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退休聯合會

北美聯合會宗旨:1,幫助解答退休問題;2, 互通退休生活及活動信息;3,維護各種退休權益;4,動員和聯係社會各界幫助會員解決困難
正文

訴求在中國退休權益前途光明,路途艱難,但是我們是不會放棄自己的權益的。

(2015-02-25 12:53:21) 下一個
轉載自: 訴求在中國退休權益德國華人華僑協會文稿
          自2012年1月「訴求在中國退休權益德國華人華僑協會」呼籲退休華人華僑團結起來要求在中國正當退休權益的公開信在報上發表後,在全世界各國都相繼成立了要求在中國退休權益的華人華僑協會,國內的“老海龜”也加入了進來。在這三年中協會成員發展之快是驚人的。這批當年赤手空拳出國打天下的華人再次顯示了他們的奮鬥精神和堅韌性,他們的活動力又極大,可謂無處不在,很快形成了一股不小的社會力量。然而至今人們對華人華僑訴求的看法卻大不相同。筆者感到很有必要在此作一介紹,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這個組織和她的訴求。

       其實早在21世紀初就有不少華僑和海歸去國內的各級主管部門,要求和那些在90年代後期辦了退休手續出國的人一樣,得到在國內工作時的退休金。然而經辦人員輕則是推托,敷衍,重則白眼,冷落,"加入了外籍還想要你的退休金?".這種冷遇使許多老華僑,海歸傷心且憤慨。這些改革開放後出國的中年華僑,海歸,他們是在國內已工作了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三十幾年才出國的。在國內的勞動,已按當時的國家政策扣除了以後的養老基金。這是華人華僑半生多的勞動積累,是為了退休後還能生活下去的養命錢,現在卻被剝奪。所以「訴求在中國退休權益德國華人華僑協會」的公開信發表後,簡直是一呼百應,揭竿而起,席卷全球。

         那麽為什麽國內各級主管官員對改革開放初期出國的華僑和後期出國的華人華僑實行不同的待遇,對這樣一個明顯不合理的,被忽視或遺漏的問題一直報以敷衍搪塞的態度呢?其中有政府政策的失誤和法律的缺失,也有官員和民眾思想中的障礙從國家層麵講:當時改革開放初期,一方麵鄧小平主席號召"放眼世界,走岀國門",而國家相應的政策規定,法律保障卻沒有"放眼世界"的心胸,仍沿用閉關鎖國的政策對待走出國門的華人華僑,用一些已不合時宜的陳舊規定,例如:用人辦函[1998]101號文,將走出國門的華人華僑在國內的工齡取消。而且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三十年,無論國內國外,無論政治經濟,變化之巨大,前所未有。伴隨著這種變化,國內巳有眾多的新立法,但卻沒有隨著這種變化製定保護華人華僑在國內留有的退休權益的政策或法規。另外,在國內很多媒體中宣傳的和在各種政府組織的公眾場合中出麵的華人華僑都是腰纏萬貫的大富翁。所以在國內人們心目中華人華僑都應當是大富。這批訴求退休金的老人,不僅不是大富翁,反而要來討錢,於是在他們眼中這些都是混得不好的“狗熊”。在今天中國的社會中,有錢才是英雄大亨,因此行政官員三言兩語把這些普通的老華人華僑,老海龜打發走,實在是再自然不過的了。為此我們不得不從我國的文化遺產中尋找原因。從明朝開始中國人就飄揚過海,尋求新出路。有些人成功了,於是衣錦還鄉,光宗耀祖。那麽其他的人呢?誰也不去過問。近年來美國公布了這個曆史事實:當年西部開發,修路築橋,最危險,最艱苦的活相當大一部分是華工完成的。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死於非命。為此美國辦了展覽,並追認華工的偉大貢獻。遺憾的是國內媒體依舊不顧事實,隻炫耀那些鳳毛麟角,成功的大英雄,遺忘那些大多數。以致國內人們心中認為出國定能發財,而且必須發財。發財才是成功的標誌。

