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62)
2016 (160)
2017 (84)
生活在上海這個魔都,真切的感受過這個城市嗎?上海的記憶是外灘的人山人海,亦或是陸家嘴的高樓大廈?也許它是一條路——武康路。
時間在流淌,記憶在徘徊,武康路,宛若浮光掠影,一百多年的風霜,近代文明的腐蝕,都在這條不到兩公裏的寧靜小路上,各自留下各自的印記。
徜徉武康路,各式洋房在路兩旁隨意散落。饒是時光走到了2015年,這裏依舊保留著上海別處罕見的幽靜。
武康大樓:淮海中路1836-1858號
無論如何,於她,我們隻是一個過客而已。
一座樓,代表了一條路,更是一段曆史----諾曼底大樓
武康大樓又名諾曼底公寓是老上海灘“頂頂有名”的外籍建築師鄔達克的代表作之一。大樓的騎樓設計、通體的紅色磚牆、轉角挑陽台、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等,都有著法國文藝複興時期的烙印。
開普敦公寓:武康路240號
這個看似頗像熨鬥的建築,其實是設計師的妙筆生花,合理的規劃使這幢處於有限空間的普通住宅生氣勃勃。這在今日看來都是簡練動感的造型,在那個摩登時代必定是建築師格外自由大膽的嚐試了。
羅密歐陽台:武康路210號
作家陳丹燕在她的《上海的風花雪月》一書中寫道:“不知道哪個朋友曾經點著它說,那是羅密歐要爬的陽台,從此,大家都叫它羅密歐陽台。”所描寫的就是這裏。上海的洋派,也從這一典故表現得淋漓盡致,耳畔突然想起的,是羅密歐的歌聲:聽不懂的愛情宣言。
密丹公寓:武康路115號
小巧別致的密丹公寓至今已經曆84年滄桑曆程,卻保存完好,風姿猶存。屋頂裝飾受巴洛克風格影響,入口處理很別致,讓人聯想起希臘羅馬時期的券門和柱式,很去近距離欣賞!
巴金故居:武康路113號
1955年9月巴金從淮海坊遷入此處,在這裏居住了整整半個世紀,是他居住時間最長的寓所。在這裏,巴金寫下了《團圓》(後被改編成電影《英雄兒女》)等反映抗美援朝的小說,《傾吐不盡的感情》、《讚歌集》等多本散文集,還翻譯了《往事與隨想》等文學名著,尤其是《隨想錄》也完成於此。
唐紹儀故居:武康路40弄1號
唐紹儀故居如今是一處普通民居,不對外開放。雖然我們進不去,但從建築外觀的立麵設計就能想象出“她”該是多美。這個西班牙風格的獨立式花園住宅,由著名建築師董大酉設計。房子的外圍有一道高高的竹籬笆牆,把漂亮的洋房、幽靜的花園與嘈雜的弄堂分隔開來。
在武康路上漫步,你完全感受不到城市車水馬龍的喧鬧,片刻間能讓一顆躁動的心完全安定下來。
走在武康路,仿佛走進了悠長的“時光隧道”,花瓶形的陽台、紅色的木質百葉窗、寬敞的露台、大斜坡的屋頂……細節裏無不透露出地中海式、意大利式、法式或英式建築的影響,卻並不刻意彰顯那份氣度,顯得低調而又從容。
(信息源自網絡)
八佰多元錢,在90代中期,我男朋友那時肯定心痛得要死。
做頭時,看見一????樂嗬嗬的白胖子進門,服務務們馬上一擁而上,定晴一看原來是曹可凡。
也回複neuron:你很熟悉, 你也住在附近? 我準備寫一篇康平路一圈的故事, 因為有些事很敏感, 不敢亂寫
不過能住康平裏委的都是有背景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