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特瓶,亦寫作保特瓶,是一種常見的塑料瓶,其中“寶特”是英語“PET”的音譯。在這類容器的底部有個三角形回收標誌,上麵的標碼為“1”。商品名為Dacron、Terylene、的確良、的確涼、滌綸。
坊間關於寶特瓶有些不實的傳說。什麽一個小姑娘用同一個寶特瓶裝飲用水,用了十個月以後得了癌症等等,駭人聽聞。那麽事實是什麽呐?
先從製備它的原料談起。製作寶特瓶所用的原料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英文: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這類塑料是1967年,任職於杜邦公司的納桑尼爾·惠氏(Nathaniel Wyeth)的研發成果,原料是從大家都熟知的PX開始,用於裝盛碳酸飲料。杜邦公司於1973年取得寶特瓶的專利。
PET具有韌性佳、質量輕、不透氣、耐酸堿等特點,為裝盛汽水、果汁、碳酸飲料等之常用容器。但寶特瓶的耐熱性低,所以不能裝盛高溫液體,也應避免放置在烈日下及無空調的車內等高溫環境。
關於寶特瓶的安全性:
有文章討論到長期用同一瓶子會導致增塑劑的析出,危害消費者的健康。
增塑劑是用於增加塑料製品的彈性和可塑性。常用的有DEHA和DEHP。國際癌症研究所(IARC)把DEHA歸類為非致癌物質。DEHP在2001年被歸為致癌物。
根據香港政府食品安全網站的信息,PET產品不會用到增塑劑,所以不存在增塑劑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殘留“銻”。寶特瓶的製作過程中有可能需要用到“銻”作為催化劑,銻的確存在於PET粒的成品中,當然也會存在於寶特瓶中(依現在的技術水準,約可以控製在200ppm以下)。但存在不代表會溶出,根據台灣衛生署的《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寶特瓶中銻溶出的上限在0.05ppm,日本也是這樣的標準。試驗方法是60℃的水30分鐘或是4%的醋酸30分鐘,而廠商在送驗時,通常也會作耐酒精的溶出試驗,將PET粒或是寶特瓶浸在乙醇中,看是否有溶出銻,確保寶特瓶拿來裝酒精時(比如說某些料理酒或是藥酒),也不會有問題。按日本公布的報告,通常送驗的結果也都會是「未檢出」。也就是說銻溶出的風險低至幾近於零。
寶特瓶可以耐熱至65℃,耐冷至-20℃,適合裝暖飲或凍飲。裝高溫液體、或加熱後易變形。
其實真正要注意的是:許多人會重複使用PET瓶子,不推崇這麽做的原因是: 一般這些飲料容器不容易洗幹淨,可能會導致細菌的滋長。
回收以後的寶特瓶去哪兒了呐?絕大多數都進入了塑料繩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