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

清清白白做人,平平淡淡生活。
個人資料
匆匆客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騎樓下的城市記憶——金陵東路成為風貌保護道路

(2015-07-01 19:26:04) 下一個




 
騎樓下的城市記憶——金陵東路成為風貌保護道路


所謂的“騎樓”,就是在建築物一樓臨街部分打通為行人走廊,上方的二樓樓層狀如“騎”在一樓之上,故稱為“騎樓”。騎樓的由來,有說中國古已有之,係傳統“不見天街”的變形;有說乃洋人東來,不適應熱帶氣候,為求涼爽,在洋樓前加蓋了一層“廊房”(
Veranda),隨著洋勢力擴張,便在南亞、東南亞、華南等地遍地開花,處處騎樓了。


 
金陵東路騎樓

位於黃浦區境內的金陵東路,東起中山東二路,西至西藏中路、西藏南路,與金陵中路相接,全長1402米。1849年在上海成立法租界,1860年該路為法租界修築的第一條道路,因當年法國領事館在此路,故名公館馬路,又稱“法大馬路”。1908年在此開通第一條有軌電車。1914年以前是上海最重要幹道。1943年改金陵路,1945年12月改金陵東路。沿路兩側大多為仿法式樣騎樓建築,是全國僅存的保存最完好、最長的騎樓街道。而上海人知道金陵東路,也正是因為這獨一無二的建築——騎樓。

 

 

 
隻為征收,不會拆除


前些日子,一則網絡消息傳言說金陵東路紫金路裏弄正在動遷,曆史悠久的“騎樓”已被刷上“拆”字,恐怕麵臨被拆除的命運,引發眾多熱議。對此,黃浦區政府新聞通氣會明確表示:金陵路騎樓,不是文物,但是申城曆史的一部分,非但不會拆除,而且已申報上海曆史文化風貌保護道路推薦名錄。5月20日,市規土局公開確認了金陵東路的風貌保護道路地位。“上海規土發布”官方微博明確表示:“金陵路‘騎樓’不僅不會拆,還將得到更有效的保護和利用”,且由於“‘騎樓’是金陵路標誌性的曆史風貌,目前保留情況較好”,金陵路已經“納入上海新增風貌保護道路的擬定名單”。至於該地塊的後續建設方案,將在充分聽取公眾、專家等各方麵的意見後決定。
 

 
金陵東路居民口述

金陵東路423弄於1932年拆除舊房,在此地建造了三層磚木結構石庫門房屋25幢,另建沿街帶騎樓店麵房屋10幢,取名篤行裏。1937年日軍侵占上海閘北、虹口後,一些商號為避戰火紛紛遷到這一帶營業,該裏10幢店麵房子開設商鋪,弄內石庫門房子租給掮客作“歇壁字號”(俗稱拎包掮客)成為織襪、織染、電織行業接洽業務的場所。居民大多是經商的老板,一幢樓一戶,住房和辦公室都在內,兼營批發。一直到1958年才有所改變。


40、50年代的金陵東路還很安靜,周邊最常聽見的,便是有軌電車經過時熟悉而富有規律的聲音。然而不久之後,上海中藥三廠把加工廠搬到了這裏,從此無論白天黑夜都充斥著機床的聲響,居民不堪其擾。經過一段時間的投訴,加工廠最終搬離了這裏,但金陵東路並沒有因此恢複最初的寧靜。



到了80、90年代,金陵東路開始變得繁華而熱鬧。那時無論是前往寧波還是舟山,都要在這裏買票,再到十六鋪乘船。每當暑假,這裏更是人山人海,好不熱鬧。沿著金陵東路,往西走,高高騎樓下的店鋪一家連著一家,騎樓的廊柱上麵寫著各家店鋪商品的名字,這些商品名,大多都是由美工人員,騎在人字梯上直接描寫的,有著各種字體。


然而隨著南浦大橋的興建落成,碼頭水運生意的清淡,金陵東路的商業中心地位逐漸沒落。後來這條街成了裝潢建材一條街,也興旺了一陣子,但隨著其他建材市場的崛起,這裏隻得再度“變身”,成為了現在的“樂器街”。


事實上,距離金陵東路上開出第一家樂器行“萬裏琴行”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截至去年9月,落戶金陵東路的樂器行近50家,分別隸屬於30多家文化企業,大到買架鋼琴,小到換根琴弦,這裏儼然已是滬上愛樂人的首選。然而無論如何,後來的種種與鼎盛時期的熱鬧程度相比始終相去甚遠。現在的金陵東路,似乎隻餘下了風貌猶在的騎樓,仍然記錄著這條路往日的輝煌印記。

 

 
繁華而喧囂的金陵東路,作為一代人的記憶,已經在曆史中漸行漸遠了。如今走過此地的年輕人,或許再也無法想象當年的盛景。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無論店鋪如何改換,時代如何變遷,隻要當他們經過充滿南洋風情的騎樓,建築會告訴他們——曾經的這裏,是有多麽不同。
 

(Z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