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我國開放後的首代移民
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在多方麵付諸實施,國門大開,大批中國知識分子進入了西方國家。有自費的,也有公派的。有去留學的,進修訪問的,也有探親訪友的。不少人到期回國,也有相當一批留在了訪問國,這就成了建國來首次大批新移民。筆者在這裏記述的就是這批新移民,新華僑,我國改革開後的首批去西方的開拓者。
今天辦移民到西方國家已成了一件大家認可的事。特別是紅二代,富二代,有的是錢,最簡單的是找個像美國那樣的移民國,辦個投資移民,風風光光的。當年可不是這樣。盡管我國1980年製定的國籍法寫明,中國公民有定居國外,自願加入或取得外國國籍,在國際社會遷徙自由的權利,但是這隻是紙上的文字。由於幾十年極左思想在中國占據著主導地位,人們心中沒有法,隻有基層領導的教誨。“出國不歸”在許多人心目中被看成不軌行動,起碼是不愛國。筆者自己當年也是這樣看問題的。對我們這些在紅旗下成長的知識分子來說,沒有比愛國更高的原則。我在首次出國進修到美國,兩年後按國家規定隻延長3個月就匆匆忙忙回國了。工作4年後,按當時的規定申請到國外資助可再次出國。這才到了德國。據我所知像我這樣第二次出國才在國外定居的也並不少。P和W 都屬此類。我第二次出國時已滿46歲,我想:這一輩子“戎馬生涯”,走南闖北,上山下鄉,工農兵全當過了。文革時得了肝炎,重建科大時得了肺炎,現在很快就到50歲了,這最後的15年可以,也應當屬於我自己了。訪問學者期滿後,就在德國留下了。
華僑在大多國人心中的形象是腰纏萬貫,揮金如土。這實在不符合事實。特別需要糾正的是,盡管官方文件中處處提及“海外愛國僑胞“,在各種場合中也似乎總有他們的代表。其實這些代表基本是當了大老板的經濟界實力人物。華僑知識分子中少有發財者,大多靠工資生活,也不愛虛張聲勢,不為政界和媒體所菁睬。從國門打開至今已有30多年了,這批新華僑是如何在國外紮下根來的,如何完成曆史賦予他們的使命的?實在有必要作一個實事求是的報道。
一般新移民都遇到的語言困難,文化差距和對外國人的歧視等問題,在這裏就不敘述了。這裏隻談這批新華僑的特殊問題。科舉製度是中國的文化傳統,留洋出國這麽大的升躍,自然要用層層考試選拔來定。當時被選中出國的,無論是訪問進修還是攻讀研究生,都是很風光的。然而國人對這批人的期待也是很大的。到期拿不出一點成果,是“不能回江東見父老的”。怎麽才能出成果呢呢?幾十年的科技封鎖,文革十年的荒廢,我們這些佼佼者的腦袋裏實際是空空的。記得當時我走進實驗室,看見其他外國同事在調儀器,我就像站在雲霧中一般,一竅不通。不能指望誰來教你,幫你,除了自己奮鬥沒有其他出路。我總是等到周末,實驗室裏沒有人,一個人偷偷在儀器邊一根根導線摸,從一個接頭摸到另一個,猜它的作用。經過一段時間總算摸出了點頭緒。我在美國頭半年體重猛減25斤,可見當時精神壓力之大。這並不是我一個人的故事。記得當時老同學W在劍橋攻讀博士,體重降到60斤。最極端的是個別在國內已經小有名聲的人,到國外卻不能一下拿出成果,受不了這種精神壓力,自殺了。業務上如此,經濟上就更狼狽了。在美國的物理研究生可靠當TA和RA,拿助學金。公費出國的訪問學者可得到國家資助370美元一個月。這是最最起碼的國外生活費用。但這點錢絕不能都自己花了。由於當時中國還不能生產好的家用電器,電冰箱,彩電等產品國內外差價極大。也不知道是什麽人發明了個法規:國外歸來學者可用外匯免稅購買8件進口家用電器。於是就出現了回國人員帶回8大件的風潮。這個風潮後來幹脆成了不上紙的條文。每位出國人員回國時一定要為家庭購買上8件家用電器。還要再加上送親戚朋友的禮物。這些都得從那370元生活費中出。其經濟壓力就可想而知了。這些人應當說還是幸運兒,起碼生活還是有保障的。有些自費留學生要靠打工掙學費和生活費,就更苦了。記得P在瑞士餐館打工洗盆子,冬天手粗得像銼刀。幾個過來人回憶當時的情況,說起華人之間搶打工的飯碗,結下了仇。說到底都是為了生存,竟到了同胞相殘的地步,其艱難就可想而知了。有一次美籍華人教授請客,一位教授說,大陸人比起台灣,香港的人來自私得多。我解釋說,因為囊中羞澀,故斤斤計較,多有難言苦衷。幾十年過去了,當年討論的情景一直埂在我的心中。現在的新一代自然不必再受此委屈,對這些陳芝麻爛康也不耐煩聽。連我們自己也不願意回憶當初那窘迫的情景。但是世界上沒有從天上掉下的福果。不是那第一批開拓者咬牙在西方站住腳根,哪有現在的風光?中國人到底是怎麽在西方紮下根來的?不偷不搶不耍滑,全靠勤奮節約打天下!