改革開放後出國的知識分子自然不能和當年的華工相比。他們出國時起碼有一技之長,不然不能在國外生存。大多華僑都在國外謀求一份工作,每月靠工資生活。華人一般幹活不挑剔,任勞任怨,兢兢業業,故很受好評。華僑們為此也引以自豪。今天的世界發生了很大變化。在西方社會人人都享有社會福利,隻要在那裏工作過,按你的工作年限長短,一定會給予相應的退休金,如果退休金太少,會按國家貧困線標準,給予一定的幫助,決不會讓你病死餓死的。這便成了目前大多老華僑的依靠。


那麽這批老華僑的經濟情況到底如何呢?可從我個人的經曆來解釋這個問題。每次我回國探親,總要和老校友團聚。一般都在一個中高級的飯店包一個單間,每人出一百元,自由點菜。這裏間接地反映了一般中國知識分子的生活水平。而在德國的老華僑又如何呢?有兩次協會組織在慕尼黑會麵,委托我找飯館。找了一個又一個,都不滿意,因為太貴,最後找到的是一個極普通的快餐店,價格在6歐元左右。為什麽大家這麽節約?以我為例,雖然我在德國也隻有15年工齡,拿一般人三分之一的退休金,但是我的先生基本拿的是正常退休工資,所以我們沒感到經濟貧困。但是如果兩人都是三分之一的退休金,情況又是如何呢?其實從我在德國參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擔心自己的養老金問題。所以每月工資一到手,絕大部分都存了銀行,省吃儉用十幾年,最後買了住房,才安下心來。如果我們再看一下統計數據,問題就更清楚了。退休華人華僑協會的會員一半以上的年齡已高於65歲,有幾位已達80多歲。86%的成員在中國工作了15年以上,最多的在中國工作了36年。用風前殘燭來形容他們是不過分的。 讓這些為中國服務過大半輩子的人晚年靠西方社會的救濟或親友資助生活無論從什麽角度看都是極不合理的。也許許多人要說,國內也有相當多的貧困老人,他們的退休工資也隻在兩千左右。他們的日子更艱難。我相信國內收入的兩極分化極其嚴重,除了少數近水樓台先得月的人外,有相當一批赤貧老人。這正是搞社保改革的必要性。要解決這個問題,隻有各個社會群體都積極參與,擺出自己的現狀,發表意見,提出要求,才能盡量做到合理,解決問題。那種等待天上掉蘋果到嘴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此外我們也發現,雖然中年出國的華僑很多,關心打聽此事的人也不少,至今參加這組織的人卻還很有限。如果和有些人聊一下,便知他們的顧慮。他們的看法不外乎是三種,看法一是:認為希望極小,局勢反反複複變化,大多改革是光打雷不下雨,很多華僑對改革已不抱太大希望。人們擔心,奮鬥多年,隻要一個大左派出來說一句話,就前功盡棄了。再說我們已經老了,拖不起幾年了,不如修身養性,兩耳不聞窗外事。看法二是:即使得到一點錢,也是微乎其微,為此奮鬥不值得!看法三是:等!沒人為他說話,他忍著;有人為他說話,他看著;這是幾十年來的在社會活動中學會的經驗。


      對於事物的發展自然誰也無法預言,但是我們的觀點是,凡事奮鬥不一定能成功, 不奮鬥肯定不成功。如果我們盡了努力,到我們死時起碼可以驕傲地說,我們奮鬥過了,我們有閃光的自我價值!習李新政以來,改革的進程明顯加快了。從我們和國內有關人士的接觸看,現在不再是光打雷不下雨了,希望還是有的。至於還會奮鬥多長時間難以預計,但我們不會放下我們應有的權利!據我所知,協會的骨幹力量,這些年來不僅馬不停蹄地艱苦奮鬥,也在經濟上倒貼。協會的活動經費隻能靠會員費, 這又很難收,一直強調自願,有困難者不必交。但是大家還是都交了。也不過是10歐元一次,還不定期。直到實在沒錢了再收一次。而不少骨幹成員,為協會自願捐獻。這樣才維持下來。說清楚,一句話,許多這裏奮鬥的人,不光是為“錢”,更為“理”。這理便是:按法律辦事,本來是我們的東西,就應當歸還給我們。


