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

清清白白做人,平平淡淡生活。
個人資料
匆匆客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酵素真的是美容養顏神器?

(2015-09-09 07:31:35) 下一個

有人的地方就有謠言,在網絡通訊時代,兼具隱秘和快速傳播的特性,一時各種謠傳夾雜在許多有用的信息裏蜂擁而來。人們可以發現有一種叫似乎有一種名叫“酵素”的製品席卷全國各地,一時間“酵素能養生”、“酵素能美容”、“酵素養顏”、“酵素減肥”、“酵素排毒”等種種功效,讓它成了講健康、愛美人士競相追捧的對象,再加上“天然”、“自製”的製作方式,弄得好像不在家裏弄幾個瓶瓶罐罐來生產“水果酵素”就out了一樣。

什麽是酵素?

  “酵素”並非新事物,也不是一個規範的中文詞匯,學過中學化學的人一般都知道,“酶”才是這類物質的本名。而“酵素”是日文的叫法,並被台灣地區沿襲。那麽酶又是什麽呢?酶是存在於生物體內的一種生物催化劑。是生物體內一種奇妙的蛋白質,生物體內發生的一切化學反應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之下實現的。“每”種生物,“每”個器官,“每”個細胞裏都有酶;生物體內的“每”種生化反應都需要酶。人體內時時刻刻都在進行不計其數的生化反應,幾乎都少不了酶的參與,缺乏任何一種酶,都會影響身體正常運轉造成或大或小的毛病。

“酵素”產品真的那麽神奇嗎?

  在許多所謂“酵素”產品的宣傳資料中,把它和酶說成是一回事。其實,兩者還應該是有區別的。就拿市場宣揚的“水果酵素”為例,“水果酵素”比較通行的製作方法是,將水果洗淨切成塊,混合一定比例的糖和水,在水中密封發酵,糖為細菌生長提供了“主食”,加上水果蔬菜中的其他營養成分,原料或容器本身攜帶的細菌就獲得了舒適安逸的生存空間。在細菌的代謝中,糖被轉化成酒精、乳酸、醋酸及其他有機酸,同時也會產生氨基酸、維生素、細菌素、毒素以及各種各樣的酶。而這其中來自水果的酶含量極低,而更多的,則是微生物活動分泌的,或者微生物死亡裂解後釋放的酶。

  這樣看來,“水果酵素”應改名為“菌酵素”或者“菌酶”更為貼切。即便如此,總蛋白在整個發酵液中的比例也隻有0.02%左右,具有活性的酶的量更少了。所以“水果酵素”發酵產物裏有這麽多非蛋白成分,管它叫“酵素”有些名不副實啦。

  更值得指出的是,如果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了就會有效,而酶,且不說正常人自身合成的能力完全應付得了,就是真的缺了,通過口服來補充隻能是鏡花水月。多數酶本身是一種蛋白質,酶催化活性的存在基礎是蛋白質的完整結構。一般的蛋白質吃到肚子裏,經過胃液的酸性環境,就隻剩不到“半條命”了,再經受胃腸內各種消化酶的輪番轟炸,沒有幾個不被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自身的催化活性,失去了功能,根本就無法發揮其特有的作用。如果有一種外源性補充酶可以扛過消化係統的拆解和切割,順利到達發揮作用的場所,這種連續“闖關”成功的酶隻要出現一點蛛絲馬跡,都會是生物學上的重大發現,不會隻默默存在於民間和營銷之中。因此,想要靠酵素來減肥甚至包治百病,還是不要抱太大的希望。

我們應該做些什麽?

  科學家告訴我們,水果中本身就含有多種酶(酵素),對身體的確有一定好處:水果中的水解酶、蛋白酶等可以幫助消化,也有助於清除體內自由基。不過,服用水果酵素並不代表可以補充這些對人體有益的酶。所以,根本無法替代吃五穀、水果、蔬菜、喝新鮮果蔬汁等食物。而且,體內有些酶要發揮作用,必需要有輔酶因子激活才行,比如維生素和礦物質等,這些物質果蔬等食物中的含量要更多。因此,新鮮蔬果是最好、最正確的選擇。

  最後,特別提醒大家:自製“酵素”這種粗放型發酵方式會帶來不確定性。雖然微生物的代謝產物中確實會有一些能讓人口服攝取的營養物質,如維生素、氨基酸,但因為不能對細菌的種類進行選擇,沒有嚴格的滅菌措施,更避免不了有害雜菌和有毒產物的存在,對健康的安全性難以保證。而把本要丟棄的果蔬廢料交給微生物大軍,變廢為寶,用於清潔、殺菌、花卉種植等,而不是無厘頭的神化倒是自製“酵素”值得鼓勵與推廣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