就報名參加樂隊,學吹中音喇叭,成為了銅管樂隊的一員。
來源:澎湃新聞、上海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