       自2012年1月「訴求在中國退休權益德國華人華僑協會」呼籲退休華人華僑團結起來要求在中國正當退休權益的公開信在報上發表後,在全世界各國都相繼成立了要求在中國退休權益的華人華僑協會,國內的“老海龜”也加入了進來。在這三年中協會成員發展之快是驚人的。這批當年赤手空拳出國打天下的華人再次顯示了他們的奮鬥精神和堅韌性,他們的活動力又極大,可謂無處不在,很快形成了一股不小的社會力量。然而至今人們對華人華僑訴求的看法卻大不相同。筆者感到很有必要在此作一介紹,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這個組織和她的訴求。
       其實早在21世紀初就有不少華僑和海歸去國內的各級主管部門,要求和那些在90年代後期辦了退休手續出國的人一樣,得到在國內工作時的退休金。然而經辦人員輕則是推托,敷衍,重則白眼,冷落,"加入了外籍還想要你的退休金?".這種冷遇使許多老華僑,海歸傷心且憤慨。這些改革開放後出國的中年華僑,海歸,他們是在國內已工作了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三十幾年才出國的。在國內的勞動,已按當時的國家政策扣除了以後的養老基金。這是華人華僑半生多的勞動積累,是為了退休後還能生活下去的養命錢,現在卻被剝奪。所以「訴求在中國退休權益德國華人華僑協會」的公開信發表後,簡直是一呼百應,揭竿而起,席卷全球。
       
那麽為什麽國內各級主管官員對改革開放初期出國的華僑和後期出國的華人華僑實行不同的待遇,對這樣一個明顯不合理的,被忽視或遺漏的問題一直報以敷衍搪塞的態度呢?其中有政府政策的失誤和法律的缺失,也有官員和民眾思想中的障礙。從國家層麵講:當時改革開放初期,一方麵鄧小平主席號召"放眼世界,走岀國門",而國家相應的政策規定,法律保障卻沒有"放眼世界"的心胸,仍沿用閉關鎖國的政策對待走出國門的華人華僑,用一些已不合時宜的陳舊規定,例如:用人辦函[1998]101號文,將走出國門的華人華僑在國內的工齡取消。而且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三十年,無論國內國外,無論政治經濟,變化之巨大,前所未有。伴隨著這種變化,國內巳有眾多的新立法,但卻沒有隨著這種變化製定保護華人華僑在國內留有的退休權益的政策或法規。另外,在國內很多媒體中宣傳的和在各種政府組織的公眾場合中出麵的華人華僑都是腰纏萬貫的大富翁。所以在國內人們心目中華人華僑都應當是大富。這批訴求退休金的老人,不僅不是大富翁,反而要來討錢,於是在他們眼中這些都是混得不好的“狗熊”。在今天中國的社會中,有錢才是英雄大亨,因此行政官員三言兩語把這些普通的老華人華僑,老海龜打發走,實在是再自然不過的了。為此我們不得不從我國的文化遺產中尋找原因。從明朝開始中國人就飄揚過海,尋求新出路。有些人成功了,於是衣錦還鄉,光宗耀祖。那麽其他的人呢?誰也不去過問。近年來美國公布了這個曆史事實:當年西部開發,修路築橋,最危險,最艱苦的活相當大一部分是華工完成的。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死於非命。為此美國辦了展覽,並追認華工的偉大貢獻。遺憾的是國內媒體依舊不顧事實,隻炫耀那些鳳毛麟角,成功的大英雄,遺忘那些大多數。以致國內人們心中認為出國定能發財,而且必須發財。發財才是成功的標誌。
     
改革開放後出國的知識分子自然不能和當年的華工相比。他們出國時起碼有一技之長,不然不能在國外生存。大多華僑都在國外謀求一份工作,每月靠工資生活。華人一般幹活不挑剔,任勞任怨,兢兢業業,故很受好評。華僑們為此也引以自豪。今天的世界發生了很大變化。在西方社會人人都享有社會福利,隻要在那裏工作過,按你的工作年限長短,一定會給予相應的退休金,如果退休金太少,會按國家貧困線標準,給予一定的幫助,決不會讓你病死餓死的。這便成了目前大多老華僑的依靠。
     