中國在近三十年中從一個落後國家發展成了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是全民族奮鬥的成果。這裏也有這批在西方的開拓者的功勞。中國移民繼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良傳統:勤儉,守法,和諧。比起其他落後國家的移民,中國移民的最鮮明特點是:
1,犯罪率幾乎為零。也極少有申請社會補助的(起碼在十多年前是這樣,曾有統計數據報道過)。近來德國受到難民潮的強大衝擊,經濟和社會穩定受到威脅。決定要遣送大批“政治避難者”回國。在施行中首先將把那些鑽德國社會福利空子的所謂外國難民,特別是茨崗人送回國。中國人從來沒有這種討人嫌的問題。其實外國人本應當遵守東道國的法律,自律自潔,不搞偷偷摸摸,欺騙鑽營的勾當。當年首批華僑經濟再困難都靠自己解決。在工作單位從不和別人計較,兢兢業業幹好自己的工作。與鄰居和同事都能和睦相處。所以從沒聽說反中國移民的浪潮。這幾年在網上卻看到一些新美籍華僑鑽美國社會福利的空子,做些丟人的事,確使人擔心,前代移民打下的基礎會不會敗在這些人手中?
2。中國人以節約著稱。不管收入高低,總能存下錢來。中國人是存錢買房,不是貸款買房。所以華僑在經濟危機時期基本沒有出現生存問題。3。子女問題。沒有中國人在國外生7,8 個孩子,靠西方對兒童的社會補助過日子。父母自己省吃簡用對孩子的教育卻一點也不吝嗇。中國孩子在學校大多是好學生,他們繼父母所長,一般在科技或商界發展。在美國這點特別明顯。高科技鄰域基本是亞裔,特別是華裔後襟的舞台。
4。幾十年如一日,溝通中西方文化。中國人是天生的愛國者。他們的思鄉情緒似乎比其他國家的人重得多。新移民在西方一站穩腳跟就忙著回家探親。有些人幾乎是年年回家。不光是自己跑,還帶兒女,孫兒孫女跑。一聽說中國出現了什麽災害,就心急火燎的。又捐款,又聲援。幾十年來無形中在中西方建成了一條民間友誼之橋,大大地增強了中西方的理解,對消除中西對抗起了積極作用。中西方的文化,思想得以迅速的交流,西方的新技術,新設計極快地轉到中國,中國的千年文明也在西方得到廣泛的轉播。更不用說由此而來的上世紀末的大量外匯流入中國,這對我國的經濟起飛起了相當的促進作用。
日月如梭,轉眼間30年過去了。千秋功過應有個正確的評論。今天這些改革後的首批進入西方社會的移民都已經進入了風燭殘年,幾乎被人們所遺忘。特別令人遺憾的是,當年的佼佼者到了晚年卻遇到了經濟問題。由於他們是中年出國,在國外的工齡一般都隻有十多年,退休工資隻有一般人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必須再次強調的是,大多華僑知識分子都是靠工資生活。如果收入減半,甚至隻有一般人的三分之一,其困難是可以想象的。人們要問,為什麽這些的老人現在要苦渡晚年呢?難道他們這一輩子貢獻得不夠,忙碌得不夠嗎?問題在於中國的社會福利製度是在90年代才開始慢慢地施行的,在這首批移民出國時,國內還沒有製定好退休製度和保險製度,盡管他們在國內有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工齡,當時全被無理取消了。在國家推行社會保險法後出國的人,有的辦好了退休手續,拿到退休金和醫療保險再出國,若是不到退休年齡也都按社會保險法退休程序延續了到期辦理的手續。他們沒有後顧之憂了。這幾年國內社會福利不斷改革,提高。但是這批在中國工作過幾十年的老華僑的遺留問題卻一直沒解決。國際上對於那些在不同國家工作過的人的退休金問題有大致相同的處理方案。為什麽中國作為第二經濟大國不能按照國際慣例辦事呢?為什麽一個泱泱大國讓那些為國家做過多年貢獻的人老無所養呢?中國社會正在走向一個法製社會,人們正在習慣於用法律的眼光看問題。解決這一問題也是我國在執法上的進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處理了不少遺留問題,希望習李新政也能拿出氣魄來對此問題做一決斷。現在退休華僑訴求正當權益的組織已在全世界成立,多次上訴。政府當局應極快行動,有錯必糾,妥善解決一個群體的曆史遺留問題,不要給這些老華僑歸僑留下終身的遺憾。
政府已經出台政策,凡是過去在事業單位工作過的人,回國定居,就可以申請退休金,隻是要補交三金。
政府考慮的是移民中在國外生活困難的人。