那麽這批老華僑的經濟情況到底如何呢?可從我個人的經曆來解釋這個問題。每次我回國探親,總要和老校友團聚。一般都在一個中高級的飯店包一個單間,每人出一百元,自由點菜。這裏間接地反映了一般中國知識分子的生活水平。而在德國的老華僑又如何呢?有兩次協會組織在慕尼黑會麵,委托我找飯館。找了一個又一個,都不滿意,因為太貴,最後找到的是一個極普通的快餐店,價格在6歐元左右。為什麽大家這麽節約?以我為例,雖然我在德國也隻有15年工齡,拿一般人三分之一的退休金,但是我的先生基本拿的是正常退休工資,所以我們沒感到經濟貧困。但是如果兩人都是三分之一的退休金,情況又是如何呢?其實從我在德國參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擔心自己的養老金問題。所以每月工資一到手,絕大部分都存了銀行,省吃儉用十幾年,最後買了住房,才安下心來。如果我們再看一下統計數據,問題就更清楚了。退休華人華僑協會的會員一半以上的年齡已高於65歲,有幾位已達80多歲。86%的成員在中國工作了15年以上,最多的在中國工作了36年。用風前殘燭來形容他們是不過分的。 讓這些為中國服務過大半輩子的人晚年靠西方社會的救濟或親友資助生活無論從什麽角度看都是極不合理的。也許許多人要說,國內也有相當多的貧困老人,他們的退休工資也隻在兩千左右。他們的日子更艱難。我相信國內收入的兩極分化極其嚴重,除了少數近水樓台先得月的人外,有相當一批赤貧老人。這正是搞社保改革的必要性。要解決這個問題,隻有各個社會群體都積極參與,擺出自己的現狀,發表意見,提出要求,才能盡量做到合理,解決問題。那種等待天上掉蘋果到嘴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此外我們也發現,雖然中年出國的華僑很多,關心打聽此事的人也不少,至今參加這組織的人卻還很有限。如果和有些人聊一下,便知他們的顧慮。他們的看法不外乎是三種,看法一是:認為希望極小,局勢反反複複變化,大多改革是光打雷不下雨,很多華僑對改革已不抱太大希望。人們擔心,奮鬥多年,隻要一個大左派出來說一句話,就前功盡棄了。再說我們已經老了,拖不起幾年了,不如修身養性,兩耳不聞窗外事。看法二是:即使得到一點錢,也是微乎其微,為此奮鬥不值得!看法三是:等!沒人為他說話,他忍著;有人為他說話,他看著;這是幾十年來的在社會活動中學會的經驗。
    
  自然 ,對於事物的發展誰也無法預言,但是我們的觀點是,凡事奮鬥不一定能成功, 不奮鬥肯定不成功。如果我們盡了努力,到我們死時起碼可以驕傲地說,我們奮鬥過了,我們有閃光的自我價值!習李新政以來,改革的進程明顯加快了。從我們和國內有關人士的接觸看,現在不再是光打雷不下雨了,希望還是有的。至於還會奮鬥多長時間難以預計,但我們不會放下我們應有的權利!據我所知,協會的骨幹力量,這些年來不僅馬不停蹄地艱苦奮鬥,也在經濟上倒貼。協會的活動經費隻能靠會員費, 這又很難收,一直強調自願,有困難者不必交。但是大家還是都交了。也不過是10歐元一次,還不定期。直到實在沒錢了再收一次。而不少骨幹成員,為協會自願捐獻。這樣才維持下來。說清楚,一句話,許多這裏奮鬥的人,不光是為“錢”,更為“理”。
這理便是:按法律辦事,本來是我們的東西,就應當歸還給我們。
 
 
 
 Email:linghu@gmax.net
             zipu.hu@goolemail.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